蒋介石、阎锡山和冯玉祥,座下都有十三太保,谁的太保更胜一筹?
太保,最早是上古三公之一,即太傅、太保和太师。唐朝末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李嗣源、李存勖、李存信、史敬思和李存孝等十三人先后皆被封为太保,因此得名“十三太保”,这也是“十三太保”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因为这十三人颇负盛名,明清两朝演义小说兴起后,就喜欢将一些武装集团团体冠以“十三太保”的名号,如《说唐全传》中靠山王杨林的十三个义子:罗方、薛亮、秦琼等十三人,号称十三太保。
到了民国时期,许多军阀座下都有各自的十三太保,如袁世凯的十三太保,是指他称帝的期间支持帝制的十三位重要人物,其中有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以及七凶:朱启钤、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这十三人合称十三太保。

不过袁世凯刚一称帝,云南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通电全国,要求惩办帝制祸首十三太保。袁世凯匆匆被赶下皇位后,这十三太保便也随即烟消云散了。
后来蒋介石、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也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十三太保团队。

蒋介石的十三太保,是1932年牵头成立复兴社(又称蓝衣社)的十三名黄埔军校毕业生,他们分别是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复兴社属于情报机构,这十三人后来大多也从事情报、行政工作,如军统的戴笠、郑介民等,率军打仗的也只有胡宗南、桂永清等寥寥几人。

阎锡山的十三太保是他在1912年占据山西后,提拔重用的十三名晋绥军将领:杨爱源、王靖国、赵承绶、孙楚、杨澄源、傅作义、李生达、李服膺、鲁英麟、梁培璜、楚溪春、陈长捷、董英斌。
这十三人大都是毕业于保定军校,其中前九人都是山西人。阎锡山将手下十三太保视为左臂右膀,正是在他们的辅助下,才安安稳稳地做了三十多年的山西王。

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都是从北洋时代就跟着他混的底层军官,那时候冯玉祥本人也不过是个旅长,他们是孙良诚、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复榘、石友三、张维玺、过之纲、闻承烈、程希贤、葛金章、赵席聘和韩多峰。
这十三人后来都被冯玉祥提拔重用,到1928年西北军改称为第二集团军时,他们大都成为了师长以上的高级军官。后来冯玉祥兵败,西北军被拆解,于是十三太保各自独立,也成了或大或小的军阀。

蒋介石的十三太保出自黄埔军校,阎锡山的十三太保出自保定军校,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则大多是草莽出身,大老粗一个,都是一刀一枪从小兵干起来的。那么这三组十三太保三十九人,谁更胜一筹呢?
单说抗日战场上,晋绥军虽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誓不投降,始终坚持抵抗,把日军挡在了山西,没让他们染指陕西。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表现则有好有差,孙连仲、佟麟阁、刘汝明、韩多峰等坚决抗日,其中佟麟阁战死北平,为国捐躯;韩复榘丢弃山东,被蒋介石枪决;石友三、孙良诚、程希贤等投降日寇,当了汉奸。

蒋介石麾下十三太保在抗战时,胡宗南有功有过,战胜过日本人,但也曾密谋突袭延安。桂永清面对日本人则是打仗无能,逃跑有术,后来凭借何应钦侄女婿的身份,才做到了海军司令一职。戴笠的军统则表现不俗,抗战时刺杀了大批日伪人员,刺探了无数重要情报,但也牺牲了一万多名特工。
综合对比下来,小编以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更胜一筹,蒋介石的次一等,冯玉祥的则排名最末,诸位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