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刘慈欣往事
01


2006年的五月,天空依旧是蔚蓝色,阳光透过窗子洒在脚下,一个寻常到甚至让人有点慵懒的上午,电脑屏幕上的鼠标指针对准“发送”,轻轻按下。这个眼睛里带点血丝的年轻技术狂,可能没有想到,这轻鸿一触,会把命运的多米诺骨牌推向何处,就像一只蝴蝶仅仅煽动翅膀,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端引发的风暴。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为响应国家倡导的“科技兴国”,无数青年才俊也投身于科幻作品的创作中来,刘慈欣只是其中的一个。说起来,作为计算机工程师的他,一开始还相当“业余”,是凭着一腔热血,磕磕绊绊地走上这条道路。 “我们那个时候的社会(1985年时代背景)不喜欢科幻迷这样的人,如果你喜欢科幻,就显得你这个人很幼稚。特别像我所在的这种工业部门,领导可以容忍你在工作中出错,但幼稚却是不可容忍的。如果你都40多岁了还喜欢科幻,而且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其中,就会给人很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觉得你和别人格格不入,你不是一个正常人。” 刘慈欣努力隐藏得很好,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他像一个“地下工作者”,白天朝九晚五,下班后还要买菜做饭,接送子女,挤出的时间,才会到几平米的房间里创作。 从1999年6月的短篇小说《鲸歌》,到《带上她的眼睛》,再到后来的《流浪地球》,刘慈欣越写越好,斩获的奖项也越来越多。读者们鼓励他:“短篇不过瘾,能不能写长篇。”一向尊重读者的他,放弃了原本将“有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这个构思创作成短篇的想法,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地球往事》(后更名为《三体》)。 他以为,会和以往一样,趁着工作的空余,每天写个三五千字,定期发发原稿,收获一批新的读者粉丝,如果灵感迸发,甚至可以再创佳绩,又攀高峰。却没想到,这一写,就名扬天下。 粉丝奥巴马 刘慈欣是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最高的山尖尖去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攀登的过程,让他十分享受。我们或许仅能从他的真实独白中品味出些许线索。 “灵感,不是一瞬间就有的,尤其是外人认为有门槛的科幻创作,它是像植物那样,日积月累,慢慢生长,时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了” 作为一名技术男,笔下的科幻也透出一股浓浓的技术味儿,他所构建的世界,庞大、完整,引人入胜。像多数读者一样,我喜欢他的文笔,简洁清晰,张弛有度;喜欢他笔下的人性,淋漓尽致;喜欢他传达出的极具现实色彩的奇幻构思(我认为这样形容并不矛盾),发人深思...当一部作品的锋芒,足以脱颖而出,那所获的荣耀,也是像他说的一般“自然就得到了”。 凭借《三体》,刘慈欣获奖无数,其中最为闪耀的一颗,就是斩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对他的赞扬不胜枚举,我在此的寥寥几句也不过锦上添花,所以仅引用一句凝练: “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评。
02


《三体》动画版发布预告片,计划于2021年正式上线。这个消息,掀起不小的热浪。

热浪的色彩泾渭分明,质疑与期待并存。 先来聊一聊当下的背景。 近年来,屡有《三体》题材影视化改编的消息传出,但无论是之前号称的“电影六部曲”,还是已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将拍24集的电视剧,都尚未能与观众见面。说白了,用当时网友的经典讽刺来说:“就照国产片目前这水平,要想拍好《三体》,起码要100年后了!” 这句夸张的话,又透着深深的无奈。庞大的世界观很难构建,对技术的怀疑是一层含义,这话主要怒其不争的是多数国产科幻电影的通病——急功近利。 说起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逆流而上的一叶孤舟。 46.56亿票房,跻身中国票房排行榜前十,榜上的唯一一部科幻片,震撼了无数国内外观众,发出:“原来中国人,也是可以拍出堪比好莱坞特效的大片的!”这样的感慨。 但是不得不说,《流浪地球》却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怪胎”,属于特例中的特例。 1977年,美国科幻片《星球大战》震撼世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受此鼓舞,拍马直追,可以说,中国科幻片从没有停下追赶的脚步。 80年代初,《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霹雳贝贝》等一批科幻题材的电影,无论是从选题、剧情还是演员,在当时环境下,都能称得上佳作。只可惜,受经费和拍摄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只能在刚刚上述的几点大做文章,无法给观众带来科幻片应有的视觉震撼效果,只能算得上“软”科幻电影。 我们也在前进,但发展至今,国产电影投机取巧的“成功”案例,蒙蔽了创作者、投资者的双眼。“产出快,收效也快”,试问,谁不爱呢?谁还愿意冒着“高投资,久制作”的风险去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呢?何况科幻片的特效本身就是最烧钱的。观众嘛,糊弄糊弄得了,搞一个炫酷一点的宣传片,大力营销一波,造一造声势,再请几个粉丝多的明星.....舒舒服服地把钱赚了,岂不快哉。 所以刚才把《流浪地球》称作“怪胎”,它独树一帜。耗费4年,投资过3亿却不请高片酬的明星(拍摄过程中资金不足,吴京又自身投入6000万),制作了3000余张概念图和8000余格分镜,超10000件道具......


影片概念图 特效基本还原概念图




道具中机甲和枪身的细节


冒这么大风险,在行业内来看,典型的愣头青,少有人在之前看好《流浪地球》。“科幻大片儿,那是人家好莱坞的专长,干嘛要在这上面跟人家较劲儿呢?”(这也是为何拍摄过程中资金会短缺的原因) 不健康的行业生态,很难孕育出优良的种子。《流浪地球》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黑暗编年史上迎来的第一道曙光。 在《流浪地球》证明我们可以的同时,命运觉得这道曙光不够刺眼,对比不够强烈,于是大喊一声:“快!来个丑角!” 《上海堡垒》站出来挨打了。 《上海堡垒》海报 至于它被打得多惨,我相信但凡关注电影的朋友,那画面还历历在目,冷饭不必多炒,在这里提及《上海堡垒》,真不是为了鞭尸,是想表达一些稍微新颖点的观点。 《上海堡垒》其实真挺惨的,它不过是做了一件大家以前都在做的事,可以说,如果《流浪地球》没有风头无双、一骑绝尘,《上海堡垒》应该是一路吃着火锅唱着歌,悄悄摸摸地把钱赚了(起码绝对不会赔),而不是跟在后面吃一嘴的灰。 可惜,时间离得太近了,平时吃惯了隔夜冷饭的观众,在品尝到芒果蛋糕的美味后,显然,是不愿意买账了。 顶起帽子的是头发吗?不,是主角光环

充满浓厚塑料感的道具和永不沾灰的脸

没啥未来科幻感的服饰 (上海堡垒:???不是说好不鞭尸了吗???) 但不得不说,它的出现很关键。痛过之后才会反省,我相信,今后“大IP+大流量明星”的圈钱操作很难再现,观众们追求优秀的作品本身才利于整个生态的发展。 刘慈欣也同样在《上海堡垒》被痛扁得最惨的时候,顶着压力,站出来说了一句很理智的话:“我们需要大量像《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这样的电影出现,需要大量的尝试,才能积累经验,才能把我们整个的产业(科幻产业)带动。”
03


绕了一圈,只是为了证明一点,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科幻题材,更不是没有能力制作出好的特效,《三体》的科幻电影,未来一定会拍,却无法一蹴而就。而动画化的动作,就像漫威宇宙,需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铺垫和积累,才能把这部优秀的小说构架,描绘完整。 动画由哔哩哔哩、三体宇宙和武汉艺画开天联合出品,几乎还原原作,刘慈欣作为指导者,甚至说出:“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体。”这样的话,也是对制作团队极大的肯定。 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浅显一点,如果动画能收获成功,那么未来的《三体》影视作品才有充足的温度可以孵化成功,如果失败,那又将会沉寂多年,等待新的机遇。 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期待《三体》影视的建立,是因为我同一大批《三体》迷,或者说科技爱好者一样,对硬科幻的执着。在我看来,硬科幻不是空无凭证的幻想,而是科技走向的创想基础,是人类在未来科技环境下,所持的态度,甚至再说得玄乎点,可以科学而不负责任地预测未来。(区别于创想基础,前者为科技提供创意,后者表达硬科幻中理论的严谨)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根据公式理论设计出的“卡冈图雅大黑洞”,与刚刚获取的首张黑洞照片,十分相似。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国外科幻电影的文化输出下长大,好不容易有了反输出的机会,也就很容易理解题目诉说的含义了。 《三体》像一把矗立在顶峰的宝剑,静静地等待着能够拔出封印在剑鞘的勇士。从今往后,我愿意做它的见证人,我,就是它的“催更人”。 小改一下我喜爱角色维德说的那句经典台词作为结束语吧。 “前进,前进,不顾一切地前进!”(原著:不择手段)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最前延观点|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