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茶叶被当做一种蔬菜,水煮之后加油盐酱醋,有点类似今天的凉拌菜。

唐朝开始,人们“煎茶”喝。采摘茶芽叶、蒸汽杀青、干燥后碾成粉末,最后再烧水烹煮。这个时期,精美的茶具逐渐出现。而“茶圣”陆羽则用《茶经》为中华茶道奠定了基础。
唐代《宫乐图》描绘了宫廷侍女围坐品茶的盛况。图上,有人弹琴,有人吹箫,还有人品茶,众人玩得不亦乐乎。

宋朝人喝茶用点茶法,茶叶经过炙、碾、磨、罗成为茶粉。然后将茶盏烤热,点茶时先注汤少许,调成浓稠状。
所谓“点茶”即就是用竹制的茶筅在盏中来回搅拌。搅拌时,水面上产生山水花鸟或文字的图像,这便是分茶。说起来有点像我们喝咖啡时的拉花。在宋代,斗茶也十分盛行,评判的标准是汤色和汤花。
明代开始,泡茶成为主流。到了清代,饮茶已经十分普遍了。清朝人喝茶喜欢用盖碗,清朝瓷器的制作水平也达到了高峰,各种精美的盖碗仿佛艺术品,让人品茶的同时享受把玩的乐趣。薛怀的《山窗清供图》将茶具入画,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于茶具的重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