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系列——港式现实主义动画
在麦兜系列动画里,麦兜(小猪)是一个生在单亲家庭,不聪明、不帅气的幼稚园小朋友,他的妈妈麦太(中年猪)是一个在外艰难谋生的妇女,麦兜就读的春田花花幼稚园是一个容纳后进生,随时面临倒闭的幼稚园。麦兜系列动画不仅是纯动画世界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它里面有大量经典港片的无厘头、“屎尿屁”式笑点,让人联想到周星驰喜剧。刻意的慢吞吞的语速和一长串并列短语台词,都透出港片风格。它融入港人对华仔的热爱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股票、拆迁等。麦兜、麦太及其他幼稚园小朋友的动画形象充满肉感,非常可爱,但影片的背景时常插入现实中高楼、街道,破旧的房屋,“某某千足金条”、“某某饭店”、“某某婚纱摄影”等广告牌,还有“出租”、“顶让”、“职业培训”等字牌,随时把观众拽回现实。它的现实主义并不表现为严肃说理,而是运用一些表现手法,让影片更加鲜活生动的同时渗透出内容。这些手法让人联想到“伪纪录片”,在传统纪录片的基础上成功克服现实主义容易带来的疲惫观感。 不难发现,在动画里,麦兜、麦太、幼稚园小朋友是采用的动物形象;校长、老师及其他非紧密相关角色则是采用的人的形象。人与动物混杂在同一动画语境里,彼此交流、沟通、互动,显得毫无违和感。我们可以说是将动物拟人化,但剩余的人的形象呢?绝大多数动画片选择采用单一人物形象(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辉夜姬物语》《天空之城》)或者单一动物形象(如《狮子王》《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熊维尼》),即使是在《多啦A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类,动物与人物同时出现的电影中,动物即代表动物,人即代表人,并不存在象征对方的情况。而在麦兜系列的动画里,人代表着人,动物也代表着人,只是不同的动物外观还有着各自性格特征暗示。麦兜以小猪的形象呈现,在《麦兜当当伴我心》(谢立文,2012)中自嘲,“破锣嗓子,猪头的形象。”猪如何会不喜欢猪的形象?只有人才可能不喜欢自己的形象。在《麦兜故事》(袁建滔,2001)结尾,麦兜的声音自述着长大以后的情况,画面上是男子在海边(非动画,拍摄背影及正面脖子以下)。麦太以母猪形象呈现,但在《麦兜,菠萝油王子》(袁建滔,2004)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麦太头部仍然是猪的形象,身体已经变成现实中的女人身体(非动画),她和一群女工一起在缝纫工作。阿甘本提到过人究竟是人还是“人形动物”,大概只有人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而麦兜及相关形象可以认为是“动物形人”,以动物的形象同样能给人代入感。《春天花花同学会》(赵良骏,2006)则呈现为真人剧情片。麦兜系列动画同时适合于成人和儿童观看,二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成人除了可爱的动画形象,还会不自觉关注其与现实之间的关联,背后的辛酸和无奈,感受到不一样的趣味。比如,《麦兜,菠萝油王子》(袁建滔,2004)台词,“男人最重要的是肾。”大概只有成年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即使是对于儿童,很多香港文化也成功植入,像是抢包山、周润发等。典型的港式风格台词:“鸡包 包 鸡包 包 鸡包纸 包 纸包鸡 包 包鸡纸 包 鸡包纸 包 鸡--做法也很简单,只要将鸡包包住个鸡包,再包住个鸡包,包住那张鸡包纸,再包包包包包住个纸包鸡,再包包包包鸡包纸,纸纸纸纸,纸包纸,纸包鸡,包鸡纸,纸包鸡,再包纸纸纸……再包鸡鸡鸡……”(《麦兜响当当》) 在《麦兜,菠萝油王子》(袁建滔,2004)开头,抽离作画主体,呈现线条的演出,就类似于柏格森式电影呈现,体现德勒兹电影空间附着于时间的思想。趣味性结合并改编法国《小王子》童话,麦兜的爸爸就是菠萝油王子,遥望另一个星球的玫瑰,在无奈的生活里沦为厨师,最后决定离开麦兜的妈妈完成复国理想。在改编内容上与动画电影《反叛的童谣》(拉豪尔,2016)类似,在《反叛的童谣》中,小王子长大后变成了一个清洁工。这既是戏谑性颠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残酷:但梦想还是需要保留在内心。在这部电影中,笑点表现为“抖脚”,结尾有长达5分钟的字幕配小窗口剧情。《麦兜当当伴我心》(谢立文,2012)中的圆镜头使用,欢快的背景音乐和稚嫩的童声相得益彰,“车车车车”的儿童唱腔如天籁一般,传达了非语义层面的情动。这让观众在思考之前产生感觉,置身于一个温暖的世界。突然对着镜头唱歌,类似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尝试。在《麦兜故事》(袁建滔,2001)中,不同于伪纪录片在现实场景中插入动画,它在动画中插入现实场景:麦太为观众介绍“麦太世界”;海洋之旅的真实场景等。还有单色线条画面插入彩色动画片,营造特别的视觉效果。《麦兜响当当》(谢立文,2009)在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奥斯本,2008)上映后第二年,拍摄了类似题材,麦兜上山拜师学武。同时配合复古剧情,插入清明上河图的场景。校长穿着熊猫外套,可以说和《功夫熊猫》形成极强的互文性。 香港是一座充满后现代气息的城市,香港文化则是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大部分躯壳,内部悄然变得西化。麦兜系列动画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和现实,内心和外部的关系,在文化传播方面有很大促进并引起广泛共鸣。明亮的色彩,干净的歌声,母子亲情,麦兜就像是每一个努力生活的年轻人,它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带我们感受整体向下氛围中向上的力量,即抵抗的力量。它并不是纯粹的“鸡汤”,而是扎根在现实土壤中,能够治愈现实中心灵的创伤并教会人们乐观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