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和游乐园,你更想去哪个?(下)丨聚镁Art0X
06.电子游戏

展览里的游戏机
对于一部分“只有游戏最好玩”的观众来说,电子游戏的丰富程度远胜过其它互动装置。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留意到了这一普遍性,并特地策划了名为“电子游戏:设计/播放/破坏”(Videogames:Design/Play/Disrupt)的展览,以此来探索其灵感与影响。


展览中的游戏画面
游戏从不是只能提供简单娱乐,政治、家庭等议题都可以涉及其中。除了颇为复古的电玩城街机以外,更多在设计和视觉上各有特色的电子游戏也在展览中共同出现。而在尝试了数十种之后,观众对游戏本身也拥有了更直观的见解。
07.严肃游戏

上海昊美术馆“严肃游戏”展览现场
对游戏的探讨已经并未止步于一个区域性话题,在国内的展览中它也同步发生着,并和当地的游戏环境产生了对话。上海昊美术馆的群展“严肃游戏”就以多视角探讨了电子游戏语境下的历史、政治及冲突。

陆明龙《2065》,高清视频,2018年
在国内,游戏给大众常带来正面价值不足的刻板印象,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舆论中影响现实生活的讨伐对象。而实际上,正如艺术家陆明龙的作品《2065》一样,游戏只是生活的变相探索和折射。
08.巨型彩色编织网

装置作品《Harmonic Motion》
对于美国的托莱多艺术博物馆来说,充满了游戏与冒险的展览既能振奋人类精神,又能激发创造力。在展览“游戏时间”中,艺术家Toshiko MacAdam和Charles MacAdam又再现了其代表性的大型编织结构,创作了装置作品《Harmonic Motion》。
与“只看不摸”的展览不同,这张互动性颇强的彩色大网能让参观者把自己“埋没”在当代艺术中,相信这正是很多人未曾在美术馆里获得过的新奇体验。

孩子们在装置作品《Harmonic Motion》上玩耍
09.努阿特雕塑公园

Yoshiaki Kaihatsu《考试墙》,2016年
同样是攀爬,日本艺术家Yoshiaki Kaihatsu的作品里就显得没那么轻松愉快了。这堵由密闭衣柜堆积而成的高墙上有着众多落脚处,甚至可以让众多参观者一起比赛“攀岩”。然而,它的名字却是《考试墙》。

Yoshiaki Kaihatsu《考试墙》,2016年
这件展于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型装置作品透露出了一种熟悉的苦闷。学生时代的比拼就像在垂直攀登,虽痛苦但也是必经之路,否则可就拿不到成人世界的入场券了。
10.满屋气球

Martin Creed《作品No. 1190:给定空间的一半空气》,2011年
艺术家Martin Creed将安东·克恩画廊(Anton Kern Gallery)化身为黄色气球的海洋,创作了一件体验式装置作品《作品No. 1190:给定空间的一半空气》。正如作品名一样,约九千个气球填满了画廊三楼一间空房的半数面积,观众可以打开门径直扑进气球堆里。

Martin Creed《作品No. 1190:给定空间的一半空气》,2011年
这种最直接的物理体验将“空间”具象化,转换成了固体,简化了观众的认知过程。当然,访客们进出时都要记得带上门,不然作品名就得被迫改为“不到空间一半的空气”了。

Martin Creed《作品No. 1190:给定空间的一半空气》,2011年
其实在如今的艺术世界里,观众已不再是被动接收者的身份。注重概念更新和体验感的当代艺术常常把他们变为作品的主体和创作者,从而推动美术馆成为艺术“主题乐园”,焕发出更活泼的生命力。
冬天即将来临,窗外寒风阵阵,快和身边人一起去“新型室内游乐园”里转一转吧!
看完以上聚镁艺术小编作出的分享,想要了解更多艺术相关的内容,
欢迎大家下载聚镁Art0X“App,和小编一起聊聊艺术圈的那些事~
注:内容选自“聚镁Art0X艺术交易平台”社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