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六季,我想说...
作为奇葩说的新粉,我对第六期的奇葩说有太多的感慨想说:
开始看奇葩说是从第五季的末尾开始的,也时候还有熊浩、陈铭等等,我也没看过几个人的辩论,那时候对奇葩说的感触用八个字描述“乌漆嘛黑 乱七八糟”,不仅仅因为奇葩说没有规则,还因为那时候我可能没看进去,总之看到的都是大家自认为搞笑我却认为并不搞笑的段子(效果大概和这一期的徐天奇差不多,不过这里没有贬低徐天奇的意思,只是说我感觉大家主要是为了节目搞笑的效果而搞笑)。但第六期开始认真看奇葩说之后突然就发现这个节目并不简单,每道辩题每位评委老师包括马东老师,都有着自己精确的定位。
在选名画还是选择猫那一期中,我只想说不管站在角度来说,我自始至终都是选择要救名画的(不过诞总的观点的确震撼到我了)。首先,站在人自私的角度来讲,如果这只猫是我自己的,处于私交感情我会选择救猫,但是在一家博物馆里有一只猫还恰好是你的,这个概率并不大,但如果真的是我的毛,或许我会救猫,这里是或许哦。但是如果猫是别人的,我一定会救名画,虽然名画或许我不认识,救出来对我也没有任何用处,我甚至得不到一点物质上的报酬,但这副名画一定会被懂得它的人认识和发掘。我个人认为,艺术品在伟大之处有两个:一是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就是说很多人看到同一幅画的时候能够有共同的欢乐或者悲痛,或者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一定是会引起懂得他的一类人的认可(本身艺术就不是会被所有人理解的),这是一只猫所无法做到的;二是艺术品承载了创作者的灵魂。蒙娜丽莎不仅代表了人文复兴后人们的关注点从神向人的伟大转变,更多的是它承载的是达芬奇的灵魂,当你在凝视这幅画的时候,你并不是在和蒙娜丽莎对话,你是在和达芬奇对话。你通过蒙娜丽莎的眼睛看到的不是蒙娜丽莎,而是达芬奇的眼睛,人类能够与伟人交流和对话的机会除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品还有什么呢(这个观点来自于和老田的讨论,是他给我的信息,我很受启发)。这是一件复制品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我个人认为正是艺术品承载了创作者的灵魂、时代的符号、历史的记忆等等,它才不能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它们是我们人类文明前进和进步的基础和载体。我们只有先知道我们是谁,从哪里来才知道我们走向哪里去,如果我们一代又一代没有任何的符号来记住我们的历史和文明,那我们也终将无法进步,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进步。
第三,认为需要救猫的观点大多从生命可贵、万物平等的角度来为自己辨证。哲学家道格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文艺复兴后人们开始关注人的价值,这个观点非常的正确,我们人类一直都在强调和追求人的价值和生命,但从未说过所有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我们尊重任何生命的存在,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需要,才让鸡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物(罗老师的观点?记不清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只听说过随意杀人是违法的,是需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但从未听说过随意杀动物是犯法的。也有人会说捕杀濒临绝危的动物也是犯法的,但这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为了与动物更好的合作才会选择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而面对数量极多的老鼠、蟑螂、狗等等,从未有人说过随意捕杀他们是一种犯罪。如果这道辩题是救一副名画还是救一个人,那我的答案一定是救一个人,因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在人的生命之前,任何身外之物都不值得一提,这也就是《攀登者》里面吴京会选择救一个人而不是救一个相机的原因吧。
最后,我想说一下黄执中关于“远方的哭声”的论点,这个观点看似遥远但的确很有意味。就像杨超越说的,我从来没听见国遥远的哭声,我只需要管好自己眼前的一日三餐就好了。这个观点一点都没错,并不是说能听见遥远哭声的人就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有文化的,听不见的人就是没素质的、没道德的、没文化的。而是,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听见遥远的哭声,正是有那些能听见遥远哭声的人在负重前行,推动着这个社会的前进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人才可以享受简单而温暖的生活,不用去担心的遥远的哭声。这里也想回应一下诞总的观点,并不是知识分子整天都在想着牺牲这个、成就那个,而是生活本就不是完美和美好的,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一定会牺牲一些人的,就像《我和我的祖国》所展示的那样,在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里,都流淌着每一位平凡岗位上平凡人的泪水、汗水甚至血水。在你思考牺牲哪一个、成就哪一个的同时,你也在成为别人思考的对象,只是大家处的位置不同罢了,这就是时代对人的塑造,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分子所能决定的,他们能做的只是如何做到最少人受害罢了。所以,黄执中和许吉如开杠时最后的那个回答很棒,“我希望我能够成为一个能回答你这个问题的人”。即表达了自己想成为一个能听见遥远哭声的人,又表达了自己当前的无能为力,也是平凡人中的一位而已,但我们不能失去做平凡中伟大人的希望。
再说到996还是886这道题。太多的赘述就不说了,因为看到一半差点看不下去了,对于在场的三位老板的发言,我只能说他们真的让我第一次看到了老板作为资本家的那种,会让你变成精致穷的本领。在这里,我只表达一个自己的观点:薛教授用经济学的知识说了那么多,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为自己的人生打工;诞总说了那么多奋斗和努力的意义;罗老师说了那么多“我这不是知识付费,是服务”(说来说去不还是需要付费吗?),我只想说一点:你们说的都很道理,年纪轻轻不奋斗,不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过粗糙的生活,等老了再奋斗再粗糙,不仅没体力没精力,更惨的是老了还贫困的样子真的很难看。既然每个人都会996,我当然也需要996,否则怎么超过别人呢(这也是薛教授的,要劝别人不要996,而自己996)。但是!如果我自己选择996,我一百个支持和愿意,如果我的公司要求我还总是要求我996,那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这是什么?这是干涉,还是专断的干涉。我自己选择996,连续加班一年我都没意见,因为我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在随意支配我自己的时间,我可以选择996一年,然后休息一个月,出国度假。但如果我的公司总是要求我996,这就意味着我根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996,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996,即使只是一个月的996,都是我难以忍受的,因为这牺牲的是我的健康,我的活力和我的创造力,还有我的激情,我的热情和我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学的时候,周一到周五大家都一起上课,周末两天有的人选择休息,但有的人就愿意选择去图书馆学习,那些去图书馆的人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如果他们不爱学习,不想让自己进步,干嘛去图书馆呢,出去玩儿不就好了,难道这些人不是在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吗?不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吗?但如果这时候学校强制要求所有的人周六上午都必须去上课,这时候那些周六上午本来就打算学习的人也会抗拒上课,因为这是强制的,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我喜欢的,时间也很固定,我必须要8点去11点半走。补充一点,别的不说,只说大学生活的话,真正能让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并不是周一到周五,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上一样的课,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让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就是周末的时间,是下课之后的时间。有的人选择了学术之路,有的人忙实习,有的人忙社团活动。总之,每个人都要努力,都要996,但是一定要拒绝为公司总是996,而是真的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简历996,加油!(这里没有提及健康问题是因为我考虑到既然所有的人都会面临996,不管是隐形的还是现实的,所以健康似乎就是无可避免的要损失一些了。但是个人经历来说,拒绝996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健康的原因,随着年龄的长大,身体的亚健康,真的感受到有句话说的好:你身体的不健康给你带来的局限性,一般很难靠你的意志抗过去。所以,一定要珍惜身体,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时间)
再说到应不应该选择精致穷这个话题上,看完杨超越的两期之后,感觉她真的是个简单而快乐的女孩子,像很多女孩子一样:爱漂亮、可爱、单纯、简单,生活简单而温暖美好(这好像跑题了)。关于精致穷,以前也看到过这样的话题,却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看完这场辩论后,感触还是很多。首先,作为一个文科生,真的是要认认真真的说一句“我们先定义一下精致”吧,甚至我认为“穷”也需要定义一下。“精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感觉很美好,让人感觉生活很有希望,很高级,但是后面一个“穷”字像带有反讽意味似的。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精致呢?你以为的穿几千块钱几万块钱的鞋子、衣服和包包是一种精致吗?还是刷爆信用卡,借了很多网贷甚至裸贷而买的高档化妆品、奢侈品、苹果手机甚至名车是一种精致呢?这就像现在的很多人会追求网红店,但是你问他们你吃到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吃出什么不同了吗,他们统统都不知道,因为他们在乎的并不是味道、不是美食本身,而是网红店的“网红”这两个字。这不仅仅是关于到人们并不理解什么是精致,也关乎到他们在追求这些“精致”的同时而丢掉的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因为追求这些表面的“精致”而真实的过上了一种粗糙的生活。其实,说粗糙都是不对的,我对粗糙的理解更多的是接地气,接近我们日常普通人的简单的生活,是我们在街边享受炸串带给我们的乐趣,而不是窘迫的生活。虚假的精致让你一边享受着高档奢侈品带给你的高品质享受,另一边是你在为这种追求在不断的过着窘迫的生活,两种生活,亦真亦假,会让你陷入一种自我迷失和对生活的迷失状态。很多时候人们会说“你假装自己优秀,装着装着就真的优秀了”,有钱也是一样的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变优秀犹如爬坡,你需要付出和努力,也正是你的付出和努力让你知道了你自己是谁,但是没钱还要假装过有钱人的生活,花钱犹如走下坡路,是让你堕落的开始,二者恰好相反,不可混为一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什么是精致?其实这个很难回答,但是我想大概就是追求一些比较高贵,比较高品质的生活吧。既然不能通过价格来判断,那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自己来判断什么是精致,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别人为你定义的精致。这在里我想讲一点我自己的经历来解答两个问题:一是自己怎么定义精致的生活?二是如何做到在年轻并不是很有钱的时候,做到自己想要的精致且又不穷呢?我最近一直在做“断舍离”这个事情,断舍离起源于日本,其实它是有自己的含义、标准和步骤的,但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调整,作为一个习惯坚持了半年左右了,收获颇多。我个人每个月定期的断舍离工作主要原则是:根据当下的需要,判断你的物品是不是你必须的,而不是你需不需要它,如果有的物品超过一个月(一开始是两个月)已经没有用过了,存着很鸡肋,丢了很可惜,那这样的物品我一定会忍痛扔掉或者捐掉或者给有需要的人。一定确保在你眼前展现的物品一定是当下经常需要的!(这个“当下”需要你自己自行判断)这样做的收获:首先,定期整理物品会让我了解自己当前都拥有什么物品,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其次,定期的丢物品会让我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物品不需要什么物品,丢弃时的心疼会让你记住你丢掉的这些都是你不需要买的,不要冲动消费;第三,定期的整理和丢物品,清扫物品,让我可以随时保持干净整洁的空间,你清扫掉的都是你的坏心情和坏运气;生活的空间整洁了,你的生活也简单干净和整洁了很多。最后,正是因为定期整理和丢弃物品让我发现,其实自己真正需要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并不是很多,在这些有限的物品里,我为什么不买更好一点的呢?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更好一点的物品相对而言质量和价格都是更好一点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致”一点的物品。在自己有限的使用的物品中,满眼看过去都是自己喜欢的和质量更好一点点的物品,是不是感觉生活很愉悦很开心呢?我现在有一个习惯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物品:假如最近喜欢了一款相对而言还还比较贵的眼霜(500元左右,对我来说已经超级贵了),我先不着急买,先种草,慢慢观察和沉淀,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月、两个月、半年或者更久的时间),你真的很需要买一瓶新的眼霜的时候,你再看这个牌子的眼霜,如果还很喜欢,那一定要买,因为这说明你是真的喜欢。这样的物品你买回来不仅会让自己满心欢喜,而且属于你心中对“精致”生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不仅让你等快递和接到快递的前后几天都粘连着变得美好起来了,你在使用这个来之不易的自己喜欢的物品的时候更是满心欢喜,格外珍惜,更何况好的物品本身就质量更好一点(一定程度上讲是这样的)。
再说一下关于穷的定义,每个人对于穷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每次我说自己好穷啊都没钱了,一般就是指自己身上不超过200元了,但有的人说自己穷可能是指自己买完这个商品还有200元。所以说,我们并不是不要追求精致,因为精致的生活的确可以让人更美好、更优雅、更有气质,但是如果这样的精致的生活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日常的生活,那还是那句话,你这不是精致,也不是一种粗糙,是一种窘迫。我很喜欢黄执中的说法,追求精致但也拥抱粗糙,同样的道理,到底什么是精致没人说的明白,那么到底什么是粗糙也没人能说明白。80多岁的袁隆平爷爷常年在田间耕作,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却只穿着5块钱的背心,那这是一种粗糙还是精致呢?是啊,最好的精致都是免费的,是诗经离骚,是唐诗宋词,是书中的黄金屋,是书中的颜如玉,是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个人敢于冲破洪流,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和胆识,更是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并能做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毕竟,相信自己是对的也是一种能力。
最后,还想说,不管是救猫还是救画、996还是886、应不应该精致穷也包括大学要不要开恋爱课等等吧,通过这个辩题都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你在做出选择的时候,看似你在选择这个还是另一个,其实你都是在选择你自己,在成就自己。许吉如的淘汰,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她的逻辑不好,而是观点并不打动人心,她和薛教授的观点都很“经济学家”(并不是贬低经济学家),他们使用了很好的经济学观点和知识,看似很理性很在理,但其实背后是对问题荒诞的阐述(我并不认为他们真的看不透背后的原理)。经济学固然很伟大,但是经济学背后那些冰冷的数字和严苛的规则理论真的适合诠释这些一个个关于到个人的发展和自我成就含义的辩题吗?相比于詹青云,可以看到她的理性背后带有人文科学的温度和对人性的关怀。并不是观众愿意听这些,而是这就是生活。经济学只能解释经济问题和部分生活问题,但是解释不了全部的生活问题和关于人的问题。“为什么推动人类进步的是科学技术,但是永恒的却永远是艺术?”(罗老师的观点?)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向来都会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从来没说过艺术一把双刃剑。我始终认为能够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的一定不是他所了解和掌握的那些科学技术(还是那句话,并不贬低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以一定是那些与人文和艺术相关的东西才是最能成就人的。詹青云在这一点做的很好,作为律师理应很理性,很讨人厌(我的刻板印象了),但是她并没有那么严苛,反而带有很浓烈的人文关怀和厚重感,严格却又亲切,温柔而又坚定,懂事理却又知情理,这就是她的可爱指出。而许吉如过于严苛的理性,失去了理解生活可爱的那一面的能力,其实拥有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好也是一种能力。
总之,拒绝996和虚假的精致生活,用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在生活、文学、艺术、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世界里去寻找你自己,通过独立的思考过上经过认真审视的生活,成为一个多层次、更立体、更丰富、更有温度和包容力、理解力的人。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