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集》——论辩的魂灵
中国人是好逞口舌之快的,喜欢不论什么事总要在语言的高地上先占上风。但大多数国人的口舌之争是不能谓之“辩”的,只能谓之“骂”。“辩”是有理有据,首先尊重对方的立场与发言,然后从容地道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而“骂”只是为了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无视别人的发言,攻击对方的短处,让其感到不痛快,最后在精神上取得胜利。
本来国人之间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随时地进行争论,倒还能显得安宁与和谐,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暂时还能配得上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但网络的出现和逐渐发达,使得中国人冲破了时空的限制,每个人都能大开其口,不吝其言,结果是糟糕的。我很少看见国人在网上有理有据地去辩论某事,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自以为是地自述其理,不管不顾,总是很骄傲,很自大。且那种骄傲自大是一种视事实而不见的盲目行为,且说是盲目,其实说麻木也是可以的。
这篇文章我觉得倒不是鲁迅先生用来揭示中国人“辩”之灵魂的,更像是先生对当时某群人在某些话题上的言论的总结。让人惊奇的是,先生总结出来的几句话就像是在描写现如今网络上的某些国人一样,还是那么的生动。很早就有人说过,鲁迅的话语就像预言一般,总是不会过时。其实我觉得未必先生就有预言家的本事,与其说先生预言了国人的根性,倒不如说国人的根性自先生时期以来至现在从未变过。这种不变的根性,才使得先生的语言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去任何的力量。至于这篇文章说了什么,我以为无介绍的必要,因为本身就是先生从当时一些人的发言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很精髓,非常一语中的。我多加介绍反而是太阳边上打灯,多加些无用的光芒罢了。所以看客们可以亲自去看一看,然后结合网上一些人的发言,自会发现鲁迅文字的魅力所在。
关于国人的“辩”我还是有话要说的,但我在道出之前是有犹豫的。因为我所谓的国人的“辩”,全是我在网上看来的,实际生活中我很少观察。所以不确定网络是否就能代表中国人的“辩”的全部,但既然话匣子已经打开,不抛出点东西,断没有关上的可能。
国人的“辩”我认为有几大特点;第一大特点那就是“上纲上线”,中国人上纲上线的功夫我认为是举世无双的,小到恋爱买菜,大到民族国家。国人总是喜欢把一个问题或话题的高度拔到无限高,好像从来就不懂得什么叫“就事论事”。经典的语录如:“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中国人”云云。第二大特点——转移焦点,国人论事时,总是喜欢把对事的焦点转移到个人身上,由对事物的讨论变成对个人品行的判断,好像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对事不对人”。经典如:“你对你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这样”,“你这么说,那看来你平时也这样咯”......第三大特点:没有共信点,无可无不可。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只信自己的一套,每件事都可以也都不可以。参与讨论的人既可以做和事佬,也可以和稀泥,或者黑说白,白说黑,怎么都有理。最后结果却是谁都不服谁,事情越描越黑,真理越辩越暗。形成这个特点的深层次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大家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点,没有共信的文化,自然就不会有共信的道德标准,没有共信的道德标准,每个人对道德的上下限肯定就不一样,不一样当然会导致不一致。特别是近一百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打倒一切,推翻一切的行为准则,更加使国人对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东西不屑一顾(确切地指中国传统文化),只信自己的那一套,什么都行也什么都不行,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结果就是“无可无不可”。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文化连接在一起的结果。
最后一个特点,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沐猴而冠。这是我看易中天老师的百家讲坛的节目学来的词儿。简单地解释就是死要面子(这是比较好听的解释)。凡是夸赞的,那一律就是好的,不论这甜言蜜语下藏的是何居心。凡是批评的,那肯定就是“其心必异”的,也不论这逆耳话语中是否含有真心。特别是一旦提及国家、民族,那更是听不得一句“坏话”,一旦批评了或批判了,马上就会上纲上线;“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把中国说的是怎么差,你难道不是中国人吗?”,“你觉得中国不好,那你去别的国家啊。”我真的不太清楚,中国人是何时开始完全听不得坏话听不得批评的了,也不知道何时中国人就只专听好话,只要是夸赞,即使是揣着刀子,也会以为你是要削苹果给他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老话如此深刻,为什么现今的中国人就是不明白呢?不明白,真不明白。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当有人批评时,一些国人并不会反驳,只是反复问“是不是中国人”,言下之意好像就是承认中国人就如所批评的那样,中国人就该是批评的那样,这些缺点、毛病就是天生带来的,特有的,少之一样就不可谓之“中国人”。
这种得了祖传的掉鼻子老病,不但不遮掩,反而夸示于人的行为不知道到底是盲目呢,还是麻木。自大,骄傲,视而不见的国人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