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初体验
其实这篇文章构思了很久,但一直无从下笔,进入大学,我们接触到的新事物太多,怀念的事物太多,想写的也太多。当我度过两个多月重复规律的大学生活,那种曾经的新鲜感慢慢消散之后,我想我能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总结自己这两个月以来的生活,梳理一些零碎的感动与收获。 前几天晚上翻看云空间,对着过去的照片发呆发了很久。照片上那个几年前幼稚懵懂的男孩令我如此怀念,怀念他的天真无邪,怀念他的单纯无知。五年前在那个江畔的小镇,他在烂漫的油菜花田边游戏,在白杨树斜拉的倒影下成长,每天故意引起后座女孩的注意,自以为成熟地为“爱情”而烦恼。那时的他从没想过这五年里他会经历些什么,从中考到高考,从江北到江南,从芜湖到马鞍山再到南京。2014年,4G网络刚刚普及,2019年,5G网络开始运营。我不知道是这个时代变的太快还是我走的太慢,或许正像贾樟柯《三峡好人》的对白:这个社会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大学,精神的象牙塔,知识的殿堂。进入大学,意味着我们已经成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在被九年义务教育压抑了很久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自由”,但我们似乎并没有为此疯狂,放纵,一切都只是照旧进行,我们依旧为数学而痛心,依旧和室友们扯着游戏妹子,依旧在从教学楼到食堂的路上狂奔。这也许并不是去年此时的我们幻想的样子,我们历经万难,本以为到达终点,却只是看见一座更高的山。我告别故乡来到都市,走进陌生的校园,遇见更优秀的人。有时候,当我在夜幕下跑完步,靠在栏杆上气喘吁吁时,看着霓虹灯在天幕上的映彩,我会忽然感到慌张,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告别过往,来到一个曾经无比向往现在却难以融入的城市。 来到南京两个多月,我没有见到一棵白杨树,没有见到一寸田野。我揣着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无限留恋望着西南方,幻想着柿子通红与粮食丰收的场景,却在资本与商业积累的都市享受着现代化社会给我带来的巨大便利,这是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超现实主义。我想不是我背叛了逝去的时代,而是现在这个冷漠的时代背叛了我。我的长辈告诉我,回到土地很简单,但离开土地是最困难的事。中国社会的根基已经从农业过渡到工业,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可怜的百分之六。我并不是固执的去工业化者,我只是怀念。大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第一阵地,也是一座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的桥梁,沟通起无数家庭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来到南京挺适应的,同样是沿江城市,同样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只是少了家乡的烟火气息。每天早上在闹钟声中艰难爬起来,恍恍惚惚度过一个迷糊的上午,吃一顿丰盛的午餐,等待着傍晚夕阳徐徐滑落到指缝之间,下晚自习后在南区操场上跑上三公里,任由路灯映出一脸通黄。周末的时光惬意而悠闲,约上几个好友,畅游南京景点,探寻这座古城的魅力。我会爱这座城市,像爱我的家乡一样努力去爱他,即使在八百多万的人口中我是如此渺小。我将在这里度过黄金的四年,可能会更久,当我离开这里时,希望我是不舍,就像我离开度过高中三年的“监狱”,我会在这里留下独一无二的记忆,纵使他不会记住我的名字。 大学的活动丰富多彩,我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闲暇的时候也去参加一些志愿活动,蹭几节课,更高的平台使我有了更高的眼界与更多的机会。我在交错忙碌的人群中穿梭,像《苏州河》中的马达一样奔波在岸边,在河上雾气间托起自己单薄的梦想。大学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看电影,去感受电影世界中的苦辣酸甜,去弥补现实世界中的平淡无味。而图书馆中关于电影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大部头书籍让我有了更多去丰富精神世界的机会,枯燥繁重的理科学习需要一些人文知识的浸润。我想成为一个睿智的人,但课堂上不会教我如何摆脱平庸,拥抱生活。我们需要自己行动,去学习,去参与,去收获感动,赢得人生。 大学的生活刚刚开始,本以为高考是一个终点,但如今大学也只是个起点,终点在哪?考研?结婚生子?功成名就?还是死亡?我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事,只管一路埋头,路总是会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