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反思 |每日一千字
各县市正是脱贫攻坚接受检验的时候,作为一名身上捆绑了贫困户的干部,身在其中也不得不跟随环境做好走访工作以及相关资料准备。走访工作本来不难,每个月上贫困户家中话家常,增情感不需要很多功夫,但是此外的资料准备工作确实繁复,每一个贫困户需要一个连心袋,袋内需要求装有户口页、帮扶手册、受益明细、残疾证、家庭医生签约书等等,每次要求不同,每次都要重新打印、填写,如果没有手册,手册填写不规范会被视为走访不实,这样迎检的标准实在让确实走访到位干部心寒不已。为了迎接检查的走访就演变成如下:每月真实的走访变为每月替换几张受益明细单,变为每月让农户签几个字确认自己确实受益,变为每个月干部走访咔咔的拍几张照片。这让人不禁发问检查精准扶贫到底是检查什么?是老百姓真真实实的脱贫,还是检查贫困户可能本身都看不懂的一堆资料。
上级领导迎接检查要求一变化,涉及成千上万个贫困户资料就要变化,虽然达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面,但是作废的资料堆积如山,新的资料就会流水般在打印机中复印上线,再经由扶贫干部发下到每个贫困户,如此反复,不知道废去多少资料,这样资料准备可称之为花在精准扶贫上额外的成本。额外成本不可避免,似乎只能接受。但是措施则是更为无奈的额外成本。为了让考核过关,证明贫困户的住房安全的,高价聘请外来机构进行鉴定,这笔花费就是规避检查中的风险,考核要求客观,要求真实,为此受检查的单位要为此付出更为昂贵的价格证明情况,迎接检查成本很高,是不是高过这项工作本身,很难去说。
考核本义是为了为了检验成效,但是如何体现行动成效。其实这在体制内是反复实验过很多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要更加科学规范化考核细则和考核制度,因为没有考核甚至连形式主义都没有。我也并不是要吐槽考核无用,而是在反思行政工作如何办的是实事,如何更为高效,而不是让检查和真实成效之间本末倒置。
我觉得工作中很多人疲于应付,只看表面,一味埋怨客观原因,但是不去做实际的事情,解决问题,虽然我自己有可能说大话,等到自己真正接触事情的时候不一定比他人做得更好,但是谨慎行事,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今日这番言论属于工作中所思所想,不够深刻,也没有剖析到真正的问题上。感觉很多想说但是却下不了笔,等我思考更为成熟在下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