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画记
查看话题 >glow讲艺术:阿尔丰斯穆夏——斯拉夫史诗
走过路过点个赞,我以为我五千字就能写完,谁知道写到最后写到了八多字,因为引用部分过多,故不加原创表示。

我在一周前的文章里面,其实已经写了有关北京这次穆夏展览的介绍,也简单了说了说穆夏及其作品,可那些篇幅怎么能够书写完这位不凡的艺术家的故事呢,显然是不够的的,所以今天我还是要重新写一篇关于穆夏的文章,这次我们把文章重点放在人们并不熟悉的那部分,也就是穆夏晚年花了16年时间创作的20幅巨型油画系列作品——《斯拉夫史诗》,也由其作品窥探出这位艺术家心目对国家和民族的这份深沉的热爱。

如果没看过之前的那篇文章,也不要紧,我在这篇的前半部份还是会带大家来理一理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和生平,以及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孕育出了穆夏和穆夏的作品。
穆夏生平
阿尔丰斯·穆夏1860年7月24日出生于摩洛维亚小镇伊万契采(在现今的捷克共和国境内)的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

穆夏从小在唱诗班唱诗,他童年去唱诗的圣彼得天主教堂里则保存着丰富的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品,也正是这些美妙的艺术品,在穆夏幼时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艺术的萌芽,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后,他便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
穆夏曾经在19岁的时候(我没记错的话)参加了维也纳美术学院的考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他落榜了。后来为了维持生计也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这之后穆夏来到维也纳当地一家最知名的剧场设计公司工作。但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家公司,也令穆夏丢了工作,他不得不靠一边给别人画肖像画一边接一些零活为生。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贵人。1883年,穆夏遇到了他后来的长期资助人——胡恩·贝拉西伯爵,伯爵先是邀请穆夏为他在城堡进行壁画装饰,因为工作完成的非常好,而深受伯爵赏识,这位伯爵便资助了穆夏去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
1887年,穆夏与同时代许多有抱负的艺术家一样,最终也来到了巴黎,在朱利安学院和克拉罗西学院继续学习。但是刚刚到了巴黎不久,伯爵便突然停止了对穆夏的资助,这时候的穆夏再一次陷入了经济贫困中。
然而,上天并没有给穆夏以最沉重的打击,而是给了他出现转机的机会。这个人就是当时巴黎最红的明星——莎拉·伯恩哈特。伯恩哈特当时正在演出的戏剧海报,在改了一版又一版之后,始终不能令她满意,而这个时候,穆夏为她设计的海报则深得她心,伯恩哈特非常喜欢穆夏的作品,一口气和他签了六年的演出海报合约,没错,这期间所有的演出海报都由穆夏所画。
在巴黎的生活


莎拉·伯恩哈特不仅在戏剧表演上极具戏剧冲突感,就连她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drama,据说她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睡在棺材里,连生活都是戏剧本身了。

伯恩哈特当时在向穆夏提出海报的绘画要求时曾经这样说过:要让人们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这是哪个戏剧的人物,但是还要让人看出来扮演她的人是我。
说实话,这个要求其实蛮难的,但是穆夏凭借自己的绘画智慧完美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穆夏提出了“圣人设计”,仔细看我拿来当事例的三幅作品,你会发现,画面中的人物头顶周围包裹了一层“圣光”,无论是周边的装饰图案或者是围绕在其上的文字都是像光晕一样的布置在周围,显得非常神圣,这也非常契合伯恩哈特本人的形象和她社会地位。


在穆夏这个时期的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让画面达到装饰的目的,而放置了过剩的植物来作为装饰,但是可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植物,穆夏为了更好的观察和记录这些植物,整理了很多素描植物手稿,这次北京的展览,也可以看到一小部分。

请记住这组花朵的样子,下面的作品里面,可是隐藏着这些花朵呢。
也是因为为莎拉·伯恩哈特设计演出海报,当时张贴在巴黎都大街小巷,穆夏也一下子成为了当时的新闻人物,使穆夏一举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插画家,商业订单蜂拥而至。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数是以女性为主角,用细腻的线条语言来表现女性的柔美,因为其作品的绘画形式(大多为石版画)和其作为商品(包装)的贩卖方式从而得到了很好的大众传播。是的,在当时想买穆夏的作品绝非难事,你可以买一本挂历、香皂、甚至于香烟,在这些包装品上,都印有穆夏的作品。

此后穆夏画了大量的插画作品,就连当时卖的最好的日历也是穆夏所绘,这一时期的穆夏基本上是靠着为商品的包装画广告而为生的。




穆夏作品的风格,在现在看来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新艺术运动开始于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Maison de l'Art 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早期出售由日本进口的浮世绘风格的作品,后来转向自己设计)。此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新艺术运动代表艺术家:
阿尔丰斯·慕夏、奥伯利·比亚兹莱、盖斯顿·热拉尔、爱德华·蒙克、亨利·德·土鲁斯-罗特列克、皮尔·波纳尔、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其中最为我们在国内所熟知的可能就是——穆夏、蒙克、洛特列克、以及我之前曾经写过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特了。
而新艺术运动的每一位画家单独拿出来,其作品都是自成一派,而穆夏的作品更以独特的艺术美感和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很受大众的喜爱,穆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巴黎生活了近二十年,穆夏一刻也没有停止创作,而“穆夏风”也成了当时巴黎最流行的风格。也是在这段时间,穆夏终于摆脱了之前“贫困”都生活状态,逐渐的积累了些财富(当时穆夏观看伯恩哈特戏剧演出的时候穿的燕尾服都是借的),可是这种生活也令他逐渐感到了厌烦。
正如我上面放的穆夏的话,我们是可以看出穆夏的内心到底期待的是什么,渴望的是什么,他有一颗人道主义的心,此时的他心系的是自己的祖国——捷克(捷克和斯洛伐克是在一战之后合并在一起的,又在1993年解体成为捷克和斯洛伐克)。
当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一次大战之后独立时,他为这个新的国家设计了邮票、钞票以及其他官方文件(展览现场也有这部分内容)。
创作斯拉夫史诗
1906年,50岁的穆夏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巴黎,想找寻另他艺术生命中另一番境遇在美国旅居期间,他画了很多油画人像作品。
我在北京看展览的时候,展厅里面伴随着穆夏的纪录片,一直在播放一首曲子,没想到跟我一起去的老哥竟然知道,这首曲子就是捷克代表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组曲:伏尔塔瓦河》,而据传闻,穆夏也是因为在美国听到了这首曲子而对祖国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以此契机决定回国。
伏尔塔瓦河,又称莫尔道河(德语:Moldau,有时也被误译为莫尔岛河),是捷克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波希米亚森林,自南向北流经南波希米亚州、中波希米亚州和首都布拉格,在梅尔尼克注入易北河(Labe,即捷克语、波兰语所称的拉贝河)。全长430千米,流域面积28,090平方千米;在汇流处,实际上伏尔塔瓦河的水量超过易北河,由于它是以直角汇合,因此看来似乎只是支流。
1910年穆夏回到了阔别了近20年的祖国,并一直在这生活直至去世。
回到布拉格的穆夏无偿的为布拉格市民会馆内部进行装饰。



这些作品的草稿版本,其实这次在北京的展览里面有展出一部分,而且展厅的设计特意设计成了圆形顶面的形状。


回国后的穆夏一直在酝酿着一个想法:那就是描绘祖国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由此,穆夏花了16年的时间,开始了斯拉夫史诗的创作,斯拉夫史诗借由斯拉夫民族来展现包括捷克在内的整个斯拉夫民族的故事。
真真是鸿篇巨制。
怎么说呢?这些作品中,有几幅画的尺寸达8m*6m,算下来,一幅画的平方米面积就达到了48平方米了,穆夏画画的时候甚至认真到连自己的家人想要见自己都要提前预约,对待画面上的人物每一个都极其认真,草稿就画了几百张。
因为画作的尺寸巨大,所以需要在一间巨大的画室里面进行创作,穆夏因此搬到了布拉格郊外的小村庄兹比罗赫的一座城堡里进行创作。



而从风格上来说,回到布拉格之后的穆夏作品几乎和之前的艺术风格完全割裂了。
如果说之前的作品大多数以描绘女性柔美的身体和表情来表达人世间的美好的话,那么斯拉夫民族史诗绝对是完全的背离了这样的主题,画面不再是年轻女性作为主角,而是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男女老少。为了让人物的细节和表情都很好的描绘出来,穆夏召集了村子里面各行各业的人给他当模特,画面中的人大多数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原型。

也由此阐述了他的观点:历史是由人民书写而成,而不是统治者。
历史的真实性是不需要美化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一种他作品风格被割裂的感觉。
在这里,glow有必要描写一下斯拉夫民族,这样才可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为何穆夏一定要画这组作品。
捷克这个国家的民族构成大部分都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大约占了捷克国民人口的1千到1千两百万人左右,在世界斯拉夫人口所占人数排名第五,前四名是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塞尔维亚。在这其中,捷克的斯拉夫人在地图上所看属于西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英语:Slavic peoples)是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人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六世纪前后,斯拉夫人出现在东欧平原上,那时的他们介乎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有时还靠抢掠为生。六世纪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经遍布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罗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东斯拉夫人:
西斯拉夫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索布人、波美拉尼亚人
在捷克的历史上,在9世纪初就已经初步统一成了波西米亚王国,波西米亚王国曾经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独立的一员,首都布拉格在14世纪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后在1526年被哈布斯堡家族所统治。
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捷克一度作为纳粹德国的保护国而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恢复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穆夏在作品创作上,抓取了斯拉夫民族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作为节点来进行创作,但是因为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本就是一部又长又散的历史,你不能单单从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分析,因为斯拉夫人遍布欧洲各地,你又不能单纯从宗教的角度去阐述,而因为记载过于松散,所以想把这些都记录下来绝非易事。
其实我本来是想将这20幅画每一幅都好好讲讲的,但是我发现这真的太难了,每幅画的背后的故事就像是巨大树根伸出地面的那一点点小触角,要完全说明白真的绝非我这个非欧洲史学专业的人能讲述的。所以,下面的部分有很多来自于文献引用的部分,请大家谅解。

画面左下的男人和女人,目光惊悚的看着前方,其身后灰暗的色调里面,描绘的正是斯拉夫人被外族入侵的场景。右上角的祭祀则在向上天祈祷结束这场侵略战争。
而背后的天空那种光芒到底是战火还是极光?星罗棋布的斑点到底是战火之后飞到天上的火星还是本就属于天上的星星,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们可以从第一幅画作上就感受到那种神秘注意和戏剧张力的画面。

画面中的众多人物都有迹可循,穆夏在创作的时候,会到他画室所在的村庄找村民当模特,他会让人们穿着当时的传统服饰,摆出各种他需要的姿势,来以此作为真实的参照来创作。

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路亚那岛(今吕根岛)阿尔科纳地方,人们举办了祭祀土地收获之神斯凡特威特的祭礼。但是,1168年丹麦王沃尔德玛占领这片土地后,这一祭礼就再也没有举办过了。
吕根岛当今属于德国,是德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居民原为日耳曼族,西元前500年左右被斯拉夫族的文德人(Wend)占领,1168年丹麦占领该岛,1648年转属瑞典,1815年又归普鲁士。



沙皇在历史上是部分斯拉夫君主的称呼,在这幅作品中的保加利亚沙皇西蒙一世在位的时候,保加利亚王国的势力达到了鼎盛时代,除了不断的对外扩张以外,西蒙沙皇还特别重视文化和教育的输出,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而穆夏之所以描绘西蒙的这个场景是因为,西蒙沙皇被认为是斯拉夫文学的创始人,这幅画面描绘的正是他召集学者将拜占庭文献翻译成斯拉夫语的情景。
894年,西蒙大帝击退拜占庭帝国和匈牙利帝国对保加利亚的进攻,并成功迫使拜占庭帝国求和。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波希米亚(捷克)国王(1253年-1278年在位),他在位时期是波希米亚王国普舍美斯王朝最强大的时代。
这幅画描绘了的是奥托卡二世主持侄女与匈牙利王子贝拉的婚礼。他主张斯拉夫联合,邀请了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等斯拉夫民族的元首们前来做客,奥托卡二世希望以此联合各斯拉夫民族为主国家。

斯蒂芬·杜尚为当时塞尔维亚帝国皇帝,1345年,征服了马其顿帝国的绝大部分领土,1346年,杜尚把帝国分为两部分,马其顿、希腊、阿尔巴尼亚由他直接治理,塞尔维亚本土交由他的儿子乌罗什治理,并授以国王的称号,罗马帝国由此分为东西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衰落之时,杜尚带领军队,向南方扩张斯拉夫民族的领土。他自立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在斯科皮埃的圣马可座堂加冕。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卡勒尔四世,东西罗马帝国的皇帝都是斯拉夫人。

画中描绘的是克罗梅日什主教扬·米立奇的说道。
米立奇是14世纪重要的神职人员,也是扬·胡斯改革的先驱。他在大街上布道,批评“赎罪券”,并劝说布拉格的娼妓们改过向善。他拆毁妓院,成立了名叫“新耶路撒冷”的修道院。

胡斯以献身教会改革和捷克民族主义的大义而殉道留名于世,他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扬·米立奇正是他的追随者。罗马天主教视其为异教徒,于1411年革除其教籍。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判罚胡斯有罪,于次年将其处以火刑。胡斯之死直接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为此进行道歉。

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许多言论,为后来的新教所接受。他对整个欧洲各国和马丁·路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学历史上贡献卓越。胡斯认为圣经至上,而非教宗等圣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耶稣基督,为了此种意念及想法於是撰写了《论教会》一书,甚至大肆批评教宗等圣职人员,已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及滥权等等,真是改教的先驱之一。
当时罗马教廷甚至出现了一种名为赎罪券的东西,如果觉得自己做了坏事,死后不能上天堂,只要购买赎罪券就可以换取上天堂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胡斯所要将教会改革。

捷克农民战争又称胡斯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战争以捷克民族英雄胡斯的宗教改革为旗帜,以胡斯党人为领导,所以称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爆发后,皇帝齐格蒙特占领了布拉格。塔波尔派教徒赶来援助布拉格市民。他们把维特克夫山作为堡垒展开进攻,迫使皇帝率领的十字军撤退(1420)。


胡斯战争时期,沃德那尼地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地居民满怀愤怒与悲伤,向牧师、伟大的哲学家谢尔切茨基乞求救赎。牧师手握圣经,教导他们切勿复仇。

1430年,俄罗斯停止向波希米亚派出十字军,同意了胡斯派的要求。1458年,波希米亚贵族选出昆修达特的伊吉登基为王,为团结四分五裂的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恩格斯指出︰胡斯革命运动“即捷克民族为反对德国贵族和德意志皇帝的最高权力而进行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农民战争”。胡斯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比英、法等国的农民起义具有更大的规模。它给德国在捷克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获得独立的政治地位,如皇帝承认胡斯教会的独立,外人不得干涉捷克的宗教事务。
同时,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捷克一国的范围,胡斯和塔博尔派的思想传播到捷克邻近各国以及整个欧洲,促进了这些国家15、16世纪反封建斗争的高涨,推进了许多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如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16世纪初瑞士、法国、英国等宗教改革。

1566年,苏莱曼大帝率土耳其军队入侵,克罗地亚总督兹林斯基在西格特沃尔地区展开防守。土耳其军队围攻堡垒时,总督的捷克妻子向火药塔放火,画面描绘了当时烈焰熊熊的场景。

在画家的故乡摩洛维亚地区的伊凡契茨,领主杰罗廷公爵成立了最早的摩洛维亚兄弟团,翻译、印刷克拉里兹圣经(即捷克语译本的圣经)。画面描绘了少年为失明的老父亲朗读圣经的模样。

1620年改革派战败,新教教徒被迫逃亡。波希米亚兄弟团教会的领袖柯门斯基也在其中。画面描绘了他在荷兰纳尔登度过的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希腊的阿特斯山是正教教会最神圣的地方。这幅画表现了对连结斯拉夫民族与拜占庭文化教育事业的正教教会的赞美。

1894年,为追求斯拉夫文化的复兴,名叫“欧姆拉吉那”的民族主义性质的社团成立了。20世纪初,这个社团受到镇压,主导者们被开除公职。

尽管与欧洲各地相比大为落后,但俄国终于在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画面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前圣瓦西里座堂的阴影里,官员宣读皇帝亚历山大二世的敕令,人们获得了“自由”。

这是斯拉夫民族胜利的前景。画面右下的蓝色部分是斯拉夫历史中的神话时代,左上的红色部分是胡斯战争,中间黑色的人像是斯拉夫民族的敌人,黄色人物是为斯拉夫民族带来自由、和平、团结的人们。
本来,穆夏计划花五六年的时间,便将这一组作品完成,但是没想到的是,因为作品过于宏大,人物过于众多,表达的内容过于深刻,他足足花了16年的时间才将所有作品完成。
穆夏完成作品的时候,本来有意将作品捐赠于布拉格来以此唤醒年轻人对于祖国当前境遇的,但当这组作品完成展出的时候并没有唤醒年轻人,人们反而觉得他画的东西已经过时了,“新艺术风潮”的流行已经过去,人们将目标放在了当代艺术上,当代艺术的支持者们说他的画已经被潮流所遗忘。
说实话我在看了穆夏的纪录片和查了他的文献之后,对这段描述非常介怀,也非常难过,如果艺术仅仅是为了追求潮流所做,那它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穆夏当时希望的是将作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并修建博物馆来保存这份“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但是布拉格官方至今都没有将这个博物馆盖出来。
为什么斯拉夫史诗在亚洲巡演的时候只在日本展出了,为何没来国内,我这里是听到过一些说法,但是并不确定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没在国内展出,所以还是不写在正文里了。
斯拉夫史诗虽然在当时并没有为穆夏带来太多的荣誉,但是他却因为这组画而遭到了生命的威胁。
在法西斯主义风起云涌的1930年代末期,穆夏的斯拉夫史诗被报纸指责为反动派。他的犹太血统和他的斯拉夫主义热情使他后来成为盖世太保的眼中钉。当1939年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际,穆夏是第1个被盖世太保逮捕的艺术家。在一连串的审问中,他得了肺炎,1939年7月14日因为肺部感染而过世,埋葬于高堡公墓。
会发现这这样以为老人:他带着圆框眼镜,苍白的头发,留着八字胡,背着画板,走在向乡野间,他偶尔会坐下来画画原野上的植物,也偶尔会拉住行人来为他们画速写,这个人就有可能是穆夏了。
他曾经这样写道:“我创作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要破坏而永远是要创造,创建起一座桥梁,因为我们必须心怀这样的希望,只有我们更好地相互理解,人类才会更加团结。”
对后世的影响
穆夏的早期的装饰画作品汲取了众家之所长,在装饰风格上采用了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设计,同时还受到了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甚至还包括了日本浮世绘。
但是他却不知道,在自己去世了几十年之后,他作品也深远的影响了日本的漫画界。






文献参考
维基百科:阿尔方斯·穆夏、捷克、斯拉夫人、扬·胡斯、斯蒂芬·杜尚、罗马尼亚帝国、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词条
百度词条:扬·胡斯、胡斯战争
《“没有他就没有日本漫画”——穆夏巨幅画作亚洲首展》澎湃新闻陆斯嘉 陆颖瑶
gl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季一次,EVM护肤品春季团来了 (65人喜欢)
- 承认生理需求也是女性觉醒重要的一环 (6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