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的地方美食
查看话题 >路边摊:小雅吃过的那些人间烟火味
说起“路边摊”这个词,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是对于美食的褒义词,然而有些人却持不同观点。不过世间百态,人们的口味也千奇百怪,关于“我和路边摊的故事”,那可是我学生时代的美妙时刻呀~
小学

还依稀记得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附近左右两侧是低矮的小民房,每家每户大都做着小生意,有卖文具的、卖玩具的、卖好吃的。其中有一家店很特别,卖“炒饭”。我记得有天放学,看小伙伴们都站在一道铁门前,矮矮的大家仰着头,一个个伸着小手接过铁门内侧伸出来的手里的“炒饭杯”,远远地我闻见了香香的味道,这味道勾着我大步向前探究,原来这家夫妻用剩饭给我们这群饥肠辘辘的小学生做蛋炒饭,售价1元1小杯。刚从锅里盛上塑料杯的炒饭散发着撩人的香气,把我们的胃收拾地服服帖帖,但是我自始至终就买过一次,总觉得哪里怪怪的。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这对夫妻“真会做生意”。

再后来到了我四五年级的时候,小学门口有个神奇的存在,那就是烧烤摊。你能想象小学门口烟雾缭绕,香气扑鼻的,烧烤大婶扯着嗓子喊“要辣吗?葱花香菜要吗?”的样子吗?生意可红火了,主要是味道做得是真好吃,所以我现在还记得。

有的时候放学早或者是觉得这次考试发挥得还不错,我和同学就会一起去搞点豆腐、火腿和牛肉串,两人有说有笑地吃着。那段时间,你在学校门口周围的路上会看到地上零零碎碎乱丢的竹签。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那多危险啊。特别是穿着凉鞋,脚丫子嫩嫩的孩子们万一伤到了怎么办?哎呀,还真别说,我这不中招了嘛!

故事发生在某个天气异常蓝、云朵异常白的清晨,一个小妞背着她hello kitty 的粉色书包,走在上学的小路上~走着走着,突然脚下一阵刺痛,小妞皱着眉头底下头定睛一看,只见一根长长的竹签直挺挺地刺入自己的大拇指指甲内,指甲盖被无辜地掀起来一半,血在缓缓地流出,疼痛的信号刹那间传入了大脑神经中枢,小妞感觉自己无法站立,咬紧牙关却泪流满面,环顾四周十分无助,只好自己慢慢站起来拖着伤脚艰难走到教室。后面怎么样已经不太记得了,只隐约想起那天刚好是周一,要升国旗,自己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班主任帮我简单清理了下伤口就去带队做操了。再后来,这家烧烤摊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乱丢垃圾,你的随手一丢可能下一秒就伤害到了他人。

烧烤摊走了,转眼间臭豆腐摊子来了,我们小学生的嘴巴什么时候停过?这家摊子是一对大约50.60岁的老夫妻在经营,简陋的小木车上面摆着过滤网和油,里面摆着黑乎乎的豆腐,据说是用章鱼的墨汁腌渍的,大家都半信半疑。一份多少钱忘记了,买多少付多少,量多就不是小塑料杯,会给你一个快餐盒打包。

臭豆腐其实并不好吃,炸得干瘪瘪之后,咬起来口感并不好。反而是汤汁比较吸引人,佐料放的是切成丁的脆萝卜干和香葱粒,你还可以选择加钱加个火腿,搭配着有些臭味的汤汁,嘎嘣脆的萝卜在嘴里咀嚼的口感,让我一度很喜欢吃。不过,实际上我并不敢吃太多,因为回家要吃饭,而且家人是明令禁止不能乱吃东西的。所以,这个路边摊的口感,无形中多了一层刺激的味道。

不过,例外的是,有的时候阿婆来接我回家,看我眼巴巴望着路边摊,唯一允许我吃的就是花生粉糯米糍。这个摊子看起来挺干净的,是一个叔叔骑着单车,单车上摆放着一个圆柱体的大铁锅,里面装着原味糯米糍,他打开一个水龙头一样的开关,就会有糯米糍被挤出来,到一定的长度之后,他就用小刀把它们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小碟子里,撒上花生粉,看起来可好吃了。因此,也成为一众家长官方许可的“放学小零食”。

初中
到了初中,课业量和学习难度都渐渐提高了,在从小学生过渡到初中生的阶段里,我结识了我初中的好友LC,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一个阳光开朗,活泼可爱的女孩子,而且特别爱吃~不过,初中校门口并没有小学校门口那样极具烟火气息了,在学校的管制下,只有一两间小卖部。

所以有时候在周五下午放学的时候,她就会拉上我走一段路到步行街美食城去吃小吃,比如她最爱的重庆酸辣粉啦,长沙臭豆腐啦,武汉鸭脖啦...我这个吃不了辣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凑凑热闹,吃的比较多的应该是寿司。但是,那段课后吃路边摊的小时光,调和了过渡期时我内心的不安,比起吃的,更喜欢和朋友放学后的放松吧~因为我们在放学走过去的路上总会聊很多,嘻嘻哈哈的,很纯粹很简单的快乐~

高中

到了高中,学习强度可想而知,记忆中这是一段蛮灰色的时期,生活中只有“学习学习学习...”从早上6:00学到凌晨2:00是家常便饭(可能这里会有人喷我学习效率低,然而高中的我很享受深夜做题的宁静思绪,头脑异常清晰,而且第二天照样早起,居然神清气爽,奇怪不?现在想来,那是满怀希望的驱动力啊!)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了,都高中了,你还有那闲工夫去吃路边摊啊?!确实...没有!也正因为没啥时间,所以吃起了路边摊!这话没毛病吧~

高中那会,学校离家比较远,坐车最快也得40分钟,三亚的路况你们懂的,糟糕的话,1小时都不一定到。所以,这对一个赶时间的高中生来说,午饭和晚饭不是带阿婆做的爱心便当就是买学校门口阿姨做的寿司,或者多走几步吃碗粉汤,打份快餐回教室吃。

嗯,我一般选择吃寿司,看起来有食欲,又不会吃了油腻腻的,似乎很健康的样子。吃饭速度慢吞吞的我总能在放学之后三下五除二把它们干掉~番茄酱还是比不上蛋黄酱好吃~
大学
到了大学,那吃的小吃可多了去了,简直打开了我的新世界。

大一的时候,刚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的,对陌生的美食既好奇又抗拒,比如喝惯了红糖豆花的我,有一回喝了加了鸡丝和豆腐皮的咸豆花,而且是奶茶杯用吸管吸的那种,说实话没啥食欲。

说个题外话,地域不同,某些食物叫法也是千差万别,比如他们那管菜花叫花菜,管地瓜叫山芋,管豆腐皮叫千张等等。在食堂打菜的时候,我边指着说我要地瓜,阿姨边问我啥?你要啥?你说什么?好吧,阿姨,我要山芋!好嘞,给你拿~

大一大二的时候,北二门有个摊子卖里脊肉炒饭,每天中午和傍晚生意都超好。里脊肉很多,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围着围裙炒菜特别快速有力,我们全宿舍都爱吃他做的炒饭,因为我一旦喜欢什么就会一直吃那一样,所以其他炒饭搭配不了解,哈哈哈。不过后来大二下学期就没怎么见过他了,我和好友到现在都觉得他做的里脊肉炒饭真的好好吃喔!

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我这个不吃辣的广东人在室友的带领下第一次尝了麻辣烫这种听起来就很辣就不想吃的东西,惊为天人!汤底浓浓的香料卤味,放进自定义的搭配,最后和阿姨反复强调“不要辣,不要太多油!”,一碗画风迥异的清汤麻辣烫就好啦。

而且每回我往里加的东西都是固定的那几样,有口感香滑的日本豆腐、阿姨自己做的鸭血,切成细长条,里面放了姜片和八角等香料、甜甜糯糯的蟹柳、一小把香菜、细细的粉丝、娇小可爱的娃娃菜,不知道为什么吃起来有股奶香味,我很喜欢!大家穿着厚厚的外套,围在阿姨的摊子前边聊着天边等阿姨做好喊你,路边的灯火通明,大家嘴里呼出的热气和吃进嘴里的麻辣烫一样暖心暖胃~

我们学校有条闻名市里的小吃街叫做“小西门”,时不时会有当地电视台美食节目过来采访的那种,一头是我们学校,一头是商场,所以人来人往,特别热闹。




在这条小吃街里,我和好友最爱吃的就是烤冷面,这家烤冷面不同于其他的烤冷面那么干,老板娘自制的酱料有点酸有点水,而且给的料特别足。

涂抹在满是香菜和洋葱粒还有里脊肉的烤冷面上,用竹签一扎,咬一大口特别满足。而且老板娘善于创新,还会开发新菜单,虽说泡菜我很喜欢吃,但最后还是一致认为之前我俩吃惯了的基本款口感最赞!有些东西就是这样,撇去那些花里胡哨的新口味,原味的口感才是最经典的~



还有水果寿司,在你半饱不饱的时候,路过摊子打包一份带回宿舍饿了的时候边看剧边吃,简直美滋滋~在上大学之前,我吃的寿司一般都是包肉或者酱鱼之类的,还是第一次吃到包水果这种口感清奇的吃法。水果有火龙果、香蕉、哈密瓜、菠萝以及我最爱的黄桃,包的米饭还可以给你选择黑米饭还是白米饭。

这个摊子的老板娘也很实在,饭和料都给得很足,夹起一块寿司放进嘴里,果肉和肉松以及沙拉酱在嘴里充分搅拌后的味道,实在妙不可言,果肉的清甜夹杂着肉饭的咸香。虽然第一次吃的时候觉得怪怪的,不过后来就习惯并且爱上了~

一个人求学在外,有的时候总免不了思乡心切。上大学之前,在三亚吃腻了的肠粉和粉汤,到了异乡的大学会成为一种舌尖上的慰藉。

而我在学校,久不久就会去小吃街吃一顿肠粉,老板是广东佛山人,做的味道在粉的柔韧度和酱汁的配料上不同于三亚的琼式肠粉和我老家的潮汕肠粉,比较清淡。

有的时候会边吃边和老板吹水,听着他熟悉的广东腔,吃着热气腾腾的肠粉,想家的心情会好很多。大学的老乡们也常去吃,久而久之混熟了,老板还请我们一起去唱歌,特别热闹。

而在快毕业,那段写论文的时间里,北二门的小吃街来了个新摊子卖粥,对于我这个爱粥女孩来说,居然惊喜地发现老板和老板娘是潮州人,做的生滚鱼片粥、皮蛋瘦肉粥、田鸡白果粥简直不要太好吃,每次去我都和他们用家乡话聊天,他们每回都给我煮好多鱼肉,放芹菜粒,特别香,尤其是天气冷感冒的时候,特别想喝阿婆做的酸梅瘦肉汤,就会去买一碗生滚鱼片粥代替。

和他们聊天才知道,他们是前年刚到这里的,因为儿子毕业了在这边工作,所以他们两口子在老家也没啥事,就过来这边找儿子顺便做做生意。我觉得亲情是很温暖的,就像他们的粥一样的温暖。



不过,胃口好的时候,我还会多走几步到另外的摊子买一份铁板豆腐,厚薄适中的豆腐上有香气扑鼻的黄豆酱或者是甜面酱,撒上切得碎碎的香葱粒和芝麻,可好吃了,最喜欢吃豆腐了,豆类对身体好,就是有时候阿姨的酱料放太多,太咸了...

胃口不好的时候,我会点一碗清淡的眉毛鱼丸,里面有紫菜、葱花和真的是眉毛大小和形状的鱼丸,清汤清得不能再清,可想而知,吃下去也没多大饱腹感,权当热汤一碗,不会因为不吃饭伤到胃。

去上海实习的时候,酒店包吃包住,但是下了夜班,我和好友就会各自点份花甲粉丝的外卖,一起到食堂吃。

锡纸包裹着的花甲个大肉又饱满,特意叮嘱店家多放蒜末,喝一口浓香的汤汁,吃着鲜甜的花甲肉,桌面上堆满花甲壳之后,搅拌搅拌粉丝,哧溜几口,一天的疲惫顷刻间一扫而空,只剩下两个肚子圆滚滚,一脸满足的我们,那一刻,现在回想起来都特别幸福。

毕业之后,路边摊再没吃过,那时候的人头攒动和有说有笑变成了高档餐厅里的斯斯文文,一次性餐具和大声的吆喝转变为精致的餐具和周到的服务,但还是会怀念穿着平底鞋踮着脚尖买到的人间烟火味。

以上图片都是小雅精心从网络中挑选出的最贴近印象中的那些小吃的图片,以便大家能够更直观地去感受文字中描述的场景。最后感谢图片作者以及阅读完此文的你!
欢迎关注小雅GZH“月雅岛”,小雅在夏天的月光里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