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走了,中耳炎来了?
以下内容由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提供资料并审核稿件,全文900字左右,请大家参考。
一场感冒之后,自己的耳朵出了状况,感到两只耳朵听力下降,自己听到自己说话声音的时候,就像把头扎进了水缸里,瓮声瓮气好像还有回音,打哈欠时耳朵里有水泡声。为何会有这种声音?难道是感冒把耳朵感染了吗?并不是,你可能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叫渗出性中耳炎,一般是由感冒引起咽鼓管炎症,或咽鼓管发生阻塞引起的,儿童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则多由于腺样体肥大导致。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可以调节耳内的压力,以此与大气压保持平衡,其外还有防御、清洁的功能。冬季日夜温差大,常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炎症殃及咽鼓管时,耳内往往会形成负压,会产生耳闷的感觉。耳内分泌较多的液体,不能及时排出,积在耳内产生水泡声,有时还会感到耳痛。
分泌性中耳炎是比较常见的耳科病之一,是以耳朵里积液和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闷、耳痛、听力下降,患者常有感冒史,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都是疾病的诱因。
发病两周内,一般选择服用排液药物保守治疗;由过敏引发的,则可进行脱敏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有些还可选择激素类药物,或鼻腔滴入麻黄素制剂。发病超过两周,患者耳内积液已变得黏稠,这是耳内析出的血清发生凝结,此时则需进行鼓膜穿刺,将耳内液体抽出,同时植入一根硅胶材质的、直径一毫米左右的“T”形管帮助耳内积液排空,术后一周内应尽快去医院复查,检查引流管是否被堵塞。术后2~3个月后,管子即可取出,鼓膜会自然愈合。
医生特别提醒,出现疑似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时,应先分析检查病因,并先处理致病源头,再对中耳炎进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等继发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将比分泌性中耳炎复杂得多。
擤鼻涕时也应注意,交替将鼻翼压向鼻中隔,分别擤左右两个鼻孔,切忌用手捏紧双侧鼻孔用力擤鼻涕,以免增加鼻、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咽鼓管返流至中耳内,诱发中耳炎。有些患者以为耳朵疼痛、化脓等症状消失了就是病好了,其实急性中耳炎也可发展成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急性症状消失,也可能会存在听力减退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神经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