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生活中的存在主义——喜马拉雅万物声线下读书会手稿
一、引子
1、第三次参加读书会,来了不少书友,有新面孔有老友,比如老邱;记得第一次参加喜马拉雅线下读书会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被老邱的气质所吸引,然后就加上微信了,好基友的关系从此开始了;
2、老徐是二手知识贩子,老邱不像老徐,老邱是有智慧的(知道、知识、智慧),听过老邱三段论的书友知道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老邱的智慧从何而来,我下个论断,是悟的,有句话说得好:“人遇到边界开始思考人生,狱中或病床上,或低谷中...”所以天知道老邱经历过什么,鉴于老邱的丰富且坎坷的经历,待会中间插播一段,让老邱聊聊向死而生这个话题;
3、我不是那种临场发挥的人,因此在每次的读书会之前,都得准备稿子,所以如果待会想不起来自己写了什么,可能还得念稿,哈哈!既然是分享会,虽然写了不少,但我待会还是想留更多时间用来和大家讨论交流;
4、简述存在主义:第一次参加喜马拉雅读书会时就提过,存在主义是我的人生哲学基调,在开始之前我大概的简述下存在主义的含义,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我们,后才有了本质、意义这些东西,也即后天赋予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里有两位很出名,一位是今天分享的其中一本书《局外人》的作者加缪,另一位是萨特,两人之前是朋友,后来因哲学见解及政治立场不同而分道扬镳;在我看来,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要消极些,如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人生是荒谬且虚无的,我们对抗的方式就是不顺从,而萨特更积极些,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人选择及对过往的诠释,使得自己的一生有意义。

二、正文:
(一)《活着》内容简介
《活着》讲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富二代的败家子的故事,虽然后来他已经败光了家产,没啥可败了,回到贫农的生活,想着浪子回头,不过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的只想安心过日子的想法一次次落空。通过大家族书写大历史的作家,余华不是第一个,我们熟知的作品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故事的时代背景依次是抗战-内战-解放-土改-人民公社-大炼钢铁-大饥荒-文革-包产到户,而我们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浮浮沉沉。
《活着》这本书很薄,不到两百页,余华的故事跟语言很是吸引人,可能一晚上的时间,就可以读完这本书。讲了这么多小说情节以外的东西,接下来我来说下小说的主要情节。故事大体分为五个部分:
1、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福贵,老爹是地主,跟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的两百亩地到他爹手里败的只剩一百亩,福贵这点跟他爹没太大区别,吃喝嫖赌,直到遇到老千龙二,彻底讲家产输光,气死了他爹,媳妇被丈人接到了娘家。
2、媳妇回来了带着半岁的儿子有庆,福贵去城里跟老娘抓药,结果被国民党抓壮丁给抓走了,带到北方打了两年丈,解放军包围了他们,最终得以回了老家,这个时候老娘已经死了,女儿发烧成了哑巴,龙二被枪毙。
3、家里穷儿子上学来回都光着脚跑,到了学校才穿上自己的鞋。媳妇患上了怪病,干不了重活,不过一家四口总算过上了安稳日子,结果学校要求学生给县长的女人献血,儿子很积极,结果让医院的医生抽血给抽死了。
4、哑巴女儿虽然生的漂亮,但是没人要,好不容易嫁了个偏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眼看着生活回到正轨,女儿生外孙时大出血死了,三个月后,福贵的老婆家珍也死了,好在死的比较安详。
5、小外孙长到四岁,女婿干活时,让水泥板压死,爷孙两相依为命,本想着孙子一天天长大,他总有个盼头。小孙子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豆子也难得吃得上,结果他不在家的时候,小孙子馋豆子,吃豆子硬是给撑死了。
到此故事也临近结尾,按理来讲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应该是要崩溃了。福贵在书中一直觉得,最应该死的那个人是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家人,但是命运就如此。
余华在中文版序言中,有一句话来总结《活着》,人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别的事情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二)《局外人》内容介绍
《局外人》单是看情节很简单。小说开头默尔索收到养老院关于母亲病逝的电报,因为天气或者没睡好的缘故,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显得“异常冷静(审判中证人的供词)”;葬礼第二天默尔索遇到了前同事玛丽,两人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玛丽留宿默尔索家中;同朋友(其实真正做不做朋友无所谓,不过莱蒙看起来有点意思,默尔索就同意了)莱蒙以及其他几人去沙滩,默尔索因为太阳太过刺眼开枪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而入狱;审判庭上默尔索最终被判死刑,原因竟然是“他在母亲的葬礼上麻木不仁,并曾表示不想看母亲最后一面,在下葬后很快离开,未在坟前默哀,并且不知道母亲的年龄”这些与杀人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
小说中默尔索对于什么事情表现的都不甚在意,文中多次出现毫无意义、又有什么关系、无所谓等等的字眼,而这也是默尔索(加缪)对于人生(这个词太大了)的看法与态度。
(1)小说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也不知道。”
(2)“女友玛丽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结婚,我说无所谓,如果她想结就结就好了。”
(3)直至被宣判死刑,默尔索的想法依然如此:“即使我的上诉被驳回了,下场也不过是死亡,这个显然的结局,但是我自己认为,不管怎么说,活着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事实上不知道三十岁死亡和七十岁死亡的区别。”
加缪认为人生是荒谬的、无意义的,或者说虚无主义的,但一方面无意义也是意义的一种,而在加缪看重的是对生活的不顺从,就像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虽然我们的日复一日的生活就像西西弗一次次推上去又滚下来的石头,但就是这种不顺从,给了我们生活的意义。
以上是我同大家要分享的两本书,旨在引出今天所要讨论的大问题,即生活的意义。
三、问题与讨论:
1、人生有无意义?
2、有的话,你所认为的意义是什么?
3、如何实现你所认为的意义,或者活成你想活得样子?
4、没的话,你如何安放虚无的人生?
四、参考书目及讨论引用:
1、《大问题》中关于意义的各种回答:
(1)人生如戏,下一句不是全靠演技,而是要活得精彩,如何活得精彩,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我之前写过一段话:“生活是一场旅行,有去无回,无法左右起点与终点,既是游客又是导游,旅途或愉快难忘,或痛苦彷徨。”但更多人喜欢用导演与演员的这组比喻,其实这是一个开放的答案,经历生活中追求、失望和发现的过程,个人得到发展;这里的话给大家推荐两部比较相似的电影《绿皮书》《遗愿清单》;
(2)悲剧与喜剧:
a.死亡无法避免,活得好意味着把一个人的悲剧角色扮演好,英雄式的承受它;
b.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开心就好!这种生活的价值观重在幽默对待生活之悲喜,并用幽默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和自己讲和;
c.罗曼罗兰: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3)使命:大人物之意义;我的理想就是世界和平;
(4)艺术:生活是模仿艺术,当然王尔德也说过,艺术是模仿生活,高晓松说过生活不止...哈哈哈;
(5)冒险:平淡如水的生活多乏味,如果一眼就可以看到死,多没意思,生活就是要有不确定性,要有未知和挑战;
(6)生活就是吃喝玩乐:活着便有欲望,没欲望人就挂了,欲望象征着生命力,因此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赋予人生以意义;
(7)佛教认为所有的那些欲望都是浮云,你的不快乐就是因为你想要得太多,但欲望总没有满足的一天,就像海水越喝越渴,所以应有的态度是破除我执,放得极乐。
(8)地位或金钱:不愿意当蝼蚁一样默默无闻,艺术家留下作品,我们呢需要被证明,需要被铭记,所以金钱与地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9)经历与智慧:《必要的丧失》告诉读者,人就是在不断经历丧失后学会生活,获得成长,直至最后坦然的面对死亡;
(10)各种关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里没有自由的事...),当然这里的亲情牵涉朋友、家庭、同学、同事、书友还有其他与你发生关系的人,有人这么理解死亡,人的死亡不是从嗝屁那一刻开始,而是各种关系中断的时候就开始了,构成你的一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11)其他:上帝、来生、孩子...
a.孩子作为意义:那孩子(孩子的孩子)的意义在哪呢?
b.上帝作为意义:上帝已死(尼采);
c.来生作为意义:今生无意义,如何保证来生有意义?
2、《思考的魅力:死亡》:人生因死亡而变得有意义,关于死亡的一些看法:P47/P55/P57
3、《死亡公开课》:向死而生的一点思考(此部分根据情况,老邱分享或叙述下文)
既然我终将死去,那么我该怎么生活呢?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是:我们的时间不多,所以应该尽可能多地去体验,在还能这么做的时候,让生命包含尽可能多的内容。
第一种策略强调目标太过远大时有失败的风险,它会建议我们选择那些肯定会达成的目标取而代之。它告诉我们选择食物、伴侣和性爱所带来的欢愉。“吃喝玩乐吧,因为明天我们就死了。”
第二种策略觉得,如果上述那些东西,正是你所想要追求的,你当然有很大的机会可以成功,这样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刚才提及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第二种策略提醒我们,生命中有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你确定可以轻易得到的。
你想写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10年后你还没有完成。20年后,你觉得自己不具备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的天赋。这时,对于已经逝去的生命,你有什么成就可展示的呢?又或者你试着去创业,想开创一个蒸蒸日上的事业,但在一年又一年的艰苦奋斗和挣扎之后,还是破产了。
第三种策略把大目标和小目标恰当组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应该追求某种重大成就,这样,一旦你实现这些目标,你的人生就会更有价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你也需要搭配一些小目标,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你从生命中得到一些东西。
不过这仅是从数量来讲,貌似人生装的东西越多越好,但是却忽略质量,但即使兼顾到质量,幸福等于数量乘以质量,但这能说明人生就很意义了吗,毕竟人生不是数学,别忘了佛祖说过放下我执。
4:《给小琴的信》:老徐个人的一些看法。
201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