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人影史十佳
查看话题 >我的冷门佳片(4/5)欧美篇
观影1200+,跟大拿比,少太多,但跟自己比,也算小有积累。慢慢地,尝试对私人观影史进行梳理。有感而发,分主题写综述,自觉很有乐趣。在此收集整理了一份我看过的“冷门佳片”片单,分为5篇,这是第四篇,推荐几部我喜欢的来自英/法/美/加/日的冷门电影。
本片单把“冷门”定义为:豆瓣观看人数不足1万(截止日期:2019-11-5)。豆瓣电影有三个“人数”指标:多少人评了分、多少人看过和多少人想看,我用的是“看过”的人数。
欧美片是我的观影启蒙,也是我的观影主力。最初是看着好莱坞的大众主流片快速奠定了一个对成熟电影产品标准范式的基本认知,之后才开疆拓土,把触角伸向了英、法、德、意、西班牙、巴西、伊朗、土耳其……也许大伙儿都是这么过来的吧。
同为大众文艺,电影在表达上比畅销小说和流行音乐更加短平快、更加有效率,传播性更高,也更富于“文化输出”的意义。我看欧美片,除了消遣娱乐之外,最有收获的,一是看他们如何上价值(我不一定认同),二是看他们如何艺术创新(我不一定赞赏)。欧美日幸运地走在了现代文明的前列,他们爬出“生存至上”的泥潭已经很久,他们专注于探讨“人性”、“人生”和“生活”,他们开启多元价值的文化观念,他们是探路的先行者,他们不是敌人。
豆瓣观看人数:3160
枫叶国很像一位良善和气的傻大个儿,相貌平平、才华平平,没什么存在感。虽然出产过大导卡梅隆(James Cameron,终结者、泰坦尼克、阿凡达) 、笑匠金凯瑞(Jim Carrey)和老戏骨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等等,但他们的成功都属于好莱坞。
原汁原味的加拿大原创电影,我没有刻意去辨识过,但给我印象深刻的只得三部:《拉扎老师》、《安冬万叔叔》和《心慌方》(Cube)。前两部非常打动我心,均来自魁北克。——这很好解释。整个北美大陆都是由东向西开发推进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东岸文化一直更发达。约略说来,加拿大的文化艺术从新法兰西(New France)发源,历经18、19世纪一直以蒙特利尔为中心,19世纪逐渐在多伦多花开别枝,20世纪才发展到了西岸温哥华。至今,法语区仍然在文创领域占据优势。
影片《拉扎老师》由蒙特利尔女作家舍娜里耶(Evelyne de la Chenelière)的独角戏剧作改编,主角是一位阿尔及利亚难民大叔,他毛遂自荐到一所小学代课。因为一名女教师在教室自杀,新闻沸沸扬扬,校长焦头烂额,看男主大叔谈吐得体,便接收他成为这个6年级班的代课班主任(homeroom teacher)。故事讲述着大叔与这群11岁的孩子们的互动、与其他老师的互动、与家长的互动,以及大叔申请难民身份的艰辛过程。


魁北克电影的气质当然更接近法国片,而不是美国片。美国文化青春乐观、信心十足,他们总是磨刀霍霍、手起刀落要来解决问题的;而法国文化很不然,他们洞悉世事,细腻地捕捉和再现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用一种千帆过尽、斜阳脉脉的口气喃喃自语:这可怎么办呢。
《拉扎老师》也是这样,真实琐碎,现实感饱满,就像是日常生活截取出来的一个片断。男主大叔来去匆匆,摸索了几个月的加拿大教育体系,当了一位不一样的代课老师;他自己体验到文化冲突,也给孩子们带来文化冲突;他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关爱,也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着。可正当双方都打开了心扉、欢迎对方,这样美好的关系却无可奈何地戛然而止。然而,影片又并不令人绝望,淡淡叹一口气,生活继续从容不迫地进行下去。
片中不乏诙谐笑料。比如男主作为代课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给全班点名。有一名男生姓Garrido-Lariviere,又有一名女生姓Caron-McCarthy,男主知道这样冗长的父母联合姓氏是魁省特色,不禁开了个玩笑,说将来假如你俩结婚,那小孩得姓什么啊?——照这个逻辑,那还不得是Garrido-Lariviere-Caron-McCarthy。多可怜的娃,哈哈。
PS:男主由法籍阿尔及利亚演员Fellag饰演。小女主Sophie Nélisse是个00后,她10岁出演《拉扎老师》,12岁出演了《偷书贼》(The book thief)。小女主的妈妈由原剧作家舍娜里耶(Evelyne de la Chenelière)亲自客串。


豆瓣观看人数:1363
片名“我的叔叔安冬万”(Mon oncle Antoine)总让我联想到《我的叔叔于勒》(Mon oncle Jules),但两者没什么关系,毕竟《我的XXX》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作文题目。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片名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加拿大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1940年代魁省偏乡的一个矿区小镇,这里贫穷落后,人们还没有用上汽车,有马车就算殷实人家。小男主15岁,父母双亡的他一直寄居在叔叔婶婶家。叔叔婶婶经营着村中唯一的杂货店,安冬万叔叔还负责操办全村的殡葬事宜。杂货店雇用了一名青年伙计和一位与小男主同龄的打工少女。小男主的日常生活便是跟随叔叔参加葬礼打下手、在店里帮婶婶理货、跟打工少女调笑玩耍。他的日子可谓天真单纯,无忧无虑。



这一年的圣诞来临,杂货店热闹忙碌。打工少女的父亲来领少女的工资,态度冷淡,甚至没有向女儿说声“圣诞快乐”。安冬万叔叔出面扣下5块钱,给少女当零花钱。小男主跑前跑后打杂,趁机偷窥了女客人试用文胸,跟少女追逐戏耍时触摸了她的胸部。街上,矿主一如往年,驾着马车,向路边抛撒一袋袋的廉价糖果。平安夜并不平安,一通电话打来,有人死了。叔叔不得不外出收尸。小男主苦苦央求后,获准跟从。死者是一名少年,一户穷苦人家的长子。小男主望着这具同龄人的遗体,似乎受到了生死教育。风雪交加的夜路,叔叔醉倒在马车上,小男主偷尝了几口烈酒,兴奋起来,驾马飞奔。结果装着遗体的棺材滑落到路上,小男主独自无力搬回马车,叔叔又叫不醒。他赶回杂货店求助,却撞见不该看到的事情。
《安冬万叔叔》拍摄于1970年代初,通过15岁少年的视角,真实再现了1940、50年代魁省偏远矿区的小镇生活形态,同时也展露了少年在内心世界受到的震憾、冲击而至成长蜕变。影片的文学性、历史性与社会性都很高,内容充实,意象丰富。我们看到70多年前的加拿大人也曾经那么贫苦,魁省偏乡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落后、教育落后;我们看到法语区被天主教一统天下,家家多子女,生育不断,但未成年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看到总体上相对贫困的法语人群与相对富裕的英语人群之间充满对立和矛盾的情绪。——事实上,这正是后来在1960年代魁省发生“静默革命”(The Quiet Revolution / Révolution tranquille)的三大背景。
有兴趣的豆友可上加拿大电影局官网观看本片。
在线观看:《安冬万叔叔》




豆瓣观看人数:6425
这明明就是法国版的《完美陌生人》啊,还早了4年,但观看人数只得《完美陌生人》的1.3%……怪可惜的!
故事主要都集中发生在一场亲友聚会上,一个晚上的事儿。主人是姐姐、姐夫,客人是弟弟、姗姗来迟的弟妹,还有一位姐弟俩的发小。出席晚餐的是这5个人,另有姐弟俩的母亲在电话里现身。姐姐是中学老师,姐夫是大学教授,弟弟是房地产经纪,弟妹是公司中层,发小是乐团号手。姐姐焦虑忙碌,有点神经质;姐夫学究较真,爱钻牛角尖;弟弟成功人士,志得意满,好开玩笑;弟妹白领丽人,爽利好强;发小安静内向,是个好好先生。
闲谈之间,听说弟弟弟妹即将迎来第一个娃,发小问:要给孩子起什么名字?——谁料得,就这么随口一问,竟然接二连三地引发了争吵和冲突,继而像雪崩似地,家庭危机加剧,家庭秘密暴露。这一整晚的故事都从“起名字”这个议题开始了。

影片的精彩充满着浓浓的法国风味。
① 故事构造精巧,深层包装悬疑。总是在一派懒洋洋、嘈喳喳的家常氛围里,暗流涌动地推进故事发展,貌似无意地从一个爆点触发下一个爆点,直至最后揭开最大的秘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 对人际关系的解读真实精准。都是红尘俗世里摸爬滚打,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没有纯粹的爱、也没有纯粹的恨,人际关系都是灰色空间,有的是大半的喜欢、夹杂一丁点的讨厌,有的是怎么都看不惯、但也不免有所敬佩,有的是说不出口的暗暗不服,有的是无法深究的隐隐受伤。而这样的人性复杂,才更让家庭关系的和解有了可能、有了希望。
③ 笑料总在对话里,家常随兴,信手拈来,却总是令人莞尔,就好像《红楼梦》里说的,笑话最关键的是要“应景”。



豆瓣观看人数:6492
一部非典型法国电影,一个“北非移民在法国”的故事,一个不为温饱挣扎而是向着梦想奋进的故事,一个不可能却又温暖人心的男女主角组合,一段法国阿拉伯族群的真实生活写照。
法国南部海边小城塞特港(Sete)。60多岁的男主被工作了30多年的船厂解雇,虽然温饱无虞,也没有养家负担(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但他并不甘心从此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前妻厨艺高超,烹煮的鱼肉拌饭库斯库斯(Couscous)堪称一绝,无人不爱。男主决心创业,利用废弃旧船翻新,请前妻主厨,动用全家老小,开一家马格里布(Maghreb)特色的风味餐厅。可是,成年儿女们都各有忙碌,最支持男主的唯独只有女主——他现任女友的女儿(这个关系论起来相当于继父与继女)。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父女俩跑遍公家机关,从各种贷款、食安许可、建设许可等等文山文海里爬出来,终于迎来了试营业的这一天。



突尼斯裔的法国知名导演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 )以一种“自己人”(insider)的知根知底的亲切感与洞察力,把我们的视线引入阿拉伯移民家庭内部,既向我们展现了他们传统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温情、阿拉伯社区居民友好互助的善意,也无奈地揭示出他们与现代文明略有差距的现实,譬如教育程度偏低、大多从事社会中下层工作,譬如家族事业管理松散,统筹规划欠缺、协调组织不足等。同时,影片还冷静批评了法国公务机关的官僚作风和效率低下。
最令人难忘的,是影片塑造的继父与继女这两个人物形象。沉默寡语、意志坚定、执着梦想的一代移民,大方开朗、机智能干、勇敢追梦的二代移民。看到片尾字幕有一行“献给我的父亲”,不由得感受到了导演心底的一片深情。



豆瓣观看人数:489
才看了5分钟就知道我会很喜欢的电影,必定进入我2019年度最佳的电影。这个故事静水流深、温情淡远,很平实地娓娓道来,不煽情、不催泪,即便如我泪点之低,都没有泪如雨下,只是会数次心中酸楚、眼角湿润,只是会看到结尾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德州小镇。女主一家原本安定美满的小中产生活被警长丈夫的意外身亡而击毁。面临着还不起房贷、养不起孩子的困境,细声细气、温婉柔顺的女主毅然决定要靠种植棉花维生。她收留和雇用了一名流浪黑人,她却不过情面接收了一位目盲的老兵为租客。就这样,在那一座平凡普通的德州木屋里,三个大人和两个孩子,这样一个弱势人群的组合竟然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温暖互助,同甘共苦。



影片最感人之处莫过于生动而可信地呈现了人情之美。艰难时世,一名柔弱寡妇、一名流浪黑人、一名盲人老兵,再加上两名幼童(9岁的哥哥、5岁的妹妹),他们互相倚赖着、紧密联结着。女主对老黑有信任、有庇护,她对警长说谎开脱老黑的情节,活生生就像是《悲惨世界》里的牧师救赎冉阿让;老黑对女主有支持、有敬佩,他为棉花耕种毫无保留地全力奉献,从买种到卖棉花、从技术细节到商业细节(讲价)事事为女主考虑周全。女主对盲人有同情、有尊重,盲人对女主有仰慕、有赞许,老黑对小哥有怜悯、有喜爱,小哥对老黑有崇拜、有亲近,盲人对小妹有呵护、有疼爱,而小妹对盲人有仰仗、有关心,更有盲人不顾一切地驱赶三K党人、救下老黑一命——他们这样奇妙地组合起来,共同筑造了一个坚实互信的小共同体。
影片最鼓舞人心的也许是这份低调而闪光的女性主义光辉。女主代表着平凡美国妇女,她们不需要郝思嘉那样的美貌和传奇,但她们拥有同样的坚强和不屈。
三位成年角色的演员都极其出色、令人激赏,他们的表演每一寸每一分都真切妥贴,都那么地打动人心。女主Sally Field 是两届奥斯卡影后,还是《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妈,她真是个灵魂演员。常年扮演各种怪咖、变态、反角的马叔(John Malkovich)同样能把好人演得贴心贴肺。而Danny Glover则把流浪老黑的开朗外向、聪明能干、以及有点碎嘴抱怨演得活灵活现。
本片的编剧导演Robert Benton此前也编剧执导过《克莱默夫妇》。《我心深处》是他怀念德州老家有感而发创作的,当年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未能获奖。可以说,影片的最大瑕疵就在于穿插安排了一条没什么必要、但戏份颇重的故事副线,讲述女主姐夫的外遇纠葛。感觉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故事塞得太满了。

豆瓣观看人数:6928
是不是只有美国人才会对“和解”这件事这么有信心?这部《母女情深》可以回答你:是。对比伯格曼《秋日奏鸣曲》的冷峻,这部美国片就不免显得有点幼稚而温情泛滥。但它并不虚假,也不生硬,故事呈现了普通人群中母女关系的主体面向,更表达出人们对“母女情深”的美好向往和努力追求。
单亲妈妈跟独生女儿相依为命了十多年,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乖乖女叛逆、离巢、越走越远。女儿一意孤行,进入一桩母亲不满意的婚姻,背负三娃的沉重家累,面临夫妻各自外遇的婚姻危机。直到一场绝症将母女二人的心重新拉拢、靠近和贴紧在一起,但这却已经是母女永别的时刻。

女儿Emma病危的最后时刻,与母亲和解、与丈夫和解,但在这波大和解交响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噪音——12、3岁的大儿子正少年叛逆,他对不久人世的妈妈仍然表示嫌弃和冷淡,他用敌意作为自己不知所措的应对方式。这时,病床上的Emma 面带微笑、语气坚定地对儿子说:
我知道你是假装讨厌我的。我也知道,过几年,我不在了,你会想起我,想起我给你买的棒球手套、想起我给你讲睡前故事……那时,你会突然意识到,其实你是爱妈妈的。你可能就会很自责为什么你从没对我说过你爱我。不过,到时候你千万不要自责!好吗?因为我知道你爱我,我知道的。
这一幕最让我泪如泉涌,止都止不住。Emma的母爱在这里放射出最温暖、最柔软的光辉,智慧、宽容、无私,她从反骨大儿身上看见了当年的自己,所以她预先、提前跟孩子和解,不让孩子留下一丝一毫的心理阴影,她是连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都照顾好了的妈妈。而她的这份彻悟难道不正是来源于自己与母亲那三十多年的母女关系吗?她们的“母女情深”不仅在Aurora的外婆代母职这件事上延续下去,而且也将在她们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闪光和延续。

豆瓣观看人数:7609
这个故事前半部分看着很振奋、很有趣,但后半部分就变得很惆怅、很无奈。
【双男主的戏】医生男主(罗宾威廉姆斯)进入纽约的一家地区医院工作,他不按部就班,按捺不住热爱科研的本性,敏锐观察到那些僵直症患者貌似一动不动,但其实会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比如有位老阿姨竟然从僵直状态中“醒”来几秒,接住医生抛向她的棒球。有的病人对某段音乐有反应,有的病人对肢体接触有反应,而病人男主(罗伯特德尼罗)则可通过通灵板(Ouija board)交流。


医生男主研究认为用于治疗帕金森症的药物左旋多巴(L-Dopa)对僵直症有效,开始在病人男主身上试用。结果非常可喜,病人男主从30多年的僵直状态中“苏醒”过来,恢复行动能力、恢复语言能力、恢复思考能力。推广用药后,该医院的所有僵直症病人都开始复原好转,他们一方面喜出望外,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失去的岁月而震惊、为自己如何适应新生活而忧虑。
遗憾的是,L-Dopa带来的奇迹很快就蒙上了阴影——病人男主出现用药副作用,包括痉挛、被害妄想和其它神经质行为,同时还出现了抗药性,药物剂量不得不一再增加。病人男主经过痛苦挣扎,接受现实,他只希望为医生男主的研究留下更多的素材和数据。剧中的这一幕颇令人震憾:病人男主与医生男主正在交谈,忽然痉挛抽搐,他立刻催促医生去拿摄像机,拍下自己的发病状况。他口齿不清地挣扎喊道:Learn..learn..learn..from me!从我身上学点什么吧。医生几欲罢手,又强忍悲伤,继续拍摄下去。


本书根据萨克斯医生(Oliver Sacks)的同名科普读物改编创作而成,增加了很多戏剧性的故事成分,但这一次短暂成功、最终失败的僵直症(catatonia)治疗确是萨克斯医生的亲身经历。但与电影的戏剧表现不同的是,萨克斯医生并非首先在一位病人身上试验、而后推广。事实上,医生采用了双盲实验法,设置了两组病人进行对照,一组用药、一组使用安慰剂。第一次实验设定为90天。后来,萨克斯医生发现有50%的试验病人用药卓有成效,才开始向所有僵直症病人推广使用L-Dopa。
两位影帝级男主的戏都非常精彩。罗伯特德尼罗表演神经病患,戏更抢眼,让人不禁深深省思,健全和健康是多么珍贵,而健全与健康的我们是多么把自己的健全与健康当作理所当然啊。罗宾威廉姆斯通过丰富细腻的眼神、表情和小动作,将人物的内向拘谨、对科研的热爱、对病人的关怀表现得丝丝入扣,同样感人至深。
豆瓣观看人数:5557
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黑色荒诞喜剧,讲述发生在男主身上的、短短一个夜晚的、此起彼伏的、接踵而至的、不可思议的种种惊险而倒霉的怪事。前半段还是搞笑喜剧,后半段有点变味,掺杂进来一丝丝惊悚感和疲惫感,深深为男主提心吊胆,不晓得他的坏运气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社畜男主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公寓呆得百无聊赖,干脆去泡咖啡馆。巧遇美女,留了电话,于是想入非非,动身前往某高档公寓找美女。由此陷入了一整晚的荒唐、惊吓、奔波、困惑和徒劳无功。







早在80年代,《下班后》这样的构思创意当属新颖前卫。导演把纽约大都会的光怪陆离浓缩在一个漫长而纷扰的夜晚,可以说在嘲讽社畜们的蝇蝇苟苟、可以说在揭露现代人的空虚寂寞、可以说在哀叹钢筋水泥森林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疏离……
而进一步了解到其创作背景后,我们还能更多、更深地理解斯科塞斯的表达意图。据已故著名影评家Roger Ebert说,当时斯科塞斯多年来心心念念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在开拍前4周被电影公司叫停,布景都搭好了、服装也都做成了,却不得不摞挑子,斯科塞斯万分郁闷。为了换换心情,他从成堆的剧本中挑了一个预算4百万的小制作,作者是当时还在哥大读研究生的Joseph Minion。
在《下班后》的这个夜晚,男主遇到了形形色色各路人等,每一个都慷慨应允要帮忙,有的说会照顾他,有的答应借钱给他,有的同意让他留宿,有的愿意开车送他回家——但倒霉的是,每一次都发生意外,事情便会意想不到地变得更糟、甚至更危险。——Roger Ebert 认为这也正是当时斯科塞斯几经周折拍不成《基督》的心境写照。

豆瓣观看人数:659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男主朗福勋爵(Frank Pakenham, 7th Earl of Longford,1905-2001)出身贵族,积极投身社会事务,为工党(Labour Party)效力最久的党员之一。他笃信天主教,坚信人性本善,坚信任何罪人都可改变、都可救赎。女主米拉(Myra Hindley)则是臭名昭著的沼泽谋杀案(The Moors Murders)的凶犯,她与男友联手虐杀了5名青少年,被判处终身监禁。本片集中讲述了朗福与米拉交往、并为米位假释而奔走呼告的故事。
无庸置疑,朗福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于自己的理念,并坚持不懈,六十年如一日地付诸行动。——这一点本身值得敬佩。
贵族出身的朗福照例从伊顿到牛津、到内阁,大可养尊处优、高高在上地过一辈子,但他选择了走出高门大户、关心社会、关怀弱势。从1930年代直至95岁高龄去世前,朗福坚持每周到监狱探望,总共与几千名犯人交过朋友,他还热心推动监狱改革,帮助刑满释放的犯人回归社会。——这一点也令人称道。

然而,为米拉谋求假释一事却为朗福的名誉蒙上了最深的阴影。沼泽谋杀案发生于1960年代,先后有5名被害者,年约10~17岁,至少4名遭到性侵和虐待,1名被害者的遗体始终没有找到。两名凶手被判终身监禁。米拉男友被认定为精神变态(psychopath),他坦承罪行,从不寻求假释。米拉声称遭到男友胁迫,虐童杀人都是被逼无奈,她长期坚持申诉,表示已经改过自新。朗福也曾两次探访过米拉男友,在男友的口中,米拉也以杀人取乐,罪行是他俩共同犯下的。他还告诉朗福,米拉只是利用朗福寻求假释,她并没有真心忏悔。
即使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即使是在1987年、米拉入狱20多年后又供认了两桩新命案时,即使是在听过、看过米拉与男友虐杀儿童时拍摄的录音和照片后,即使是遭到社会大众群情激愤的谴责抨击后,朗福不改初衷,坚持为米拉发声,终生保持与她的友谊。
就我个人而言,无法接受朗福如此天真滥情、如此自以为是的理念与行径。①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朗福对米拉执着的信任和友情或许亦可归结为一种心理上的强迫症;② 维基上说,朗福供职英国内阁多年,多次转岗调职,没有一个职位能工作超过两年,原因在于能力欠缺,被工党前首相Harold Wilson 称为“只有12岁的脑力”(the mental capacity of a 12-year-old)。我想,这也许说明了朗福的善良天真,他对人性的复杂与黑暗一无所知。
PS:沼泽谋杀案本身拍成了一部罪案影片《非礼勿视之沼泽谋杀》。


豆瓣观看人数:8
很不寻常的朴素。全片基调不激昂,很平和,有淡淡掠过的哀伤,因而很真实,像一小捧不知名的野花,悄无声息的温暖和感动。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拍成的电影。1960年代,在华盛顿州的 Spokane 小镇的Pratt小学(已于2007年关闭),有两个男孩:一个身患绝症、肢体残疾,一个精力过盛、亢奋多动。他们都很特殊,所以“没朋友”。因为“没朋友”,所以他们互相取暖。但这只是他们天真友谊的起点。当这对“互为相反数”的孩子真心相待,他们越来越珍惜彼此的存在,越来越享受彼此的陪伴,越来越理解彼此的互补。





看资料得知,本片由故事里的多动男孩Lyle与一名本地艺术家(Don Caron)合作编导——几乎堪称“素人”制作了。之前他们出了书、写了剧本,多家电影公司纷纷要求购买版权,但Lyle拒绝了。他希望忠实于自己的回忆。于是,他们自筹资金,兢兢业业、紧紧巴巴地完成制作。——我不知道若给了好莱坞会是什么气象,通常好莱坞的影视改编势必大刀阔斧地进行戏剧化演绎与杜撰。我只知道现在的这份朴素与诚恳,我更喜欢,更赞赏。
年过六旬的Lyle并不想要为观众制造太多跌宕起伏、激情冲突的戏剧效果,他只想怀念他的朋友。他就像邻家大伯唠家常那样,满怀诚意,絮絮叨叨地把记忆片断一一翻将出来。影片里对多动症Lyle一刻不停、停不下来的到处作乱描述得无比真切,看他毫无恶意、没有预期地把每件事都进行到鸡飞狗跳,你既生气、又惋惜、更会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同时也深深地同情他的父母和老师。
影片选角很成功,多动男孩与转椅男孩从形象、气质和表演上,都与角色十分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记述了Lyle因为过动被校方强制要求服用镇静药物的过程。这个情节今天看来触目惊心,但在60年代的美国,这种对精神药物、甚至脑科手术的野蛮滥用却被大众广为接受。譬如,臭名昭著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不仅出现在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里,而且现实中也曾应用在了肯尼迪总统的亲姐姐Rosemary Kennedy身上。悲剧无数。
豆瓣观看人数:5949
本片由妹尾河童的自传改编,讲述二战期间他在神户度过的少年时代,以清新活泼、天真诚恳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悲喜交加的生活素描。
妹尾河童本名妹尾肇(せのお はじめ Senoh Hazime),父亲是西服裁缝,手艺精良,母亲操持家务,心灵手巧,她匠心独具地在儿子毛衣上绣了一个“肇”的首字母H。有人啧啧称奇,也有人嗤之以鼻,但“少年H”的称号就这样落实在小男主身上了。小男主全家信基督,父亲做生意又与西方人往来频繁,因而他们头脑不那么封闭、视野不那么狭隘,他们对日本以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也充满善意。



片中小男主的家庭教育令人惊艳。尤其是父亲,他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丝微笑,目光温和友善,说话温文持重。他对孩子不打不骂、不急不吼,当小男主因为母亲把珍贵的粮食分给邻居而发脾气捶墙时,他先是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走过去抱住儿子,让他冷静下来,再对他说:某某叔叔送了一些米给我们,过几天我们一起去拿好不好?——对孩子的不满他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但又很坚定地告诉孩子要往前看,move on.
当房屋和全部家当都毁于战火时,全家人都悲痛而惶恐。父亲从废墟中捡回缝纫机,花了好多天时间,仔仔细细把它擦净修好。他和声说道,又是鼓励儿子、又是鼓励自己:
是啊,怎么办呢?再重新来过吧。
“重新来过”,日本平民就是凭借这样一份坚韧、执着和乐观,不怨天尤人、不自我放弃,从满目疮痍中爬出来,走到了“三丁目的夕阳”那样的繁荣和美好,完成了他们漂亮的现代化转身。


片中还有一处饶有意味的场景,小男主一家收到外国友人寄来的明信片,看着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惊叹不已。这里面传达出一种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却丝毫不见狭隘仇恨的民族情绪。多么健康啊。
妹尾河童(1930~)是日本著名的舞台设计师,是个100%有趣的灵魂。看过电影《少年H》,我四处搜寻,找到了一本《河童旅行素描本》,真是一本且读且喜、好玩得叫人抓耳挠腮的小书。我的读后感:《有趣的灵魂闪闪发光》
超标推荐
豆瓣观看人数:19663
法国素人画家塞拉芬(Séraphine Louis,1864–1942)的传记电影,是我心爱的珍藏之一。影片一点儿也不励志,一点儿也不热血,也没有浪漫爱情,也没有愤怒抗争。影片只是很朴素、却很优美地表现了塞拉芬的生平与作品。
“来自桑利斯的塞拉芬”(Séraphine de Senlis)出身贫寒,一生贫苦,终年以清扫工和洗衣妇的劳动维生。她身材臃肿、相貌普普、头发凌乱、衣着邋遢,她动作有时迟缓、表情有时呆滞、举止有时粗鄙。然而,谁也想不到,就在这样一副粗鲁无文的躯壳里,装载着一个天才画家的灵魂。
塞拉芬白天一刻不闲地打工,微薄的收入几个法郎大多用来买小幅画布和少许颜料。入夜,她忙着用植物、动物血水、蜡烛油和河泥等等天然原料自制颜料,而后便专心致志地投入绘画,有时用手、有时用笔,边画边哼唱圣歌,时而举头望向圣翕里的圣像。烛光闪动中,美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而她自己全然沉浸其中,神性而幸福。

人类历史上必定有过许许多多个如此天才烂漫的塞拉芬,但她/他们都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岁月长河里了。今天我们会知道这个“桑利斯的塞拉芬”,必须归功于德国的艺术收藏家/评论家伍德(Wilhelm Uhde)。伍德侨居法国时,塞拉芬是其房东家里的清洁工。伍德从房东那里偶然看到塞拉芬的画作,慧眼识天才,从此开始收购、资助和鼓励塞拉芬继续创作,并把她的画推介给世界。遗憾的是,塞拉芬的艺术道路和人生道路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晚年的她在精神病院了却残生。
正如影评家Roger Ebert 所说,拍艺术家拍得好的电影是让观众“感受”,而非一味去“解读”。
It "explains" nothing but feels everything.
《花落花开》正是这样一部充满了“感受”而不是“说明”的优秀影片:叙事风格清新简淡;画面舒展优美,以绿色为基调,呼应塞拉芬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本真天性;所有配乐都悠扬动听,而且气质契合,包括塞拉芬深夜作画时哼唱的圣歌。而最最出色的是女主角友兰达·梦露(Yolande Moreau),从体态到步态、从眼神到微笑、从说话到动作,从内到外,她极其精准,好到不能再好。我最偏爱的是每一个塞拉芬走进树林、穿过野地、坐在树下、爬上树枝的镜头。看到那样孤独而天然的灵魂,我觉得其实不太需要去怜悯她/他们,因为她/他们领略到的美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



我的冷门佳片(1/5)悬念篇
我的冷门佳片(2/5)前苏东欧篇
我的冷门佳片(3/5)中东南美篇
我的冷门佳片(5/5)杂收篇
-
拉尼亚凯亚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3 05:19:41
-
F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0 02:10:04
-
一只在游荡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7 09:03:08
-
7/11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30 01:12:45
-
BO W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1 17:54:21
-
堪堪相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8 20:44:47
-
喵喵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8 11:13:43
-
Mr.Bom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3 11:29:18
-
豆友15127479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6 21:48:24
-
曹曹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3 10:44:30
-
豆友196993904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0 13:20:35
-
floralich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9 21:33:35
-
🎊U🍀guess🐣GUe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8 23:12:00
-
MOV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2 21:26:28
-
Lauf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5 00:16:47
-
Jodit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5 00:08:54
-
真是坠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5 00:06:12
-
盛京花匠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3 07:41:16
-
Axy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2 00:24:33
-
行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1 08:12:45
-
杜若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14:29:57
-
Zuuu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9 03:40:58
-
小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12:09:07
-
豆友8191232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6 08:48:12
-
逆光的夏至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5 19:39:37
-
虫子阿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16:21:21
-
豆友19921000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07:52:44
-
th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3:17:26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00:27:40
-
x x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2 19:39:20
-
我TM直接好家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2 13:24:41
-
not goo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0 21:44:04
-
良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0 21:30:37
-
喜禾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0 20:50:41
-
百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0 15:12:01
-
o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9:20:05
-
Lavie est ai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2:52:21
-
Wryyyyyy_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07:28:45
-
咸的啦啦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02:49:51
-
风吹落了记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6 22:23:11
-
Ru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6 00:30:30
-
喜欢这样的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5 19:34:56
-
欠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23:19:28
-
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4 14:11:27
-
鲨鱼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3 14:46:45
-
俺们那嘎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1 23:06:45
-
latc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1 22:35:48
-
豆友21312654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8 14:23:23
-
青松大师兄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7 22:24:05
-
Soph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7 14:49:16
-
铁蛋哥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22:39:35
-
豆友21291092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18:46:13
-
半岛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5 12:44:06
-
hjc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01:28:02
-
Kar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2 11:46:13
-
NEVAE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1 19:17:33
-
霜月不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1 16:49:29
-
Leon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9 19:55:05
-
豆友209688005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9 18:47:14
-
阿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8 09:58:24
-
恋家的小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7 23:58:23
-
Mystic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7 11:34:16
-
密斯特泠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7 00:11:49
-
山山很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6 16:08:56
-
毕竟安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6 09:57:38
-
豆友20933615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4 13:23:13
-
is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3 20:39:03
-
世纪少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2 21:19:15
-
ye420585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2 11:32:05
-
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1 22:11:09
-
何吟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0 15:47:30
-
豆友18950681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0 11:10:45
-
你是人间四月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9 13:42:10
-
豆友18524405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9 13:38:0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9 08:17:42
-
豆友19524186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8 20:14:37
-
空中的飞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7 04:07:08
-
王逸龙le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7 01:46:40
-
lxf雄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6 21:44:44
-
只道寻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6 13:13:23
-
张三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5 23:12:51
-
死囚越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5 21:43:27
-
jincp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5 09:53:51
-
mapetitefour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5 06:12:55
-
Ae-W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5 00:30:56
-
陈成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4 21:57:10
-
sealtan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4 11:00:30
-
草班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4 10:56:39
-
82年的咖喱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4 10:54:28
-
瞎胡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3 21:19:37
-
Axian_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3 15:30:01
-
狐狸的电影森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2 22:14:23
-
苏卿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2 15:21:06
-
宝凤乐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1 20:31:52
-
辛瓜辛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1 17:57:08
-
豆友20944331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1 16:24:11
-
板凳国国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0 19:19:21
-
Kkkkkkather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0 17:32:59
-
Foolis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9 17:28:02
-
黄训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9 13:29:28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