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今年国庆节前,在高中同位的“蛊惑”下跑到了上海玩。9月30号上午跑去考完科目四,下午就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本以为能尽兴的放松一下,没想到国庆第一天就惨遇台风登陆,一共两天多一点的行程没了一大半。此行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在四百块一晚的汉庭里了解了如何妥善地进行垃圾分类。


好在国庆的第二天台风便转弯行到海上(没错我怀疑它就是特意为了国庆节来上海捣蛋),旅行计划可以稍作展开。而此行的一大目的便是想要参观一下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这座遗址是在2001年修建居民小区时被发现的,此后进行了多次发掘才将整个水闸遗址揭露出来。后来在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因此整座博物馆“隐匿”在一片居民小区中。之前是在票圈里看到有同学来这里参观才想到要来这里看一看的。坦白讲,如果制订一般的旅行计划的话,我是不会把这座博物馆放进我的计划中的。首先这个地方交通并不算太便利,距离周围的地铁站都有相当的距离。公交似乎也不算太方便。

这座博物馆的整体规模并不算特别大。虽然分成了东西两座建筑,但遗址全部都在东半部分,西边只有工作人员和一个简单的介绍牌。全部参观完毕最多也就一个多小时。可能乘公共交通到这里的时间都要比参观时间要长。另外,这座博物馆周围也没有特别的其它景点。只是想顺路看一看的话,还是没有必要来这里了。 不过如果对博物馆本身或者水利、上海城市发展感兴趣的话,这座博物馆还是值得一来的。博物馆展览的核心就是水闸。整座水闸平面呈对称八字形,河水流向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被认为是“一处同吴淞江有关的规模宏大、建造工程考究的宋元时期的石构水工建筑遗址”。


志丹苑水闸遗址与历史时期吴淞江(也就是松江、苏州河)河道淤塞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时期吴淞江的河道有比较大的变化。大致成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曾言及“三江既入,震泽厎定”。震泽即太湖,三江则是导太湖水入海的松江、娄江、东江三条通道。三江之中以松江为太湖入海的主流。 不过,由于太湖四周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引起的一些水土问题,从南朝以后,三江渐有排水不畅的记载。唐五代时期此处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但终无法扭转淤塞的趋势。至北宋时人们记载“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三江仅剩吴淞江能够泄太湖水,而吴淞江自身江面也在不断束窄。两宋时期为了保障泄洪、航运,继续在吴淞江上兴修水利。


而自元代起,太湖水入海的通道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浏河、黄浦逐渐变深、变宽,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其中浏河上刘家港成为元代海上漕运的起点,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也是在此。杭州湾水利工程的修建也使得一些河流注入黄浦,黄浦水量也逐渐加大,原本是吴淞江支流的黄浦逐渐夺道成为主流。而在明代又分流吴淞江水入浏河,吴淞江上游来水进一步减少,冲刷能力进一步减弱,进一步加速了河床的淤塞,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

这处遗址修建的目的就是解决河道泥沙淤积导致泄洪不畅的问题。由于碟状地形的存在,吴淞江下游流速相对比较缓慢,再加上接近入海口的位置,海水在涨潮时很容易逆行而上,带来更多的泥沙,加速河道的淤积。因此,水闸在潮落时打开,让较为清澈的河水自由流淌,冲刷河道;在涨潮时则关闭,阻挡潮水和泥沙。

△ 长江口九段沙的天然潮沟与长江三角洲滨海平原水系发育模式示意图。长江下游一带水利有“横塘纵浦”的说法,东西为横,南北为纵。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堆积过程速度不一,堆积较慢时堆积较为充分,形成地势略高的缓岗;堆积较快时岸线迅速向东海推进,沉积物不足,形成矮于缓岗的低滩。“纵浦”即顺延南北向低滩形成,“横塘”则被认为是原有潮滩之上潮沟的延续。长三角的这种地貌也就导致太湖泄水通道水流较为缓慢、易发生泥沙淤积的问题。图片及资料来源:战庆, 王昕, 丁佳荣, et al.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古水系恢复[J]. 上海国土资源, 2019, 40(2).

研究者认为这处水闸遗址应当是元代任仁发修建的赵浦闸。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画家、水利家,有《水利集》传世。任仁发认为,仅靠疏浚吴淞江河道是无法解决太湖水患问题的,因此他主张在通海河流上建立一系列水闸以达到“蓄水冲沙”的目的。赵浦闸即为这一系列工程中的一座。

石闸的修建总共分为“选址”、“定基线”、“挖底槽”、“打地钉”、“横木梁”、“铺衬石枋”、“铺石板、嵌铁锭榫”、“立闸门桩”、“砌筑石闸墙”、“砌筑石墙外砖墙”、“砖墙外堆垒荒石”、“荒石外填三合土”等步骤,被认为基本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水闸建设的各项技术要求。





由于吴淞江的淤塞是自然作用的结果,人为的水利工程无法逆转这一过程,因此,这一水闸发挥作用的时间应当不长,很快就因为河道淤塞而逐渐被湮没,直到几百年后才又被人们发现。
参考:
王昕, 王张华, 徐浩, et al. 近1500年来吴淞江水系演变及其淤塞原因探讨[J]. 上海国土资源, 2008(1):1-4.
史玉金. 上海陆域古河道分布及对工程建设影响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2).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 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发掘简报[J]. 文物, 2007(4):42-59.
傅林祥. 上海志丹苑水闸遗址考略[J]. 学术月刊, 2005(4):98-103.
战庆, 王昕, 丁佳荣, et al.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古水系恢复[J]. 上海国土资源, 2019,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