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工坊 | 破击辨析类题型:数据鸿沟是扩大or缩小?(内附讲解视频)
编者按:上周,真题坊发布了一道关于“数据鸿沟”的考研真题,这是一道立场辨析题。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选择自己的立场并进行充分论证即可。两篇精选作业陈述得都还不错,但也存在论述过于笼统、有些地方自相矛盾等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两篇作业,看看大家在答这类题目时,通常都会存在哪些问题吧!
上周真题作业:网络传播发展,数据鸿沟拉大还是缩小,谈谈你的理由。(中国人民大学2018)
第一篇
@Sylvia
数据鸿沟理论是由美国国家通信与信息管理局在1999年的《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报告中首次提出,是对蒂奇诺的知沟理论的发展,知沟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大,数字鸿沟则是知沟问题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延伸。
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数字鸿沟本身的ABCD问题被进一步凸显,因此在我看来,网络传播发展,数据鸿沟拉大了,下面我将从几方面简要说明理由。(接入沟、使用沟、知识沟这三个概念从哪儿来的?是什么意思?谁提出的?这些是要说明的,不然会以为是你自己编的)
一、接入沟仍然存在:个人媒介及其资源获得的差距
现今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传播接入沟仍然存在。网络时代,移动媒介现已十分发达,大部分人都拥有了接入媒介的设施,这时由于经济问题无法获得基本设施的群体,就与大部分人产生了差距,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资源的不断丰富,那些无法使用网络的人群只会越来越跟不上信息的更新步伐,从而与大部分人产生信息差,进而促使数字鸿沟的拉大。
(论证说得过去,但不够充分,实际上,接入沟比以往是缩小了很多的,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的家电下乡、降资费等措施,都是缩小接入沟)
二、使用沟逐渐扩大:新兴媒介技术发展,媒介使用门槛提高(笔者该部分答偏了,这不是使用沟,媒介使用门槛问题仍然是接入沟)
网络传播发展的同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在vr、ar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新的传播类型的出现,而个人由于媒介素养差异产生使用沟,新兴的媒介技术更拉大了个人使用媒介时的差距,媒介使用的门槛变高,部分人无法恰当利用新型技术获取信息,从而加剧了个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三、知识沟逐渐扩大:网络泛娱乐化下,个人媒介使用目的的差异(你这里的使用目的才是使用沟的内容,你的知识沟的论述应该是结合你的接入沟和使用沟来说的, 也就是你要论述的是接入沟和使用沟如何转化为知识沟的,知识沟不是单纯的一个使用目的就可以论证的)
个人上网的意愿、目的与信息寻求模式均存在差异,这时上网仅是为了休闲娱乐的人与上网为了获取知识的人就产生了差距,而在如今网络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下,网络提供了更多娱乐的方式与信息,使得更多人加入进了网络中的娱乐队伍,从而与积极寻求有价值信息的人产生了更大的差距,数字鸿沟也因此拉大。
四、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扩大:媒介帝国主义的盛行(这个点没毛病)
网络传播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但由于媒介主体地位的差异,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话语权差距,发展中国家只能处于输出远远少于输入的被动地位,国际传播中总是由西方国家占主导,控制舆论风向,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的拉大。(其实还可以说下代际差异的)
网络传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数字鸿沟,但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比如移动媒体的发展促使基础设施价格变得低廉,使更多人可以接触到互联网,社会也在逐渐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目前网络媒体上也出现了许多诸如知乎类的知识型平台以削弱网络的泛娱乐化情况,这些例子均说明了当今社会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机会,只是需要社会各部分共同协作,将这些机会落实到行动,并加以发展,从而逐步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总结:
论述思路清晰、逻辑清楚,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是使用沟和知沟的论述,一定要注意阐释清楚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素养沟)是什么,使用沟强调的是使用程度。
第二篇
@八九
“知识沟”假说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等人提出,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会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的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播传递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越有扩大的趋势。“数字鸿沟”问题,是传统的“知沟”问题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延伸,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对信息接触、获取、拥有等各因素不平衡而造成的个人、群体、国家之间的巨大鸿沟。笔者认为伴随网络传播的发展,数字鸿沟居于扩大的趋势。
(一)传播技能内涵泛化,受众媒介素养差距加大(从传播技能去佐证鸿沟扩大是准确的,但是你的小标题不具体,没说清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你的逻辑是间接逻辑而不是直接逻辑,看不到传播技能内涵泛化和受众媒介素养之间的直接关系)
在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所需的传播技能主要指阅读的能力。而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传播样态空前丰富,“传播技能”的内涵已大大泛化了。并且,伴随着“受众”话语向“产消者”的转变,“传播技能”还包含着“主体性”面向的引入(笔者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主体性”面向)发展出了新的内涵——信息生产、传播素养。
(这一段话有一种从论文拼凑得来的感觉,什么是“传播技能内涵泛化”?以前的传播技能内涵是怎样的?为什么受众话语向产消者转变就带来了传播技能的主体性面向?笔者对此均未做出阐释,笔者对自己的答案应该是不熟悉的,至少你应该突出受众向产消者的角色转变意味着当前媒介素养更加强调“生产传播信息”的内涵。因此不建议大家把论文里自己都没懂的概念拿来直接用哈,希望用的词语都是具体的)
传播技能概念的泛化对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主体之间的既有技能、学习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加大媒介素养的差距(从这句话来看,我觉得你这个论点似乎和传播技能概念泛化没多大关联,因为归根结底讲的是既有技能和学习能力差异加大媒介素养,所以不如把这个点作为你的核心论点和分论点也许会更好),进而增大数字鸿沟。
(二)媒体属性多元化,受众使用目的差异扩大鸿沟(这一点和第四点有多大的区别呢?能否放到一起写呢?)
正如保罗·莱文森所指出,媒介演化具有“人性化”的趋势。网络媒介发展也越发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不同媒介侧重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如快手、抖音是以娱乐为主的段视频平台,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则以内容资讯为主要诉求。从使用目的的方面来说,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呈现较大差异,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往往则更重视对网络媒体的信息性、工具性使用,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可能会偏向娱乐性使用,而正是这种使用目的上差异使“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三)网络权力落差格局(什么是“权力落差格局”?),社交范围差异增大
网络的扁平化特征,促使信息快速传播,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数量和范围取决于每个节点的人际网络大小。而网络中拥有大量粉丝数的意见领袖往往具有较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相比于普通的网络用户而言,其社交范围更大,往往能较快和较大范围的接触信息和传播信息,因此随着信息量不断扩大,处于话语权力中心的节点和边缘节点之间的鸿沟也将扩大。
(你第一句话说的 “扁平化”特征意味着平权倾向,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那些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能向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靠拢一些,所以在我看来你的论述有些矛盾,你用的似乎是论证社交媒体出现能缩小知沟的论据来论述社交媒体扩大知沟的论点。当然你说的粉丝人数那个暂且不论,那只能说明社交媒体不是完全扁平化的结构而已,你要是把第四点的信息茧房、回音壁以及群体极化这个点搬过来,我觉得倒是能更好地论述社交媒体扩大知识沟的论点)
(四)信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影响信息获取维度
(还有一个问题哈,我们说个人寻求信息的动机越强烈,知沟就越容易缩小对吧,选择性心理机制会使人远离那些超出个人能力的和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就有了你所说的“维度差异”。但是,这是存在于大众传播时代的,比如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都是“数学”,因此有人感兴趣有人不喜欢,在这样单一维度下,就有了知识沟。
那么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和维度还是单一的么?就像你下面说的前面说“渠道多元”,后面说的“同质性”,那么首先第一个社交媒体渠道多元,人们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主动获取知识,很难隔行如隔山地去比较知沟。同时你也说到了信息茧房,其实也就是算法、过滤气泡,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有这些机制的社交媒体是不是可能会因为其内容的同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知沟呢?也就是说社交媒体使用越多知沟也许还会趋于缩小。)
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受众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回避超出其理解范围或者不感兴趣的信息,从而产生个体差异。加之,算法推荐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加固了群体壁垒。“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也表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导致的群体极化倾向可能加剧个体、群体之间的认知差距。
(五)对外文化传播话语差距形成“文化鸿沟”(这个没问题,就是在答案结构上有些奇怪,你前面都在论述网络中知识沟的变化,主体都是“个人”,现在突然转到宏观视角论述国际传播了,转向挺大的,但内容是没问题的。)
如今全球文化传播呈现一种“西强东弱”的局面,如美国等文化强国凭借自身文化优势占领文化市场并进行扩张,且如脸书、推特等全球知名社交媒体产生于美国,受美国制度、政策的管控,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维护文化强国的世界话语权。而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是文化帝国侵略对象。并且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垄断经济和渠道的文化强国与相对落后的文化弱国之间差距将扩大,并逐渐形成“文化鸿沟”。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更迭,人们接触、选择和使用媒介的主动性增强,似乎知沟有弥合的可能。但传统“知沟”理论也在新的生态环境中转变,信息时代对人们信息获取、处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范围、选择性机制、个人动机等差距,使得“数字鸿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然而这种可能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不利于知识的普及甚至有碍人们自身权利行使,因此弥合数字鸿沟在当下极其重要。
总结:
该份作业逻辑、思路都是不错的。但是在评阅时感觉笔者似乎没有能吸收自己写的答案,因此,在答案的组织和具体论述上,有的地方过于笼统,还有些地方自相矛盾。笔者应该是看了论文后再做的,但似乎没有完全内化论文的内容。
关于本道题的解题思路
请观看下方的讲解视频哦↓↓↓
https://v.qq.com/x/search/?q=真题工坊&stag=102&smartbox_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