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在“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中排第2,上下落差超过百米

悬崖上的一条天路
太行山山势南低北高,东陡西缓,许多地段的岩壁断层犹如一面面巨大的石墙,隔绝了生活在太行山深处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为了能够走出来,顽强的太行山人便在这绝壁上用打洞凿隧的方法,硬是凿出了一条条山路。 这就是太行山挂壁公路。

古人曾用“三山五岳汇太行”来形容太行山的雄奇险峻,虽然这样的说法略显夸张,但太行山也确实拥有惊世骇俗的自然风光。

南太行里的大峡谷最深处动辄几十米到上百米,巨大的岩体随着峡谷延伸长达数十公里,所以在这个区域几乎无法修建盘山公路。因此太行山人靠着手工打洞凿隧的方法,在绝壁上开出了一条条挂壁公路。


南太行山中一共有七条挂壁公路,这七条公路分别散布在山西东南与河南西北的交界处。它们分别是:
河南辉县:①郭亮挂壁公路,②回龙村挂壁公路;
山西平顺:③虹梯关挂壁公路,④穽底挂壁公路;
山西陵川:⑤锡崖沟挂壁公路,⑥昆山挂壁公路,⑦陈家园挂壁公路。
郭亮挂壁公路

在南太行山诸多村落中,郭亮村无疑是名气最大的山村,很多人知道挂壁公路也是始于郭亮。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导演谢晋以郭亮村为背景拍摄了电影《清凉寺的钟声》,从此郭亮村声名大噪。


它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格的石砌的房屋,一幢幢依山顺势坐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郭亮村也被称为“绝壁长廊”上的村庄。
村庄的房屋外表古朴,虽饱经风雨却异常坚固,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

站在村里可以远远看见一座炮楼,这座炮楼是电影《鬼子来了》的拍摄取景地。如今已有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因此郭亮村还被誉为“华夏影视村”、“中国第一影视村”。


几十年前郭亮村还与世隔绝,然而现在这里却以雄奇险绝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
因挂壁公路从崖顶沿山势贴着绝壁而凿,上下落差超过百米,于是该公路在“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中排得第2位,在“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中排第3位。
这条在丹崖绝壁上开凿出的长1300米,宽6米,高4米的人工通道也吸引了数百万的游客蜂拥而来,一度成为著名的探险打卡地。

回龙村挂壁公路

昔日的回龙村由于受大山的束缚,不仅交通闭塞,而且村庄分散,被一条200米高、15公里长的红岩绝壁分割成崖下和崖上两大居住区,海拔高度分别为800米至1700多米。




原来回龙村的人,出行只有一条路,就是挂在绝壁上的“沿猴梯”,青壮年沿着此道出山,稍有不慎也有可能摔下深渊,老人想到山外,更是一种幻想。

1993年,时任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带领村民,耗时8年,修成了这条通往外界的路。

这条在山峰林立的悬崖上修建的8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在陡如刀削般的绝壁上凿开1000米长的“S”型遂洞。

回龙挂壁公路隧道的地面和洞顶都使用了水泥铺装,采光和通风的侧窗,也用整齐的条石装饰过,成为太行山挂壁公路中最精雕细琢的一个。
虹梯关挂壁公路


英国《每日邮报》曾以“通往成功之路”为题讲述虹梯关挂壁公路的建造历程。



上世纪的1968年,居住在虹梯关的村民组织了全乡800多人,他们自带被褥,干粮,吃住在工地,从梯后的山崖中挖出了五个涵洞,劈掉七座山岭,打通了一条12公里长的崖中公路,这条路就是现在的虹梯关挂壁公路。

穿越虹梯关沿途景色秀美,分布着许多幽静的村庄。而这条挂壁公路的沿线景色又壮观恢宏,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户外爱好者。
穽底挂壁公路



穽底挂壁公路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一条长1500多米的公路隧道,公路完全悬在半山腰,距山顶和沟底都有上百米。
挂壁公路靠近穽底村的这边入口上面书写着“天路入云”四个大字,隧道内则是另一番景象。


洞内处处尽显原始、粗犷和壮丽,洞壁上钢钎打出的洞痕充满着特殊的沧桑感,仿佛在诉说着出当初开拓者的艰辛与不可战胜。

穽底村的村民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修成,甚至有五位村民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挂壁公路的开通,连接山西,河南两省,带动了当地经济,方便了穽底人民的生活,也使旅游的人们接踵而至。
锡崖沟挂壁公路
锡崖沟挂壁公路算得上是太行山脉中挂壁公路的先驱。

据说在1962年,一位县委副书记来这里下乡,骑着马一直走到了悬崖边也没有找到下山的路,甚至所骑的马也因悬崖而受了惊吓。


回去以后,这位书记给锡崖沟筹措了三千元钱,让村民们修路。这才拉开了锡崖沟人长达30年的修路历程。

而筑路的过程锡崖沟人也饱受挫折。第一次,村民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小道,他们试图赶猪出山,结果赶了27头猪走了一里多就摔死了13头。
第二次,村民又换了一个方向修路,修到半途,无法前进,反而引得山上的狼进了村,这条路也被称为“狼道”。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锡崖沟人并没有放弃。1982年锡崖沟党支部请来工程师,制定了“依山就势,顺崖凿洞,天窗排渣”的创新筑路方案。

自上世纪60年代起,锡崖沟人前后共用了30年时间,硬生生凿出一条长达7.5公里的挂壁公路。
30年来几代人前仆后继、流血流汗,创造了多项记录,它成为我国筑路方法最原始、修建时间最早、工期最长、工程量最大一条挂壁公路。

公路处于险峻的太行山腹地,呈“之”字型依山盘旋。开车穿行其间,便有穿梭于“鬼门关”的魔幻体验。
昆山挂壁公路


昆山村三面环山,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村民想要出村购买日用品、药品,必须先从悬崖边的吊篮吊下山去,采购回来的日用品也需要吊篮吊上山。




1992年,山西省政府为解决昆山村民的出行难,决定在王莽岭北面开一条南行出路。然而规划容易,真正施工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昆山村周边的山势十分陡峭,基本都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无法将大型开山设备运上山来。

其次,太行山的山体大多平面断层结构,无法用炸药爆破,因为一炮下去,或许整个山体都会冲下峡谷,殃及山谷里的农作物和居民。


施工者只能从悬崖上方吊到悬崖中部,先在山腰间开凿出一个可供人进行施工作业的小洞,然后再分别向山腰的两头横向开凿。使用的工具都是原始的锤子和钢钎,凿下来的碎石,还得通过吊篮吊上山顶后靠人力运走,建造过程十分艰辛。
陈家园挂壁公路
陈家园挂壁与其它挂壁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开凿在水库边的绝壁上。

这条路很奇特,主隧道侧面及斜上方均设有洞口,部分路段还有经过维修加固的石拱洞。据说郭亮挂壁公路还是仿照这里筑的。
陈家园挂壁公路因水库上方有一瀑布,这条公路还被命名为“飞瀑长廊”。

四周青山峻岭,水库碧波荡漾,悬崖峭壁与清澈湖水互相辉映,从远处看,缠绕在水库上方的挂壁公路仿佛一条玉带。

曾经,太行山深处是典型的世外桃源。那里远离喧嚣、民风淳朴,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
可惜的是,因道路不通,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使得宁静祥和与贫困落后相伴并存。而如今一条条挂壁公路的开通,不仅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还成为太行山重要的组成部分。

挂壁公路,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道路概念,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同样是太行山人坚强的奋斗精神与智慧的载体。

如今人们穿梭在挂壁公路之间,在铭记建造时艰难不易的同时,更会传承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项目信息
参观信息:门票免费,全天开放
空间营销服务及技术支持:美璟营销中心
摄影:高丽、寰球印记的老张、云无踪、夏宁葆、龙哥Wolf Hiker、zhxinhust
音乐:Quincas Moreira
本项目有360°VR全景和视频,欢迎前往小程序“美璟世界”深度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