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常意识状态的两种态度
杰克·康菲尔德在其名著《踏上心灵幽径》第九章《灵性的云霄飞车:拙火及其副作用》中,谈到对超常意识状态的两种态度。一种认为要体验到超常意识才明白“见性”的滋味,另一种认为当下才是天堂。这两种态度是非常普遍的,也经常成为我和朋友们的一个争议和困惑。我喜欢上灵性课程,有过美好的体验,纯粹是因为好玩,感悟到原来生命意识有这么多种可能性。可是日常生活是重复而平淡的,多美妙的经验都会回复到平凡之中。貌似矛盾的两种修行态度如何整合?
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灵性修持是一条不断打开和放下的道路。
各种灵性传统对意识转化和解放的价值,抱持着两种迥异的观点。某些灵性道路坚持我们必须达到深入的超常意识状态,才能发现生命的“超越”视野,开启超越身心的层次,了解自由的神圣滋味,这些学派认为需要走上山巅,要有宇宙性的视野,要超越渺小的自我,要有开悟的体验。许多传统专注于这种奇幻、超越的经验,禅宗的临济宗便强调有力的公案参悟和严格的闭关禅修,以突破日常意识,产生“悟”和“见性”的经验,这是深度觉醒的时刻。内观禅修也有一些学派,运用强而有力的专注技巧和长时间的密集禅修引导学生觉醒,超越日常意识。胜王瑜珈和拙火瑜珈,某些巫术修行与基督教密集祈祷的“黑暗之夜”,也都遵循这种修行精神,运用重复、密集、疼痛、强力呼吸、缩小专注的焦点、公案、剥夺睡眠和观想等技术,帮助学生超越正常的意识。
然而,许多其他学派并不要求攀登超越之山,而是把山巅的精神带入生活当下的每一刻。他们的教导认为,解脱和超越必须在此时此刻被发现,如果不是在当下,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呢?“内在”学派的观点不是寻求超越,而是教导实相、开悟和神圣都必须在每一刻闪现,否则就不是真实的。
重视在“当下”觉醒的学派,会教导神圣和开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欲望和贪婪的心(包括想要超越的欲望),使我们无法体验这个实相。禅宗的曹洞宗便如此教导,方法是“只管打坐”,这是一种深入的开启,面对此刻的真实。练习时,禅修者要放弃得到开悟的想法,或达到任何其他境界的念头。铃木禅师的教导中,从未提到开悟,他妻子开玩笑说那是因为他从未开悟。在曹洞中的传统中,所有超常知觉和异象都被称为“魔障”或错觉,而予以忽视。许多内观禅修大师也抱持类似观点,对他们而言,超常状态只是另一种经验,也是无常的现象,如阿姜查所言:“只是另一个需要放下的东西。”吠檀多哲学、克里希那穆提、业瑜伽、为神服务之道,都跟随这种道路。
内在和超越的道路都是伟大之道的表现,各自的修行方式都能引导人达到深入的放下和真正的自由。对追求灵性修行的人来说,若以虔诚的态度修持,大部分人都会在某个时刻分别经验这两种面向,两者各有价值,也各有危险。
超越状态的价值是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鼓励和美妙的愿景,使我们强烈地看见实相,超越日常的意识,并引导我们根据这个真理来生活。这种经验有时具有深刻的疗愈力和转化作用,但带来的危险和误用的情况也很大。我们会因为有这种经验而觉得自己很特别,很容易执着;而戏剧化的经验、身体的感觉、狂喜和异象都可能造成上瘾,反而增加生活中的渴求和痛苦。所有危险中最普遍的就是认为这种经验可以彻底转化我们,以为从“开悟”或超越的片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就会彻底改善,这是一种迷思,很少是真的,而执着这些经验却很容易导致自满、骄傲和自欺。
内在练习的价值在于强而有力的整合方式,让灵性在当下实现,使整个生活充满神圣感。内在练习的危险包括妄想和自满,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活在当下”,其实只是处于半睡眠状态,仍遵循舒适的旧习。最初充满爱与光的感觉可能会变成一切都已神圣或完美的借口,促使我们掩饰任何冲突和困难。有些学生就这样修行了很久,却得不到什么真正的智慧,困在其中而不自知。他们也许会感到非常平静,但生活并未转化。他们可能根本不曾完成灵性旅程,也没有在这个世界找到真正的解脱。
这之后,作者逐一检视这些可能出现的超常状态,包括狂喜(广义上指,知觉的感受、能量的自发性释放、看见光、地水风火四大的变化、视觉幻觉经验、强烈的情绪释放等),以及脉轮能量的开启。
作者说,这些能量、视觉和情绪的开启,会引发强烈的反应,包括困惑、害怕、自我膨胀和执着。所以非常需要老师和向导。
作者最后提出处理能量与情绪开启的解决方案是:
原则一:了解所有灵性现象都是副作用。
佛陀提醒我们,他教导的目的不是累积善业,也不是狂喜、洞识和极乐,只是确认心的释放——生命在任何世界中的真正解脱。这种自由和觉醒是每一条真诚灵性道路的唯一目的。光或异象的炫目效果,狂喜和能量的强烈释放,都是美妙的标志,表示旧有微小生命和身心结构的崩解,但它们不能产生智慧。即使是心的伟大开启、拙火的历程和异象,都可能变成灵性的骄傲或陈旧的记忆。灵性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的整合与学习。
原则二:找到刹车
有时,在密集的灵性训练中或在极端意外的情况下,强大的超常状态和能量过程开启得太快,可能会出现激烈的能量开启,这时很难在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致的自我感,这是非常脆弱、失控、身体开启的经验,可能有被撕裂的危险。内在某些强烈的部分过度增长,而与日常意识分裂时,会伴随另一种问题,可能会出现幻听、无法停止的幻象幻觉,而过去有“精神病”经验的人,精神症状可能会复发。遇到这种情况要放慢强烈的能量过程,停止禅修,把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与身体有关,使你与身体重新联结的活动上——打太极、跑步和走路,自觉地让注意力贯穿全身。或者改变饮食,让身体稳定下来,或者放松、服用草药、泡澡、按摩都有帮助。
原则三:觉察生命之舞
当困难和害怕的超常状态出现时,禅修者的基本责任就是以全然的觉察向经验敞开,观察它,了解它,视之为人类生命之舞的一部分。把平衡的觉察带入甜美而有强烈诱惑的狂喜、光明和异象经验中。
我们对任何经验的贪求或抗拒,都会使修行停在那一点上,阻止我们向真理敞开。
我们的道路既不是渴望它们,也不是害怕它们,真正的道路是“放下”的道路。
在觉醒的领域中,重要并不是拥有什么特殊经验,而是我们是否能将这些经验也放入修行之中,是否能对眼前的一切持续地开放自己,并学习在此处爱人。
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灵性修持是一条不断打开和放下的道路。
各种灵性传统对意识转化和解放的价值,抱持着两种迥异的观点。某些灵性道路坚持我们必须达到深入的超常意识状态,才能发现生命的“超越”视野,开启超越身心的层次,了解自由的神圣滋味,这些学派认为需要走上山巅,要有宇宙性的视野,要超越渺小的自我,要有开悟的体验。许多传统专注于这种奇幻、超越的经验,禅宗的临济宗便强调有力的公案参悟和严格的闭关禅修,以突破日常意识,产生“悟”和“见性”的经验,这是深度觉醒的时刻。内观禅修也有一些学派,运用强而有力的专注技巧和长时间的密集禅修引导学生觉醒,超越日常意识。胜王瑜珈和拙火瑜珈,某些巫术修行与基督教密集祈祷的“黑暗之夜”,也都遵循这种修行精神,运用重复、密集、疼痛、强力呼吸、缩小专注的焦点、公案、剥夺睡眠和观想等技术,帮助学生超越正常的意识。
然而,许多其他学派并不要求攀登超越之山,而是把山巅的精神带入生活当下的每一刻。他们的教导认为,解脱和超越必须在此时此刻被发现,如果不是在当下,还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呢?“内在”学派的观点不是寻求超越,而是教导实相、开悟和神圣都必须在每一刻闪现,否则就不是真实的。
重视在“当下”觉醒的学派,会教导神圣和开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欲望和贪婪的心(包括想要超越的欲望),使我们无法体验这个实相。禅宗的曹洞宗便如此教导,方法是“只管打坐”,这是一种深入的开启,面对此刻的真实。练习时,禅修者要放弃得到开悟的想法,或达到任何其他境界的念头。铃木禅师的教导中,从未提到开悟,他妻子开玩笑说那是因为他从未开悟。在曹洞中的传统中,所有超常知觉和异象都被称为“魔障”或错觉,而予以忽视。许多内观禅修大师也抱持类似观点,对他们而言,超常状态只是另一种经验,也是无常的现象,如阿姜查所言:“只是另一个需要放下的东西。”吠檀多哲学、克里希那穆提、业瑜伽、为神服务之道,都跟随这种道路。
内在和超越的道路都是伟大之道的表现,各自的修行方式都能引导人达到深入的放下和真正的自由。对追求灵性修行的人来说,若以虔诚的态度修持,大部分人都会在某个时刻分别经验这两种面向,两者各有价值,也各有危险。
超越状态的价值是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鼓励和美妙的愿景,使我们强烈地看见实相,超越日常的意识,并引导我们根据这个真理来生活。这种经验有时具有深刻的疗愈力和转化作用,但带来的危险和误用的情况也很大。我们会因为有这种经验而觉得自己很特别,很容易执着;而戏剧化的经验、身体的感觉、狂喜和异象都可能造成上瘾,反而增加生活中的渴求和痛苦。所有危险中最普遍的就是认为这种经验可以彻底转化我们,以为从“开悟”或超越的片刻开始,我们的生命就会彻底改善,这是一种迷思,很少是真的,而执着这些经验却很容易导致自满、骄傲和自欺。
内在练习的价值在于强而有力的整合方式,让灵性在当下实现,使整个生活充满神圣感。内在练习的危险包括妄想和自满,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活在当下”,其实只是处于半睡眠状态,仍遵循舒适的旧习。最初充满爱与光的感觉可能会变成一切都已神圣或完美的借口,促使我们掩饰任何冲突和困难。有些学生就这样修行了很久,却得不到什么真正的智慧,困在其中而不自知。他们也许会感到非常平静,但生活并未转化。他们可能根本不曾完成灵性旅程,也没有在这个世界找到真正的解脱。
这之后,作者逐一检视这些可能出现的超常状态,包括狂喜(广义上指,知觉的感受、能量的自发性释放、看见光、地水风火四大的变化、视觉幻觉经验、强烈的情绪释放等),以及脉轮能量的开启。
作者说,这些能量、视觉和情绪的开启,会引发强烈的反应,包括困惑、害怕、自我膨胀和执着。所以非常需要老师和向导。
作者最后提出处理能量与情绪开启的解决方案是:
原则一:了解所有灵性现象都是副作用。
佛陀提醒我们,他教导的目的不是累积善业,也不是狂喜、洞识和极乐,只是确认心的释放——生命在任何世界中的真正解脱。这种自由和觉醒是每一条真诚灵性道路的唯一目的。光或异象的炫目效果,狂喜和能量的强烈释放,都是美妙的标志,表示旧有微小生命和身心结构的崩解,但它们不能产生智慧。即使是心的伟大开启、拙火的历程和异象,都可能变成灵性的骄傲或陈旧的记忆。灵性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的整合与学习。
原则二:找到刹车
有时,在密集的灵性训练中或在极端意外的情况下,强大的超常状态和能量过程开启得太快,可能会出现激烈的能量开启,这时很难在混乱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致的自我感,这是非常脆弱、失控、身体开启的经验,可能有被撕裂的危险。内在某些强烈的部分过度增长,而与日常意识分裂时,会伴随另一种问题,可能会出现幻听、无法停止的幻象幻觉,而过去有“精神病”经验的人,精神症状可能会复发。遇到这种情况要放慢强烈的能量过程,停止禅修,把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与身体有关,使你与身体重新联结的活动上——打太极、跑步和走路,自觉地让注意力贯穿全身。或者改变饮食,让身体稳定下来,或者放松、服用草药、泡澡、按摩都有帮助。
原则三:觉察生命之舞
当困难和害怕的超常状态出现时,禅修者的基本责任就是以全然的觉察向经验敞开,观察它,了解它,视之为人类生命之舞的一部分。把平衡的觉察带入甜美而有强烈诱惑的狂喜、光明和异象经验中。
我们对任何经验的贪求或抗拒,都会使修行停在那一点上,阻止我们向真理敞开。
我们的道路既不是渴望它们,也不是害怕它们,真正的道路是“放下”的道路。
在觉醒的领域中,重要并不是拥有什么特殊经验,而是我们是否能将这些经验也放入修行之中,是否能对眼前的一切持续地开放自己,并学习在此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