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導論》與王陽明的《大學問》
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导论》发表于1783年,是对其《纯粹理性批判》的提炼与升华,旨在回应当时学界的质疑,同时普及与教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康德构建的哲学体系。康德体系的源头是“两希”文化,古希腊的逻辑学和希伯来的神学,构成了康德体系的两大支柱。其中,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范畴篇,就是康德十二范畴的滥觞。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守仁,1472-1529)的《大学问》比康德的《导论》早了两百五十多年,《大学问》在提要“心学”的功效上可以与康德的《导论》有得一比。“阳明心学”的源头是“儒道佛”,儒表、道骨、佛心,這就是阳明心学的大框架。用道骨佛心来解构儒家经典《大学》,以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其解构主义风格比西方早了近五百年。
阳明心学传至日本,是明治维新派的精神支柱,日本人习得的阳明心学是“行先即知”,而清朝统治阶层理解的阳明心学却是“知行合一”,拓展与墨守,一念之差造成的结果是日本大败清朝,且大清亡国百年有余。所以,学问精进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念之差,轻则贻笑大方,重则亡国灭族。观复王阳明的原话“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显然是“行先即知”论,比马克思的“改造世界”论早了三百五十多年。
如果把康德的工作成果比作建成了一棟现代哲学的大樓,那麼,他之後的西方哲學家只是在這棟大樓裡面做做室內裝修罢了。比如黑格爾就裝修了一個樓層,而馬克思則裝修了一個套間。康德哲学的基本架构可以用断舍离的方法,建立一个极简模型,让莘莘学子一目了然:康德哲学对现代大学的整个学术体系实现了全覆盖。
【一个理念】物自体;
【两宗命题】分析命题、综合命题;
【三大批判】纯粹理性-真、实践理性-善、判断力-美。
【一座桥梁】美是真与善的桥梁;
【两边世界】自然规律主宰的现象界、自由意志支配的本体界;
【三重维度】先验、经验、超验;
【一句论断】知性为自然立法;
【两项法则】头上的星空际、内心的道德律;
【三层阶梯】感性、知性、理性;
【一把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
【三维架构】至善圆融、灵魂永续、上帝存在;
【十二范畴】量、质、关系、模式:
量:单一、多样、总体;
质:实在、虚像、限定;
关系:实体、因果、协同关系;
模式:或然、现实、必然模式。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提倡“心即理”与“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化生天地万物,人秉其灵秀,故人心秉其精华,由此导出“理”全在人“心”。阳明心学强调“行先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知必须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知。由此可得阳明心学的极简模型如下:
【一个理念】心即是理;
【两级核心】人是天地之心、万物全在人心;
【三条推论】行先即知、知真即行、不行不知;
【四句教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西方思想的最大优势在于:古希腊几何学发端的符号体系。东方缺乏這套高度抽象的符号体系,导致思维模式的多维拓展受到局限。当代西方哲学界全面采用符号体系构建数理逻辑,把哲学命题还原为数学命题,這样康德的哲学大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架构置换,即把钢筋混凝土换成了钛合金。参考下列转引的范畴的符号定义,对架构置换的概貌,可窥其一斑。
—————————————————
*
范畴的哲学定义:范畴是规范与筹划事物所依据的合{正/反}结构。
范畴的符号定义:A{B/C}。
读作:A是B涵反C之合,即A↔{B/C};极简为:合{正/反};意即:正概念B涵盖着其反概念C,那么就构成一个范畴,可以用A来合称。
式中符号/表示涵盖并相反:/{→∧⊕},其中a⊕b = (¬a ∧ b) ∨ (a ∧¬b)。符号{}表示范围,A{}即A↔{}的简写。
从上可知范畴的结构中包含了:非¬、或∨、与∧、等↔、涵→所有5种基本的逻辑运算。作为对比,范围则是集合概念中的{},集合A={B,C...},范围大小=∣A∣。集合只是一个涉及概念选择问题的概念。
**
康德的《导论》一般翻译成《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离德文原文还是差了很多,不如把原文附上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
康德的十二范畴是在亚理斯多德《工具论》范畴篇的基础上,采用三分的方式进行拓展而成的。比较亚理斯多德的正反两分,康德的正反合三分,明显带有辩证法的逻辑。這与中华哲学的源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有着深刻的理念同构。由此可见,从四维二分的八范畴到四维三分十二范畴,绝不是纯粹理性思维的终极。拓展的方向就是多维多分,伏羲先天图的八维八分也许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既的终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