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肉》是生活,熟肉是回忆
在拿到《生肉》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听到过它的评价。有人说,这本书对于追求逻辑的理工男来说,读起来实在是相当艰涩。我本人也是学理工科,但我想要尝试一下,亲自看看这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艰涩?所以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这篇书评。 既然我学的是理工科,难免对条理格外敏感,因此我将这篇书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对书中的文字(也就是表面内容)的看法,第2二部分是我对这本书的精神(也就是深层内容)的理解,第三部分是这本书引起的我的一个脑洞。
首先是第一部分,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作家凯西的生活日常、她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以及她在生活中的挣扎。 所谓日常,从早餐到朋友间的交谈,从突然想起的某个想法,到她与丈夫生气时的心理体现。其中的有些细碎,读来有种事无巨细之感。 但这种事无巨细却不是流水账,因为凯西可以从她生活当中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关联到其他的事情或自己的想法。虽然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孤立的,但正是因为人有思想,这些孤立的事情之间才被发现有了连接之处,它们被拼在一起组合,成了作家凯西的某段时间内的人生。 你如果要写自传,那么这本书的描写方式并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想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你,其他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那这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接着是第2部分,这本书引起了我怎样的共鸣? 这本书讲的是凯西的故事,但它同时也是本书作者––奥利维娅·莱恩的故事。 因为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奥利维娅亲身经历的,她只是把自己换成了凯西去描述。为什么她不直接写自己的名字,直接全文用"我"第一人称不是更直接吗?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庆幸她是用了第三人称,因为这样的描述给了我这样一种感受––我感觉到,有人正在旁观凯西的生活。 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 奥利维娅选择将每时每刻正在呼吸的自己和理性思考的自己分隔开来,这样的记录方式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以为自己在生活,可你究竟在生活着什么? 首先我们得承认,组成我们人生的,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瞬间,这些瞬间包括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我们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我们花在互联网或者大自然上的时间。所有的这些小碎片,它们串联起来就是我们的生活。 可难道这些事情就是真正的你吗? 如果是,那么离开了网络,离开了身边的朋友离开了你,忙于做的这些事情,你还能是谁? 如果不是,那真正的你又在哪里呢? 但是凯西在这本书当中,没有直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是用她的行动,去实现这样一件事–– 既然故事组成了我,那我就要留下自己的故事。 凯西的这样一种觉悟,让我意识到,我想要寻求的每一瞬间的意义是抓不住的。故事的意义不过是矫情的副产,凯西记录的就是生活的荒诞。 不再纠结于每一瞬间的意义后,我决定纵观整个人生轨迹,并且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脑洞–– 如果给你一个上TED的机会,主题就是让你讲一讲那些串联起你生活轨迹的重大的事情。但你只有10分钟,所以你需要提前想一想,你有什么能重大的事情,能在TED这个舞台上演讲? 只有10分钟,意味着你没有日常的琐事可以絮叨,也没法用各种流量APP逃避,你只能直面你的生活,并且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我是否有重大的事件可以串联起我的一生? 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你现在可以去创造。 同样都是一生的时间,有的人在改变世界,比如乔布斯,比如雷军,比如马云。有的人在改变自己,从出身贫苦的家境,靠自己打拼最后去大城市追求梦想。有的人既没有改变世界,也没有改变自己,他们所做的不过是重复自己身边的人的生活。 你,值得留下自己的故事。 奥利维娅创造了《生肉》,留下了她的故事,你的《生肉》,时刻等待你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