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珠海叙
师刀令牌未耍尽,
敲锣打鼓重开张。
茅庐一间讲故事,
不踵徐渭落寞亡。
一、龙有神珠,复取他物之珠,有何等用处?以珠为戏耍之物耶?献于凤凰,以免凤食龙脑耶?献于东海犼耶?献于西域道人,以免道人以其脑为药?吾实不知,唯有将来跃入书海,以求万全之解。 1. 龙珠
汉朝有人为妻子所害,跌落深穴,过九都,不知其为仙馆。沿路饥馁,食尘而不知其为黄河下龙涎,食泥而不知其为昆山下泥。至仙馆尽处,遇百围大柏树,三丈长人令其捋羊须。先得一珠,为长人所取,不知食之可与天地等寿;复捋得一珠,复为长人所取,不知食之可益寿延年;又取一珠,则自食,疗饥而已。其人欲知九都为何境,问之于长人,长人令其出穴问张华。出穴则在交郡,历六七年才得还家。见张华而问之,方知所遇为何,亦知柏树下羊乃是“痴龙”,须中珠是“痴龙珠”。(《幽明录》)
痴龙珠之外,还有骊龙珠。唐朝任顼不喜尘事,读书深山,有终焉之志。某日昼坐,有黄衣老翁叩门,曳杖而入。任顼与语良久,讶其言讷而沮,似有不乐之事,因问之。老翁曰:“幸子问我,不然老朽不知如何开口。此地一里外有大湫,吾乃湫中黄龙,以之为家迨百年。两日之后,当有道人至湫而取我性命,求子救我。” 顼答:某为尘中人,独知诗书礼乐,不晓他术,无力救汝。“ 翁曰:”不用他术,子当依我之言复述即可。“ 顼答:”愿闻之。“ 翁曰:“道士至湫,必飞符令水湫水竭,欲屠我。当其时,请子言‘天有命,杀黄龙者死’。此言一出,湫水复满。道士则复飞符,湫水复竭。子当复言之。如此反复,道士技穷,余则得救,必重报。” 顼诺之,翁祈谢甚恳,久之方去。越二日,顼往山西,果见大湫,遂湫边等候。至当午,忽有云自西而来,云中有道士降至湫岸。道士颀长,约丈余,于袖中出墨符数道,投之于湫中,湫水顷刻而尽,有一黄龙贴然伏于沙。顼厉声呼曰:“天有命,杀黄龙者死。” 言讫,水溢。道士怒,出丹符数道投于湫,水又涸。顼即震声呼,词如前,水再溢。道士怒甚,凡食顷,出朱符十余道,向空掷之,尽化赤云,纷纷入湫,水又竭。顼呼之如前,水复溢。道士顾谓顼曰:“吾十年始得食此龙,奈何汝等儒士皆助之!” 怒责数言而去。顼不答而还山中。当夕梦中遇老翁曰:“余命赖子而存,深诚所感,千万何言。余已置一珠于湫岸草丛中,以为重报也。” 顼往寻之,果得径寸珠,光耀洞澈。后携往广陵市,一胡人见之而呼:“此真骊龙之宝也,世人莫可得。”言讫,以千万为价而市之。(《长安之春》引《宣室志》补佚)
以此观之,此宝即骊珠: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
所谓“龙珠在颔下”,并言“痴龙珠”与“骊珠”也。然则,任顼所遇为黄龙,所获之珠何以为“黑龙珠”,而非“黄龙珠?此理殊不可解。 2. 蜘蛛珠
晋时有虹下,饮薛愿之釜澳,须臾而水竭。愿以酒灌釜,随灌随尽。虹乃吐金满釜而去。又白虹入王义庆之室,饮粥作响。义庆掷器于阶,乃问风雨之声,而虹无踪。
蜘蛛之行为与虹相似。蒙古歹之在福建省时,有村落小民家一妇人,以织麻为业,每夜沤麻于大水盎中。忽一日视之,盎中水涸矣,视之初无罅漏,凡数夕皆然。怪其异,至夜俟之。夜过半,果有一物来,径入盎中饮水,其身通明如月,光照满室。妇细视之,乃一白蜘蛛耳,其大如五斗栲栳。其妇遂急以大鸡笼罩之,割其腹,内得一珠,如弹丸大,照明一室。是夕,地分军士皆见其家有火光烛天,疑为有火,翌日遂往扣其妇人,以为无有。军人之黠者以言诱之,终不能隐,遂出示之。其卒胁以威,以十五千得之。既而千户知其事,复杀卒以取之。转转数手,亦杀数人,最后归之蒙古,遂以所得福王玉枕并进之,遂得江、浙省平章。闻内府一珠向以数千锭得之于海贾,方之此珠,不及其半,盖绝代之宝也。(《异苑》《癸辛杂识》)
3. 蜈蚣珠
袁枚舅氏章升扶,过温州雁荡山,日方午,独行涧中。忽东北有腥风扑鼻而至,一蟒蛇长数丈,腾空奔迅,其行如箭,若有所避者,后有五六尺长紫金色一蜈蚣逐之。蛇跃入溪中,蜈蚣不能入水,乃舞踔其群脚,飒飒作声,以须钳掉水。良久,口吐一红丸如血色,落水中。少顷,水如沸汤,热气上冲。蛇在水中颠仆不已,未几死矣,横浮水面。蜈蚣乃飞上蛇头,啄其脑,仍向水吸取红丸,纳口中,腾空去。 (《子不语》)
此故事之蜈蚣有五六尺长,则所谓“蜈蚣之极大者有珠也”。体内之珠得非氢氧化钠耶?白素贞若与之水战,结果可想而知。(《五杂组》) 4. 蚌珠
汉武帝与群臣宴于未央宫,有水木之精“藻兼(藻居)”现于梁上,意在劝帝停造宫殿,以免侵其家园。帝实不晓其意,得东方朔解之方晓,遂息土木。后游于瓠子河,遇藻兼领水族,奏乐高歌以谢帝恩。复得赠紫螺壳与洞穴珠。帝问二物为何,藻兼(藻居)答曰:东方朔知之。召而问之,东方朔曰:紫螺壳为蛟龙髓,可敷面美颜,亦可令孕妇产易;瓠子河底有百丈穴,其中有赤蚌,所生之珠即为洞穴珠。(《幽明录》《祖台之志怪》) 5. 蛇珠
唐朝崔炜坠落百丈巨穴之中,遇数丈白蛇饮石臼中如蜜之物。炜以蛇为异, 叩首祝之曰:“龙王,某不幸,坠于此,愿王悯之,幸不相害。“ 因饮其余,亦不饥渴。细视蛇之唇吻,有疣。炜感蛇之见悯,欲为灸之,奈无从得火。既久,有遥火飘入于穴。炜乃燃艾,启蛇而灸之,是赘应手坠地。蛇之饮食久妨碍,及去,颇以为便,遂吐径寸珠酬炜。炜不受而启蛇曰:“龙王能施云雨,阴阳莫测,神变由心,行藏在己,必能有道,拯援沉沦,傥赐挈维,得还人世,则死生感激,铭在肌肤,但得一归,不愿怀宝。”蛇遂咽珠,蜿蜒将有所适。炜遂载拜,跨蛇而去,不由穴口,只于洞中行,可数十里。(《广异记》) 长安至相寺有贤者,自十馀岁,便在西禅院修道。院中佛堂座下恒有一蛇,贤者初修道时,蛇大一围,及后四十馀年,蛇如堂柱。人蛇虽相见,而不能相恶。开元中,贤者夜中至佛堂礼拜,堂中无灯,而光粲满堂,心甚怪之。因于蛇出之处,得迳寸珠,至市高举价,冀其识者。数日,有胡人交市,定还百万。贤者曰:「此夜光珠,当无价,何以如此酬直?」胡云:「蚌珠则贵,此乃蛇珠,多至千贯。」贤者叹伏,遂卖焉。 (《广异记》) 隋县溠水侧,有断蛇邱。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邱。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迳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搜神记》) 6. 朱鳖珠
海中有朱鳖,状如肺,有眼,六脚,而常吐珠,见则天下大旱。(《太平御览》引《南越志》) 沣水之鱼名朱鳖,六足有珠。(《北户录》) 7.1 鲛人泣珠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博物志》)
7.2 蛟人泣珠
吠勒国贡文犀四头,状如水兕。角表有光,因名明犀。置暗中,有光影,亦曰影犀。织以为簟,如锦绮之文。此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蛟人之舍,得泪珠。则蛟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鲛珠在皮”从何说起?(《五杂组》) 8. 蟾蜍石也可称作“蛤蟆珠”?
找一块红布,铺在地上,在布的某个位置留个大窟窿。如果蟾蜍看到红布,它就会跳到上面,放松下来,伸伸懒腰,把脑袋里的蟾蜍石吐出来。这时候,蟾蜍石就会滚到那个大窟窿里面,掉进窟窿下面的冷水中。(《蟾蜍杂说》) 二、世有蜘蛛珠、蜈蚣珠、蚌珠、蛇珠、朱鳖珠、鲛人珠、蛤蟆珠,而龙不取朱鳖珠、鲛人珠、蛤蟆珠,所为者何?余见识浅陋,读书未遍耶?此三珠价值低贱耶?
《酉阳杂俎》载蜘蛛有大如车轮者,人多不信。成化七年,蓟州盘山有大蜘蛛与龙斗,为龙所毙,野人献其皮,如车轮然。乃知段氏所云不我诬也,天壤间亦何所不有哉?人局于见闻,则陋矣。盘山,一名盘龙山,在蓟城西北二十.五里,高二千馀仞,周百馀里,其高峰曰上盘,绝顶有二龙潭,祷雨辄应,盖灵境也。 (《双槐树钞》) 蜈蚣长一尺以上则能飞,龙畏之,故常为雷击。一云:“龙欲取其珠也。”余亲见人悬食器于空中者,去地七尺许,一大蜈蚣盘旋窥伺,无如之何,良久,于地下作势,头尾相就,如弯弓状,一奋掷而上,即入器中矣。(《五杂组》)
吴陈湖傍有巨潭,中产老蚌,其大如船。一日,张口滩畔,有浣衣妇以为沉船也。蹴之,蚌闭口而没,妇为惊仆。尝有龙来取其珠,蚌与斗三昼夜,风涛大作,龙爪蚌于空中,高数丈,复坠,竟无如之何。景泰七年冬,河冰尽合,蚌自湖西南而出,冰皆摧破,堆壅两岸,如积雪然,以后遂不知所之矣。(《五杂组》)
予家陈湖之滨,有水自戒坛湖北来,流至韩永熙都宪家墓前,汇为巨潭,深不可测,中有老蚌一,其大如船。一岁十月间,蚌张口滩畔,有妇浣衣,谓是沉船,引一足踏其上,蚌亟闭口而沉没,水溅面冷如冰,妇为之惊仆。尝有龙下戏其珠,与蚌相持弥日,风涛大作,龙摄蚌高数丈复坠,竟不能胜而去。景泰七年,湖水尽合,蚌自湖西南而出,冰皆为之碎,推拥两旁如积雪然,自是遂不返。(《庚巳编》)
嘉兴天宁寺有蜈蚣长七尺许,时出檐际,人每见之,而不为害。一日,雷震其后殿,遂不复见。南京报恩寺塔顶有蜘蛛,大如斗,垂丝数百丈,直至南城楼后,亦为雷所击。俗云:“物大则有珠。”故龙来取之。候官水西村民击杀一蛇。其大异常,剥其皮,挂肉于柱,雷霆殷殷,绕檐角不散,众惧而弃之野。余谓此亦当有珠。故龙以雷至,惜村人无辨之者。(《五杂组》) 三、 龙能杀蛇,而蜈蚣、蛤蟆亦为蛇之天敌,三者皆以取珠为务?
《庄子》言「即且甘带」。即且,蜈蚣;带,蛇也。初不知甘之之义,后闻昆山士子读书景德寺中,尝见一蛇出游,忽有蜈蚣跃至蛇尾,循脊而前,至其首,蛇遂伸直不动,蜈蚣以左右须入蛇两鼻孔,久之而出。蜈蚣既去,蛇已死矣。始知所谓甘者,甘其脑也。 (《菽园杂记》)
恒州井陉县丰隆山西北长谷中,有毒蛇据之,能伤人,里民莫敢至其所。采药人靳四翁入北山,忽闻风雨声,乃上一孤石望之,见一条白蛇从东而来,可长三丈,急上一树,蟠在西南枝上,垂头而歇。须臾,有一物如盘许大,似虾蟆,色如烟熏,褐土色,四足而跳,至蛇蟠树下,仰视,蛇垂头而死。自是蛇妖不作。前沣州有鹍鵊雏,为蛇所吞。有物如虾蟆,吐白气直冲,坠而致死,得非靳老所见之物乎?凡毒物必有能制者,殆天意也。 (《北梦琐言》逸文) 四、蛇为害,而龙不可得,乃取蜈蚣辟之。蛇惜珠,自当远避。蛤蟆为蛇之天敌,何不置之左右?概以其鸣声惹人厌耳。
岭南多蛇,人家承尘屋溜,蛇日夜穿其间,而不啮人,人亦不惧也。闻有人面蛇者,知人姓名,昼则伺行人于山谷中,呼其姓名,应之,则夜至杀其人。然主家多蓄蜈蚣,蛇至近,则蜈蚣笼中奋掷,纵之出,迳往咋蛇。(《五杂组》)
岭南有报冤蛇,人触之,即三五里随身即至。若打杀一蛇,则百蛇相集,将蜈蚣自防乃免。(《朝野佥载》) 长簟昏眠离死不远
南充
2019年11月25日
--------
空空妙手请远走,出手遭剁悔莫及。
dotchi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中国神怪大辞典》第三版(3) (1人喜欢)
- 卖菜回来吃掉你 (2人喜欢)
- 清晨絮语 (4人喜欢)
- 读《中国神怪大辞典》第三版(2) (1人喜欢)
- 读《中国神怪大辞典》第三版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