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成为“当众”说话的主人?


开设家庭小讲堂是不错的育儿方式,能消除孩子的害羞情绪,培养仪式感,锻炼表达力、逻辑力和感染力。
那么,如何开设家庭小讲堂呢?
或者说,如何才能让家庭小讲堂变得更有意义、更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呢?


别太正式,一点点来
家庭小讲堂不是正式讲堂,没必要一开始搞得太紧张。即便想朝着相对正式的讲堂努力,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下子太正式,容易在他的脑海里产生应激反应,产生对抗。
“为什么非让我上台说呢?”

而一旦对抗成为主流,就难以逆转,好事变成坏事了!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所以,开始时相对随意一些,更容易让Ta接受。
可以不经意出个“小节目”。
- 比如:“对了!今天家里买了好几样水果,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都有什么,你最喜欢吃什么?”
- 又比如:“你能不能稍微总结一下这周你都进行了什么运动?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天?”
当然,话题和方式相对随意,但也不代表着毫无规矩。有些原则还是要说在前面的,比如发言的时候要站起来说,而且要保持一个立正向上的状态。
这是一种开始约定,代表登台者对倾听者的尊重,由此能让Ta养成良好的登台习惯,也省得今后出现问题再来矫正。
有宽有严,是为硬币的两面。


以身而教,带动Ta讲
所有言语上的鼓励和动员,都不如你亲自为Ta做一次示范来得更有效。
所以,如果你觉得Ta胆小、不敢讲话,那干脆“打个样儿”。
就像带孩子一开始去游乐场,Ta觉得滑梯太高,不敢下来。这时你怎么劝都没用,不如拉着Ta坐上那么几回,Ta肯定就不怕了,还会越来越上瘾。

当然,“身教”小讲堂和坐滑梯还不完全一样。
坐滑梯可能只需一开始带着坐几次,后面就不用管了。小讲堂还会有一个反复性,因为即便解决了初始胆怯问题,之后遇到一些不太了解的话题时,Ta可能还会推脱。
这时候,要想让Ta“大方”些,其实就是自己“大方”些,上去说就完了。
说完了换Ta说,然后你听了Ta的之后,有什么想补充的可以再说,Ta也再说。
几次下来,Ta就不可能再有什么胆怯情绪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家庭小讲堂”的有效程序:
我说,你听。
我再说,你再听。
换你说,我听。
你再说。


互动打分,复盘点评
“家庭小讲堂”要想提高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建立。
所以,在Ta演讲结束的时候,可以加一句习惯语:“Please evaluate my speech.”或“Pleasegive me score.”
这并不是说要用评分去限制Ta的每次演讲。而是通过这样一个点评的方式,实现对刚才演讲的复盘。哪儿说得精彩,哪儿有待改进,哪儿跑题了,哪儿逻辑可以再清晰一些。
这当中,互动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虽然是父母,却不能总是站在评委角度。师之为师,当比学生懂得更多。所以,换换角色,教Ta学会当评委,能让Ta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这么做,能够促进Ta从两方面提升,也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最重要的是,让Ta明白一个道理。
父母和我一样,不完善。但是,他们即便当了父母,也一样在学习,不断修正完善自己,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像他们一样,更好地学习完善呢?

贴合热点,制定计划
当孩子说得越来越好,逻辑性越来越强,可以考虑为Ta制定一个月度或者季度计划了。
制定计划的核心,是培养领域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深入性,也就是“广”和“深”。
至于话题的选择,除了达到并列及递进的“预先性”,还要契合新发生的热点。
这是因为,一个热点往往是发散的。一开始可能会集中于某一点,但一旦发酵开来,常常会自然形成正反或多方意见。
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孩子进行多方思辩的最好时机。可以让Ta多角度都想想、都说说,再逐渐形成具备自己“意识”的观点。

这样一来,我们的“家庭小讲堂”就不仅仅是“小讲堂”,还是“前哨所”“分析器”“加油站”和“终端输出机”。
最终展现出来的虽然是说,却已经通过有秩序的“计划”和突发的“热点”锻炼,成为全链条的“听、辨、思、证、论”过程,也让孩子的说话更走心,有更大的信息量,也更容易形成共情。

形成纪录,温故知新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经常“当众讲话”的人,往往具备一个能力,那就是会提前打好“腹稿”提纲。而相对善长的人,会很好地利用这个提纲“骨架”,并将各句“血肉”的话接转承续得特别顺畅。
所以,当众讲得特别好的人,往往有讲稿又不依赖于讲稿,有时脱稿讲的部分,会比准备的更精彩。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孩子演讲一步步升级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让Ta尝试一些即兴的内容。一开始可以给Ta较长的准备时间打“腹稿”,后来逐渐缩短。
慢慢的,打“腹稿”越来越快,就成为Ta即兴演讲的“肌肉记忆”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视频、录音等技术手段,把Ta即兴讲的内容纪录下来,便于温故知新。
更有心的,还可以整理成文字要点,与之前“腹稿”作对比,可以总结出很不一样的东西。
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也慢慢培养Ta收集整理、温习提升、再收集整理的良好习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众”说话,其实说的是心,是思维的变换,是之前的准备,是不断总结后的提升。
不远的将来,当我们看到孩子在正式讲堂上侃侃而谈、句句走心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经历种种,一定会对“家庭小讲堂”的最初建立怀有感恩之心。
这不光映照着Ta的成长之路,也映照着我们的,谓之共同成长。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现在就操作起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