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靴抓痒——略谈驴见一二

一、浅谈修学佛法的正确教学关系
就修学佛法而言,最好的教学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个人认为,是有教者能够非常明白学者的心理体验,可以像用手点着你的感觉体验,一步一步地带着你向前走;而学者也能够非常明白教者所说的意思,完全能明白教者说的感觉体验的具体变化和内容,从而能够顺着教者的意思跟着一步一步地在自己内心向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经常遇不到这样良好互动的教学关系呢?这是因为:要么教者只管自己的体验、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理解去讲,没有怎么照顾学者的感觉体验;要么学者其实不怎么能够理解教者所说的感觉体验真实所指,或者一直在理解上去推理教者所说的话,或者在感觉体验上不能深入进去,把教者的话,当作了很难很难进入的境界,而放弃了在自己感觉中去沉下去体验细微深沉的内容。根据佛经,这样的人,叫做“声闻人”,因为佛陀祖师们讲的佛法,一句也没有进入到他自己的内心实践当中去,全部停留在意识的理解上面了。我个人所看到的不少数情况,基本上都是以上教者和学者两种错误都同时在犯。当然,我们见得最多的情况是:教者自己都没搞明白,自己所有的佛法演说,统统都在名词概念、体系理论的自圆其说、自我完备之中,以追求理论说全、说圆为标准。这种声闻教者,我个人建议,渴求实修的佛弟子们还是远离为好。最好的老师,实际上是佛经和祖师论,因为它们一直是用手指点着我们凡夫的感觉在说。我们看不懂它们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犯了以上所说学者的错误。
二、如何实践“心内求法”
佛经一直在点着读者的感觉体验说事,从未离开这个最关键、最基本的点说事。比如,佛经一直说要心内求法,不要心外求法。那么凡夫要把捉握的第一件事就是:究竟什么是“心”?有人看见这句问话一出来,就被吓到了:我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心”?——这真是讨饭的龙王只认自己是个穷鬼,再怎么跟他说“你是龙王”他也不敢信;明明每个人都晓得什么是“心”,却偏偏要连连摇手说“我不懂”。所以,不要管什么胜义谛世俗谛,不要管什么开悟不开悟,先应相信“心内求法”这句话说的“心”,是指自己的凡夫心,绝不是指第八识如来藏。为什么?你看啊:“心”内求“法”,如果这“心”已经是如来藏了,你还要“求”个什么?这四个字里头,“法”,才是指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头一件事,就是搞清楚,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一说到这里,重要的感知体验就来了。因为这就到了真抓实干地去体验凡夫“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得不去作区分:你有看的心,听的心,闻的心,尝的心,触的心,想的心,最后还有一个“我”的这个自知自觉心。除此之外,绝找不到自己的任何其他心了。你会不得不体验这些有差别的“心”。所以,只要你一开始实践“心内求法”这句佛陀教诲,你一定不可能去找到一个所谓抽象的“心”,而绝对只能在有明显差异、区别极大的“心”中去体验感觉。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实和知见必须树立:一切自己感觉和体验中所感知到的所谓“抽象的心”,任它是什么虚空感、空灵感、空落落的感觉、放空的感觉、虚空粉碎大地沉落之感……全部都落在意识心的虚妄想象之中,实际上,它们全部都只是意识心!
三、佛陀施设的感觉体验入手处
(一)粗细不同的感觉体验
我们一直在佛经里面看到佛陀说很多名词: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东西,实际上全部都是佛陀在用手指点着你在“心内求法”时的具体的感觉说话,每一个字,都是在说你的感觉及其内容。因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的感觉体验侧重不同,所以佛陀就对应你所能体会到的感觉的层次和内容,施设各种不同的名词给你,让你能够明白,佛陀在点着你的什么样的感觉引导你。“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从这段《心经》里面可以看到,佛陀给凡夫归纳的感觉体系有这么几样: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四圣谛、胜义谛般若智、世俗谛得佛果。下面以五蕴举例。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是按照主客二分的方式对感觉进行分类。客观世界,就用色蕴一个全部归总了;主观世界,划分了四种:感受(受蕴)、思想(想蕴)、行动(行蕴)、识觉(识蕴)。这四个不是楚河汉界绝对划分得清清楚楚的,而是可以有重叠的。比如感受和识觉、思想和识觉,它们之间都有交叉。而识觉(识蕴),在这里是不去仔细区分到底有六个识还是七个识啥的,就是笼统归类成为有识觉这个感觉判断就可以了。因此,这五蕴的概念,就是对那些没有细致体验和区分自己感觉的人来说的,最好用。无论是谁,都大致能够分得清楚,我有感受,我有行动,我有思想,我有识觉,因此适用范围最广。所以《心经》里面开篇就用五蕴来说事。经文后面再提到其他的名词,对于感觉的体验要求,就扩展、深入、细致多些了,直到把所有的识觉感知的细分类别全部囊括进来——十八界。十八界的分类,基本上是凡夫感觉感知所能区分的比较细腻的程度了。而《心经》告诉大家,不管你感觉体验中怎么区分,真实佛法所遵循的原则、采取的方法,全部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个原理和方法,不管你的感觉体验是粗糙的,还是细致的,都可以学、都可以做。这个方法,就叫做“般若波罗蜜多”。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感觉体验所喜欢的习惯,去选取佛陀开示教导的名词概念体系,选取一种感觉体验就好了,然后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直接开挂。
(二)怎么开挂
我们经常在经文中看到佛陀有大段大段的重复开示,用一段文字说一段如何在眼识觉知上开挂,然后就用同样的文字,大段地重复,只是把里面的眼识,换作了耳识。这是在干嘛?这就是在告诉你,如果你侧重体验用眼识,那么你就去看眼识这一段文字,学习怎样开挂;如果你侧重用耳识,你就去看耳识这一段文字。学习怎样开挂。所以,不要烦,觉得佛陀就跟周星驰《大话西游》里面的那个唐僧一样唠唠叨叨个没完没了。这是佛陀慈悲,让所有来看佛经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感觉体验角度,如何学习大乘开挂法。总之,佛陀永远用手点着你的感觉说话,引导着你的觉知,一步一步地走。只需要抓住自己的感觉体验,顺着佛陀的话,正确地理解佛陀所说的体验方向,去自己觉知中如理如法地体验下去,一定能够做到佛陀想要告诉你的真相。那么怎么做呢?《楞严经》里面,佛陀就说过了:“故我宣扬,令汝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这个方法在《楞严经》中最经典的总结,就是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总结一下。心内求法,是指在自己各种不同的感觉(不是意识理解)里面去探寻真相,方法是:找到一个自己习惯的觉知,然后一门深入,渐至尽地,忽然契机,刹那顿悟。
四、再聊聊“空”
可能需要再聊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存在。或者:有、真、实。这些个词语,在我们内心引起的感觉体验是什么?就是“踏实”的感觉,一直有东西可以把捉住的感觉。这个感觉,在祖师语录、公案中,称作“脚踏实地”,“有立锥之地”,也叫做“心有攀缘”,“有捞摸处”。意思是:内心有一个可以靠得住的东西。我们看一切东西,一切法,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要在内心引起这种感觉体验,否则,我们便会不行不行不行了的。这些个词语引起我们内心这种踏实感,叫做“法自性见”,佛经里面称作“无明”。祖师语录常讲:众生总怕内心深处没个“捞摸”,一旦内心深处无捞摸,立时生起恐怖来。这个感觉,是佛法真实修行需要消灭的贼头、匪贼、穷凶极恶恶贯满盈的恶不容赦的最大首贼。佛陀的修行方法——般若波罗蜜多,叫做“无我”,也叫做“空”,也叫做“一切法无有自性”,心经叫做“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赵州从谂老和尚说“狗子无佛性。”绝大多数人拿着“诸法空相”“五蕴皆空”都没有办法,虽然知道是一句总持陀罗尼,但没法做起来啊,还是穿着靴子抓不到痒处,只是当做一句名词、成语来念、来听,不晓得拿这几个字该怎么做起来。吹火筒变成了拨火棍,火没点起来,自己倒先烧掉了。五蕴皆空,万法皆空,诸法空相,本来不生,当下即无,为什么内心会要一个“有”呢?这就是楞严经中佛陀所说,眼见空华,以华为实。本来没有,却非要认作一个有,而且还舍不得,没了,还念念不忘,喋喋不休,鼻涕眼泪一起下,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不就是因为这不舍“有”吗?对于初入手修行的凡夫来说,佛陀所说“空”意味着什么?就是从知见上要明明白白告诉自己,万法皆空本来无生;从感觉上,要能够明确知道,向着那无依无靠处勇猛精进,无所畏惧,这才叫做真实修行。有人说,赵州从谂讲“狗子无佛性”,实际上狗子还是“有”佛性的,云云……其实,这人的意思,是他自己不知道如果佛性无,这佛法他该怎么讲下去了,也不晓得怎么说服别人,更不晓得怎样子是佛法真实修行了。我个人还是信赵州老和尚的舌头,人家八十年只管看一个“无”字,狗子无佛性!狗子都无佛性了,你的佛性却是“有”呢,还是“无”呢?语言,字词句子,乃至意识念头想法,不是它们自己有什么确定的含义,而是它们在你内心究竟引起了什么样确切的认知和感觉;这个认知和感觉,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佛经祖论一直在跟你讨论的东西,也是它们一直用手指点着无怨无悔唠唠叨叨婆婆妈妈地跟你谆谆教诲的东西。关键在于一点:佛性有无,是祂自己本来就有就无,祂的有与无,并不需要你去“觉得有或无”和“认为有或无”。你内心一切的“觉得”“认为”有或无,从来都不影响佛性客观的有或无的状态,只会影响你自己是否能够发现、抵达、安住本心。要命的事情是:必须消除自己内心“觉得”“认为”佛性“有”或“无”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深信安住佛性“无”。而且,对于一切“觉得”和“认为”来说,确确实实,佛性“无”!佛经中说,“一切寂灭”,“远离觉知”。佛经中反复强调:能深信此事,内心能够安止寂灭,不生恐怖,此人于过去世曾供养恒河沙数佛陀,福报无量,将来必成佛果。《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虽然只有区区260字,《心经》也舍得留出篇幅来,不忘记告诫读者“恐怖”所反映的深意,可见此事之重要。
五、祖师公案举例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让曰。其问甚谛当。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让曰。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圣人若会即是凡夫。
【颂曰】了身何似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无门关》)
驴评:
第一,要明白佛祖经文祖师语录,都在指着我们的觉知说话。第二,要知道自己的觉知,分为几个类别,这是每个人感受体验不同,会有不同的体验内容,佛陀已经给归纳出几个类别来了,自己要能够对号入座地去选择一套体系去用。第三,要能够明确知道佛祖经文祖师语录里头讲的哪个字词是在指自己的哪个感觉,这样就能够直接读懂了,而且越读越有收获。这篇祖师语录,只需要明白,知是指什么、会是指什么,这个语录就特别管用了。这需要读者在自己内心体验中,明确把知和会两种觉知区分开来,知道这两个真的不一样。祖师语录公案中,把内心清楚明白地区分知和会,叫做“拈出”;佛经中叫做“能善分别”。如果能够做到,那就有受用了。佛陀、祖师特别慈悲,说得特别透彻明白,而且,是直白着说,绝对不遮掩,大白话。另择“拈出”祖师语录四则如下,以供比对拣择、会知知会。
又彼虽引经中三处明言入佛知见。然旣云入佛知见。则佛知见的属于体。入之一字。方为宗致。而所以入之之要。何不拈出。(《楞严经玄义》)
即日上堂曰。无见顶相。个个圆满。为什么我显汝隐。灯王座子。人人有分。为什么我坐汝立。还知么。镆铘未出匣。游丝千万丈。等闲拈出来。一断一切断。下座。(《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师问僧那里人。云漳浦。师云是我乡里也。还带得我乡信来么。云带得来。师云何不拈出。僧竖拳。师云此犹是途中拣来底。云和尚认不得那。师休去。(《百痴禅师语录》)
上堂云。参学人切忌错用心。悟明见性。是错用心。成佛作祖。是错用心。看教讲教。是错用心。行住坐卧语言三昧。是错用心。吃粥吃饭屙屎送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更有一处错用心。归宗不敢与诸人说破。何故。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应庵昙华禅师语录》)
驴评:
知者不会,会者不知。佛经常云:此岸、彼岸,须知彼、此有别,云泥之别,天壤之别,凡圣之别,苦海极乐之别。莫学俱胝禅师学徒竖指,这是死要面子错用心。所以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云: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除 佛经祖论 外,以上皆井驴之见,切莫当真,忘了干净。
井观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书:解读“唯是一心” (1人喜欢)
- 读书:读大乘法之一
- 读书:唯识指意 (2人喜欢)
- 读书:《圆觉经》之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1人喜欢)
- 读书:唯是一心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