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 3 - 因何而读
1.
豆瓣网站上可以标记自己读过的书。每半年和整年都会看到读者们发布的读书报告。有些读者每年的阅读量甚是惊人,超出一百本的很常见,四百本以上的人也看到不少。这让我感到很疑惑,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少,但三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我是远远达不到的。
这也许和阅读对象有关。我查看了一下,有些读者阅读量大,读的几乎尽是漫画书、科幻小说、侦探小说。如果是我,我就不会让这个巨大的阅读数据被人知晓。当然,如果他觉得开心也就由他。还有一些人的书单中几乎都是当前书店的畅销书,大概是他们不肯落后于时尚吧,其实这类书籍,大多是“无用的知识”一类,我以为不大有多少值得认真阅读的,有些可以一翻,有些连翻阅的必要都没有。问题的原因是人总免不了要消遣吧,若没有这样的阅读,“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样的阅读经历我也有过,比如金庸、古龙、温瑞安的作品,我早就全读了,其中《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连城诀》、《多情剑客无情剑》则读过两到三遍。梁羽生、倪匡和黄易出名的几本也看过。电影《卧虎藏龙》原著《玉娇龙》则在杂志连载中读到的更早。这类书和《基督山伯爵》一样,有趣且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快感,也易于激发可贵的豪情。以前没有智能手机,出差的路途上,习惯用报刊或《故事会》、《今古传奇》之类的杂志来打发,这两种杂志看了不在少数。现在有了网络小说这个类型,于是乎从《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读到玄幻的《诛仙》、《神游》,后面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英雄志》、《新宋》、《鬼吹灯》、《官居一品》也都看了。它们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我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这些书的名单有些长,后来我告诫自己,这已经不算是闲读了。想到好多要看的书没看,于是终于停了这类书籍。
至于从卡内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开始的成功学和励志鸡汤类书籍,我和人们一样读了不少。这些书籍往往把书名所揭示的道理敷衍成一本书来讲,当然其中有些事例还是有助于理解和加深印象的。我偶尔会到书店去呆上半天,就在书店里翻阅这类书籍。一般要不了十几二十分钟的,就可以快速读完一本书,这类书容易阅读和了解,我自信读完后可以大致重述一遍没问题。逛一次书店就可以读完五六本,买书的钱省了不少。这些书多是如何提升个人素养或知识技能之类,反映阅读者的目的所在。在我觉得工作生活中有些缺陷需要弥补和提高时,读这些书也带给我不少收获。不过看多之后,我以为,这些书所讲的道理和主要内容,基本上就是一句话,也是一般人听到就能明了的话。为什么这类书销量很好,有这么多人读?估计是有些人明了后就大致能照着做,而有些人则苦于无法施行,以为通过阅读能改变自己,于是他需要不停地读下去。这类书里面还有些书籍则切合人们少付出、多得到、走捷径的欲望,实际上成了人们越读越渴的鸡汤。我建议读者这些书少翻,多读读经典的格言可能会更有收获。
2.
热爱读书的人,读的书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我估计有一类人其实并不怎么爱读书,但他渴求知识,是罗振宇所懂得的那种人——他体贴地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于是设计了手机音频讲座APP来把知识传播给人们。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似乎能“解渴”,但它解不了“消渴症”的渴。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中医似乎什么病都能治,但这个病不吃药打针是控制不了病情的。在这句“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中,估计他也懂得你会一直需要消费他提供的知识。再有一类人,他广阅博览,看的书籍似乎都是知识的学习,有“穿衣的法则”、“情商”、“学会表达”、“聊天术”、“原生家庭”、“星座和性格”、“九型人格”、“未来社会生活规则”、“知道但不明白的事”、“在对的时间做对事”、“生存本能”、“你在为谁读书”、“区块链的将来”...诸如此类,这是市场永远不会缺少的那类书籍,在阅读中他似乎能获得在持续努力学习的自我安慰,他的这类阅读也将产生心理依赖而持续读下去。还有一些人会读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涉及到文学、历史、经济类以及心理学哲学方面的研究,和他的专业并不相符,也并非出于将来的职业或专业发展,这种阅读实质也是一种消遣。如果说这是他的兴趣点,但他的兴趣点或许太多。这是他花费大量时间的消闲项目,真不如去参加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户外活动。或许也是与心理需求相关,这种阅读似乎也是出于对知识的追逐,也是欲求那知识焦虑的慰藉。
有一本《假装读过》(贝小戎著,2011年出版),里面汇集了作者关于当时英语世界流行书籍的推介文字。每篇文字的篇幅在两页、约1500字左右。这本书的书名取得很好,展示了作者的诚实品质。我仔细看了下,这本书所辑书籍达200本以上,大部分就如他在后记中讲到的“无用的知识”,这就是畅销书籍的特点:它们不耐读,大部分适合消遣阅读,帮助人们打发“知识的焦虑”。
有学者认为,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类。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在学校里学到不少知识。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基本上属于科学类知识,这也是当前教育被诟病之处——人文教育偏少。很多的年轻人毕业后到了社会出现不少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自处,与他人相处,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往往陷入迷惘。他们到书籍中寻找答案或者获求慰藉,显然,并不是每个追寻者都能达成所愿,很多人陷入迷途。对于普通读者,很大意义上所谓的阅读指的就是人文方面的阅读,他们试图在书中找到人生指导,或者是说寻找一个出路,这个出路可能来自于心理需要,也可能来自于生活竞争的需要,更多的则是为了增加智慧,明了人生的要义。这样的阅读,有如纸船之渡,希望凭借一纸之船渡过重重阻隔的幽暗海域,这个纸船需要有方向,有速度,有足够的承载力,才不至于随着波浪流散到渺远的汪洋。往往这个航行的结局和世上人们的人生结局一样,或因湮水而沉没,或因风浪而倾覆,少有人抵达真正的人生妙域。
3.
豆瓣上汇集了大多数的读者。有些人的阅读其实来自职业需要,例如社科文史哲专业方面的学者,他们需要阅读、引用和分析大量的相关书籍,他们阅读的知识内容正是他们的专业所在。他们的阅读内容并不适合作普通读者的参照。每年看三四百本非通俗类书籍的读者,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到作者的职业。另外书刊编辑或书评栏作者,他们有书籍推介的写作任务。我猜想他们的读法大致是,先看前言和序,再看目录,然后再其中翻阅几篇,到此为止的阅读已经足以完成一篇推介文字,于是这本书就算读完了。当然,很多书籍即使认真读完也花不了两个小时,本来阅读能力极强的编辑及学者,每天读一本也实属正常。
还有一种阅读量极大的读者,他的阅读来自于写作的需要。这种情形也同样可以看做是基于职业需要。有些人已经是职业作者,有些人则是在阅读背后潜藏了若干写作计划。有过写作经验的人想必知道,写作花费的时间比读书要更多,付出的努力也更艰辛。很多作家并不读其他作家的书,比如福克纳就不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我以为他的话是真实的,我相信作家并不是因为阅读量够了之后转而写作。另外,作家的阅读估计也会有他们的独到之处,以其写作经验,他哪怕是泛泛而读,穿透力也绝对不差,想来会比普通读者多一些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大部分阅读或许是为了写作的需要,比如为了扩展自己的技艺、感受和眼界,另外也许是为了获得一本小说的人文历史背景资料,部分史料等等,就如金庸所说,他会买很多书来参考,书籍对于他们更类似服务于创作的基础材料。
我们小时候起就开始了绘本阅读,启蒙读物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上世纪的儿童。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即使普通人所接受的资讯量,也远远大于我们之前所以时代中的绝大多数人。但我们并没有比古人更聪慧。不说“生而知之”的孔孟老庄,我们这个年代之前的任何作家,都不会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读的更多。我们的阅读量之大,远超那些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我们现在还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观念还是含混不清。
如果一个人具备坚定的立场和价值观,他看待事物都会清晰许多。他自己就有能力用一句格言展开达到畅销书的篇幅,也可以把阅读中有趣的段子剖解出这个社会中本应有而时常缺乏的常识,就如王小波那样。坚定的立场和价值观,来自于他的思想和辨析能力,也来自于他敏锐的体验能力,就如28岁的梭罗,他可以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写出《瓦尔登湖》,写出后续包括《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在内近二十册散文集。这些写作,并非因为他在不停阅读其他书籍,而是来自他的核心理念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
一个阅读者,他最终成了一个写作者。在这之前,他必定已经创造了他的生活。关于阅读,我的明确的观点是,如果并非从事学术专业,那么比起在书斋里的大量阅读,我们更应该在书斋外的世界里创造和体验丰富的生活内容。有些读者把读书当作生活方式,这种不为稻粮谋的日子得益于他们的父辈,他们能选择这样清淡而自在的方式生活,至少让我羡慕和喜欢。我相信,即使在阅读中得到的体验是虚拟的,它也将有实在的凝结物,比如,他们会出版相关读书生活和阅读经历的文字作品。《刀锋》的主人公拉里最后也是出版了一本类似的书。不管这样的书籍是否不易和非凡,按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在这句话中能体会到这里所谈及的阅读生活的缺陷。
4.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我的阅读经历。很多年前我借了《约翰.克里斯朵夫》,大概看了一个月,我几乎把课余的时间全花在阅读上,其中还是有很多地方粗略翻过去。算下来,全书约1600页,100万字,每天要阅读3-5万字近50页,多的时候要花费近5个小时,读的不算快。近的如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的小说《海》,这本薄薄的书字数约十万,我花了一周,如果加上整理诗册和写读后笔记的时间,总花费时间则是三周,这期间几乎没有其他的阅读。再读《瓦尔登湖》也是如此,全书二十多万字,读太多有些晕,于是每天一到两个小时,才堪堪把书读完。字数最少的《坛经》,全书两万多字经文,算上导读、注释、译文,总共不会超出十万字,我也同样花费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只是这一个月中我同时阅读了几本相关书籍,并且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类似上述书籍,我一年读不了十本。
至于大部头的书,文学类如《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我翻看过多次,也阅读过其中部分章节,但一直不敢下决心完成阅读,毕竟人生苦短,这场阅读所要花费的时日颇多。但如果我读的是中文系,也许我会在毕业前读完它们俩。哲学类如《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我翻看几页后,深畏其难,我相信深入阅读和理解这类书籍,既是一场烧脑活动,也是一场非凡的探险之旅。也许很多人善于思考和理解,有着丰富的智慧,必然也是经历过非凡的头脑活动的。不过,我自己并不愿意读它们,而且,如果不是职业或专业需要,也并不推荐读者去读。但关注这类书籍有个好处,就是碰到相关介绍和解读的文章时,读的更用心了些。再如尼采的《权力意志》,也放置了多年,里面都是零碎的段落,正适合随手翻阅,但要说把它系统读完,则毫无信心。近年竟然有《尼采解忧书》这样的书用来作人生导读,翻看之下,书中语句倒是通顺易懂,但要说尼采的书适合指导人生,就如《苏东坡养生集》被推崇一样,令人有些不以为然——尽管两人都卓有成就,但尼采最后疯了,东坡死的早。
无疑我们阅读的目的,首先在于增加知识和智慧,比如对世界的观念,类似《大设计》、《时间简史》之类的科普著作读过了后,对于宗教里创世纪的说法必然会多一些思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还是围着太阳转动,对人在世界的位置的理解也会不一样。《人类简史》之类的书籍则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去向。古典哲学中充满了对世界本源的思索,慢慢很多思想被证伪和淘汰,我觉得在这方面,理工科的人普遍会接受现代的科学发现成果,读文科的人总是依依不舍地翻老账本,他们喜欢通过知识的混沌感表达情感上的含混不清。
其次,我们需要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和历史阶段有所思考和理解。人是具有历史时限性的,他短期存在于某个人类历史时期,他也受限于这个历史时期。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在学校学到的,结合社会主义的传统修养是被告知的,往往我们会有一个质疑期,主要是我们需要自己寻找答案,了解人类历史以来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精神,并对当前的政治生活、社会制度以及人生建树产生自己的思考。很多人在此之后又转向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和文化传统。我也看到有一批人,既给予这个时代足够的信心和期望,也明了当前社会并非完美,在努力探索改进的方法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对于世界本源,对社会公义,对人生历程应秉持何样的理解和信念,应该具备何等的良知,为人应具备那些的品质,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上应遵守那些道德准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和思考来达到,并且对这些理念因何而起,也要有相当的思考。此外,就是两种“成功学”的研习,一种是为了利于竞争、力求有所得的成功学,这大致是市面流行的鸡汤读物所涉及的方面,还有一种就是力求解答如何认知自我,如何完成一生的问题,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成功学”,很多人学儒参禅,也是源自如何完成人生这一问题。古往今来很多哲人学者的著述都在探究这些内容,相关联的书籍中国有《论语》、《老子》、《孟子》、《坛经》,国外的书籍如《柏拉图对话录》、塞涅卡《论幸福生活》、奥勒留《沉思录》、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培根论说文集》、《蒙田随笔》、福珂《道德箴言》、莫洛亚《人生五大问题》...几乎都是必读之书。至于《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也是非常有必要读的,我们不必很专业,但从那里可以知道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在想什么。弗罗姆、马斯洛、阿德勒的心理学著作,和人生理论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现代心理学教科书更有必要一读,这些阅读将有利于我们了解自己。至于想要了解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则不如看一些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绘画。
文学作品的阅读,部分对我们的三观有所裨益,更多是关乎我们情感和品质的培养,意识流之后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文学作品,更有助于让我们的感受能力复杂化和深刻细微化。文学作品浩瀚如烟海,没有人能读太多的作品。我个人建议是能读但不必多读,我们有敏感和纤微的感受能力,但不能让敏感和纤微成为习惯。一本经典小说值得仔细阅读和深入体会,我从自己的相关阅读经验也懂得,这类阅读,相比知识类和消遣类阅读,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小说阅读能增强阅历,加深情感和生命体验,而人生的体验,正是丰富我们人生的要素。一个有能力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他必然有更好的能力阅读自己,他的人生正是在这种自我阅读中变得丰富起来。朱光潜先生有一段关于小说的话非常经典:“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经典小说对比传奇小说,故事并不那么吸引人,它就如“枯树搭成的花架”,更珍贵的是满架灿烂的花朵。如果理解这句话,必然能明白,第一流的人生,就类同这里说所的第一流的小说,尽管普通平凡,看似平淡无奇,缺少人们所追羡的财富名望和地位,但它也如毫不出奇的花架,有心人的花架上开满了美丽的花,那是他人生最美、最丰盛的收获。
==》 漫卷诗书 4 - 书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