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框架理论和铺垫效果
本周阅读文献基本上都是围绕三个理论展开的学术论文,力图梳理的是三个理论各自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具体包括以下:
o Renita Coleman, Maxwell McCombs, Donald Shaw, and David Weaver. Agenda Setting. In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 Karin Wahl-Jorgensen and Thomas Hanitzsch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2009. pp.147-160
o Maxwell E. McCombs , Donald L. Shaw & David H. Weaver. New Direction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7 (2014):6,781-802
o 仙托·艾英戈和唐纳德·金德:《铺垫效果》,载《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刘海龙译,新华出版社,2005. 93-104页。
o Gladys Engel Lang & Kurt Lang.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G. C. Wilhoit & H. de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1. pp. 447-468
o Robert M. Entman.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Autumn, 1993.
o Dietram A. Scheufele. 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Winter 1999. pp.103-122.
o Dietram Scheufele and David Tewksbury. 2007. “Framing, Agenda Setting, and Priming: The Evolution of Three Media Effects Model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 9-20.
o 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第一期(2006)
议程设置最简明的表达:大众媒体不能告诉你们怎么想,而是告诉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理论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把一个抽象的哲学观念,转换成一个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加以验证的操作性命题,套用李普曼的几个概念:拟态环境-媒体对不同问题的报道数量的排序-内容分析,头脑中关于世界的想象-受众对国家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选题的排序-民意测验。
随后,麦库姆斯和肖又对议程设置进行了补充,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即媒体向公众传递的议程是对象(object),是一个宏观问题(issue)。但是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而言,它又有多个属性(attributes)或特征(characteristics),比如一个人的外表、能力、道德、性格都是其属性。第一层传递的是对象的显著性(salience of object),第二层是属性的显著性(salience of attributes),而且属性议程还会反过来影响对象议程的显著程度。关于某一问题的报道风格也会影响人们对该问题的关注,麦库姆斯称其为“引人注目的论据”(compelling arguments)。
与议程设置第二层紧密相关的是,一些学者认为框架理论就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一下何为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双重源流,经过传播学者的整合,变成了如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模样:一是媒体工作者通过选择、突出、排除、提供细节(elaboration)等方式报道某个问题,强调的是新闻生产的过程(新闻学、控制研究);二是新闻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效果研究)。设置框架就是从有待感知的现实中选择某些方面,使其在传播的文本中更加显著,他的具体做法是促进对一个问题的特殊界定方式、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提出该问题的解释方案。
在具体的层面上,不同学者又对框架有不同的描述,比如Entman就指出framing和选择及显著性有关,框架意味着从被描绘的现实中选择一些方面,让他们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从而促进问题的定义、因果解释、道德估计、应对建议。
Scheufele整合了不同学者关于框架理论的论述,提出了框架理论的四类研究类型:媒体框架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个人框架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从这个角度看,Entman强调利用框架来实现对信息接收者的影线,显然是一种媒体框架作为自变量的研究。
潘忠党也力图整合框架理论,他认为要把框架理论的思言行三个角度整合起来,也就是把心理机制、话语内容和话语行动三个层面相结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潘忠党关于行-话语行动的说法,本质上其实还是言。潘的一个值得关注之举在于,提出框架理论其实是一种元传播,也就是关于传播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则。
潘文设计的理论非常庞杂,几乎整合了2006年之前的所有关于框架理论的论文。在他的这篇论文中,我们能找到三个范式:效果研究;文本分析;批判研究。而且,他还致力于把框架理论上升到民主和公共活动的角度,当然,这一点值得商榷。
从框架理论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为丰富。
随着研究的深入,议程设置理论也在不断发展,除了上述所说的第二层议程设置以外,新的发现还包括:导向需求;议程融合;议程建构;议程之间的零和博弈;以及近年来提出的议程设置的第三层——网络议程设置。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何为铺垫效果(priming)? 铺垫效果来自认知心理学,认为铺垫现象描述了以前的语境对新信息的诠释所造成的影响。艾英戈等人把新闻的铺垫效果定义为:通过唤起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并忽略另外一些问题,影响观众对政府、总统、政治和公职候选人进行评价的标准。
艾英戈和金德从西蒙的决策理论角度来分析铺垫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会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持专注,注意力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其次,人们在判断时,一般不会经过全面的分析,而是更喜欢试探式(heuristic)分析——比如直觉和常识。试探式分析的一种形式就是依据最容易得到的信息资源做出判断。大众传媒恰好是现代社会中公众最容易获得的信息资源。铺垫效果涉及的不只是观众对新闻议程重要性的认知,而是涉及观众对政治候选人的价值评判标准。
可以认为,铺垫效果解释了议程设置为什么成为可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看上去议程设置在讲媒体是否有强大的能力,而实际上是在讲媒体和公众之间的默契。——媒体认为公众觉得重要,才进行报道,而不是任意选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