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一事无成,终于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三件事
职场十来年,我很少看到一位35岁的中年男人哭。
昨晚,朋友小黑在电话那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用他的话说,35岁无房无车,一事无成,老婆也嫌弃他没出息,想离婚。
他最近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我们畅谈了一整晚,最后我发现,其实他的这种困境在当下的职场人群中非常普遍,你也许就是其中一位。
小黑的困惑是:他是一名工作狂,在工作中有着超乎常人的勤奋,且资质还不差。
但他毕业近十年来的职业发展却非常不顺利,到现在也只是一家中央民企的普通员工。表面上对成为单位的“骨干员工”,实则是难题都由他来啃,好处却是别人得。
十年的时间足以发生太多的事情。
同期毕业的同学里,选择创业的大部分已小有成就,去给别人打工的,也都基本上做到了管理层,唯有当初的“天之骄子”小黑,落后一大截,虽说也算衣食无忧,但相比之下的窘迫可想而知。
详细了解他的情况后,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有没有考虑过,你有可能被努力误导了?
1
长期以来我们的认知中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努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过分强调呢?
依据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我们对待成功的态度:如果有个人继承祖业并将它发扬光大,我们固然佩服,但大部分人往往更倾向于钦佩那些白手起家的人。
▼

另一个是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如果有个人工作非常努力,但因为运气不好,最后失败了,大家都会惋惜,而如果有人工作不够努力,或者至少看起来没那么努力,同样因为运气不好失败了,大家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了,甚至可能会指责说,“谁让你不努力”。是不是这样!
总结起来,现在比较流行的逻辑有这几个:
1、我们更应该学习那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2、如果失败,更多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当事人“不够努力”。
也就是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努力这项因素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远超过其他因素。
很少有人去思考这这套逻辑是否存在问题,而我认为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假如我们以“成功”作为目标,有很多优秀的人都非常努力,最终却仍然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大家都会说“尽人事,知天命”,促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缺少哪个都不行,但过分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往往会让很多人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所谓的努力感动,从而忽略其他因素,最终的结果就是自身能力未见长进,并且持续的重复失败。
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件事比“努力”更重要。
2
严格来说,“比努力更重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从“极端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太过忽视它。
▼

我一直有观点:做任何事情,“努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发注重公平,但每个人的发展机会相对均等,“努力”就成为获得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如果你指望天上掉馅饼,天天躺在床上就能功成名就,那你一定不可能成功。
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强调,在“努力”之外,还有太多重要因素,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而在这些重要因素中,“方法论”“选择和判断”以及“积累性”是最主要的三个因素。
3
方法论,指的是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花时间研究各种不同现象背后隐藏的共同规律,并对此提炼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具有一定普遍适用的方法体系。
在之前文章中,我曾经提过,提到过高中阶段的真实经历,那时候我便发现身边有很多同学学习非常痛苦,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很多,但成绩就是上不去,相反的是,有些同学平时看起来很轻松,考试却总能拿高分。
抛去智商,教育背景因素,这两类同学在学习方式上就存在很大的区别。
笨学生只会刷题库,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覆盖考试面,考试的时候,遇到之前做过的题就会答,遇到稍微有些变化的就歇菜,而学霸们会专门花时间去研究不同考题的出题规律,不同公理定律的排列组合,从而摸索出一套高效的解决方法,这本质上就是方法论的一种。
方法论的核心不是思考,而是探索“为什么通过某种方式可以把一件事情完成?”
学会这样的思维习惯,能够培养我们研究世界万物运行规律的能力,带来的好处是,当同样事情某些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知道该如何迅速应对,以及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能思考出解决方法。
▼

工作和创业都不是考试,不要说标准答案,连标准问题都没有。
我们每一天都面临新情况,需要解决新问题,同样的问题在这段时间内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这种情况,不是你单纯通过努力就能解决的。
4
选择和判断,代表的是我们的预判能力,也就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预测事态走向的一种能力。
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大量的“决策时期”,要作出选择,人生的所有选择汇总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成功概率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有些人确实非常努力,但每逢关键节点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这样相当于总是选择阻力最大的方向去努力,固然有可能成功,但最后的失败真的是要看运气了。
我们都不是可以预测未来的先知。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判断和预测都只能靠运气,事实上,针对短时间内的判断预测完全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成功率的。
选择和判断,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掌握信息的广度,以及思考信息的深度。后者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得到提高,而前者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信息搜集得到改善。
▼
生活中,很多人的努力都只聚焦在一个点上,只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忽略了关联信息的搜集和深度思考,这时候如果成功了。
一方面是因为努力。
另一方面是因为凑巧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他们往往将成功全部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忽略了凑巧这个因素,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人或者企业就会迅速遭遇失败。
5
积累性,是说在一件事情中不断积累,到达足够的时间长度。
例如前面说到我的朋友小黑他非常聪明、非常努力,也非常有判断力,但职业生涯却非常坎坷,一波三折,2007年刚毕业那会儿,大型国企是就业的大热门,稳定且收入高,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如愿的进入了国企单位,而且做得非常不错。
但工作一年以后,他发现以国企的运作机制,就算自己再优秀,也很难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便毅然决然跳槽到金融行业。
2008年,2009年正是金融行业最热的时候,他同样干得非常出色,但很快又到2010年,整个金融行业跌到谷底,他不得不再次转型。
▼

毕业近十年里,他跳槽四次,现在看来每次都是对的。
但是因为缺少了积累性,每次都是从零开始。所以直到现在,他在最新入职的公司里还只是一名普通员工,而很多同期毕业,资历远不如他的人却纷纷做到了主管部门经理的级别,彼此之间已是天壤之别。
我强调注重积累性的原因如下:
1.在任何行业,收益往往都是被最顶尖的人支配的,但想要成为行业顶尖人士,往往需要在一个方向上持续努力足够长的时间。
2.任何行业都是有周期性、波动性的。
因为一个行业短暂的下滑就选择离开是不太明智的,也就意味着你将失去享受这个行业在下滑之后快速回升的黄金周期。
特别是有人总喜欢跳槽到巅峰行业,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次都在享受短暂的巅峰之后面临迅速的下滑,失去了时间这个最宝贵再也回不来的资源。
3.机会的到来是无法预期的,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机会肯定青睐长期在一个方向上耕耘的人。
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足够长时间积累到一定阶段,才更有能力去把握闪现的机遇。
而频繁更换行业和工作,其把握机遇的概率是会不断降低的。
努力之外,多花些时间想想这三件事,或许是让你取得成功的更好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