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如何正确理解一部电影
今天在学院的放映厅里看了《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让我在观影时观感不佳,并且不断质疑三观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设置让我无法接受——我没办法接受一个暴躁魔鬼,甚至以出身来辱骂别人的“坏”老师;没办法接受一个认为谈恋爱会影响自己事业发展从而提出和女朋友分手的“渣男”;没办法接受一个靠练破手,捶破鼓,夜以继日,没歇没休练琴的练习方法;没办法接受一个出了车祸,第一件事不是去医院,而是一瘸一拐去赶去参加音乐比赛,捍卫自己核心鼓手地位的疯子;更没办法接受一个耍花招来蓄意报复自己学生,让自己学生当众出丑的老师。
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让我给电影打一星,然而,这都不是电影的重点。
因为,这部电影不关于教育,不关于鸡汤,而在于追求与热爱。
一个没有拼命追求过,用力热爱过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一部电影的。
我们先抛去人物身上的劣根性,抛去老师的残暴与记仇,抛去学生的执拗与幼稚——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对于音乐的近乎于疯魔的热爱,对于自己理想近乎于痴狂的追求,这才是电影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的追求是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音乐家,而学生的理想则是成为一个可以被后人记住的鼓手。我们看到老师摔桌子,扔椅子,大声吼叫,扇学生耳光,但这部电影无关于教育方式,这一切都可以看作他为他所热爱的事物的偏执的追求。我们看到学生从脸颊上滑落的汗水,渗出鲜血的双手,被自己的暴躁锤破的鼓面,但这部电影无关于学习方法,这些也都能看作他为他所追求的事物的不管不顾的热爱。
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之外的师徒二人,明里互相吼叫谩骂,暗里互相勾心斗角,但面对音乐时,都像褪去了一切的孩童,都为着优秀的演奏而兴奋,为着美妙的旋律而动情。电影结尾,镜头和着音乐的旋律,在师徒二人之间来回转换,对于自己所追求所热爱的东西,师徒彼此可以放下一切芥蒂,学生一改往日的偏执,认真看着老师的手势,跟着老师的指挥,老师一改平常的暴躁,温柔地帮学生扶起倒下的节奏镲。再坚定不过自己的追求与热爱。
电影在音乐声中结束了,猝不及防,没有结局,因为,这部电影无关于结局——无关于演出的效果,观众的反应,无关于学生或是老师最终是否追求到了自己所求,坚持了自己所爱,这都不是主题。电影只是想塑造这样两个热爱音乐的疯子,他们的“爱”,“痴”与“疯狂”。
《爆裂鼓手》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理解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