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是小丑
气温下降的消息早几天就从天气预报里得知,其实是件挺没意思的事情。那份如常之后发现不同的惊喜感没有了,只能死死的等着意料之中的寒冷将至,添衣加被准备充足,多么残酷和无聊,亦或者是我无趣。
在看完《小丑》之后,我没有感受到朋友圈里说的什么负能量和消极恐怖,而是一座被压抑的底层群体释放的乌托邦。不记得看过谁说的话,大致意思是:你不能毫无理由的去责备一个做着底层工作的人为什么当初不努力,不认真学习让自己过的更好,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你一样优越的可以努力的条件和环境。

这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但是这个社会的标准越来越趋同,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即便是相同的努力程度,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两个阵营的互不理解和病态的攀比,造成了矛盾。
显然,这不是一部典型的DC英雄片,导演用阴郁的色调表达了从头至尾的个人主义压抑,他代表了大多数如他一样的群体,但整个事件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也并非他本意。
说到“大多数”,我岔一句,上周《奇葩说》讲到关于“恐婚”的辩题,储殷老师在最后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在此我先忽略他的观点,只是他提到了一个词引起了马东的强烈反对,就是“大多数”,因为储殷老师还说了像(台上导师)这些成功的人几率很小,很多人最后都会成为大多数人。


其实这是一个很诚恳很务实的观点,储殷老师并没有表达他能代表大多数人,却遭到了马东的反对、李诞的嘲讽。
我只想说,马东的角色和影片里的韦恩并无二异,越想撇清这种对立感说明你越害怕。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贫富差距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在去年参加的一次活动中看到数据之后,我还是十分惊讶,美国5%的人口控制着全美超过90%的财富;而中国5%的人口控制的财富也已超过80%,他们说这是正态分布,也是储殷老师说的数据。
与亚瑟有着同样孤独无助、走投无路结局的灵魂是另一部来自波兰导演多罗塔·肯杰扎夫斯卡的《我是》,这是我近几个月看过的唯一打五星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在哭。

他跟《小丑》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命题,命运的不公、生活的艰难、精神的压抑、环境和人的排斥以及源自身心内外的孤独,与《小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让人心痛的冷静处理,没有宣泄,没有暴力和恐怖,小男孩孔德尔安静又倔强地处理着一个个打击:母亲的遗弃、同伴的追打、邻居的嘲弄和唾弃……
他以卖废品为生,镜头透过铁丝网将他框在收购店无人回应的门口,他以一个孩童的身份去体验这个年龄不该尝试的成人的生存艰辛。在深夜的街头,砸碎玻璃,偷走食物,但也努力通过卖废品挣钱买汤喝。他就这样在希望与绝望中穿越,在关心和冷漠中游走。

在一艘搁浅的破船上暂时安了家后,对面的富家妹妹成了他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给他食物,陪他聊天,这是困窘的日子里唯一的温暖。而他迷恋的美丽的姐姐,却有着一颗歹毒的心肠,最后还是报警将他送走了,他的“家”没了,温暖也没了……
只剩下一颗孤独无助的灵魂在那艘破船上飘荡。

这是小男孩孔德尔的结局,也是小丑亚瑟的结局,一个被压抑后奋起反抗成为社会秩序的对立面;一个默默承受努力找寻家的温暖之光,他们曾经或是现在跟我们是一样的人,孤独无助、走投无路的善良人。
而我们,平庸的大多数,不也都是别人眼中的小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