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结婚?恭喜你,你代表了人类的未来!

近些年来,我国的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生育率越来越低,不婚族越来越多。 中国社会正式步入老龄化的同时,也在朝着人口负增长“稳步迈进”! 很多人不禁疑问:现代人这是怎么了?居然连人生最基本的目标都放弃了? 不过等等! 现代社会,结婚生子依旧是人生的最基本目标吗? 不婚族的未来,又会是怎样呢?

帮主虽然并不是不婚族,但从自己的观点来看,帮主认为:
不婚族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首先,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

可以看到,层级越高的需求,是越脱离生物的原始本能的。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底层需求越来越容易被满足,追求高层需求的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多。
性、繁衍需求,作为底层需求,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因而也会越来越多地被忽视,从而产生人类不婚的大趋势。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
马克思认为,婚姻制度是一种财产分配制度。
婚姻的产生,是因为人们的生产方式急速进步后,剩余财富越来越多,逐渐出现财富私有化,并产生财产继承需求而产生的。
婚姻的初衷,是为了保证继承自己财产的后代确实为自己的后代,因而在古代社会,不论东西方都对有相当的处女情结,并对婚后女性的忠诚度有严格要求。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生产能力越来越高,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已经不需要依附于男性来获得生存的物质条件,财产继承也不需要非男性不可,婚姻制度在确保后代纯正度方面的意义,也已经被更严谨的医学技术取代。
这样一来,婚姻制度对于人类发展的实际意义已经基本形同虚设,所以日渐被社会抛弃,也就成了自然趋势。
再次,从进化的角度:
如果你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物种进化规律,你会发现:越是低等的动物,生物性越集中在两个方面——进食和交配。
进食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活下去是为了有更多的机会交配,交配是为了繁衍以延续基因,延续基因是为了进化。
因此,可以说,世界上的生物,存在的根本意义都在于进化。
原本,自然界的基因进化都是通过繁衍来完成的:一种猴子原本只会捕猎维生,而另一种猴子则会将猎物养起来以保证口腹之欲,在自然界,如果两个种群之间这么大的却别,后者肯定是出来的另一种群。
但人类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人类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打开了“语言”这个外挂,也就此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将进化引上了全新的方向!
在人类拥有语言之前,物种之间的信息延续,只能通过进化来实现——蝴蝶不会记得自己如果是灰色就能更有效地避开天敌,因此需要经过几代的进化,将没有灰色外表基因的蝴蝶基因都剔除掉,才能在种族基因内完全保留“灰色外表”的信息。
但当人类拥有了语言之后,信息的保存和传递,突然有了全新的方式——我们不再需要基因进化来保留自己高效捕猎、适应环境的技巧,只要拥有语言,这些技能和经验就可以一代代地传给所有人。
而语言的进化,让我们拥有了思维,思维的进化,让我们拥有了想象力,我们 可以描绘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如宗教、信仰、荣誉感、科技、理论……
于是,虽然人类在拥有认知能力后的200万年间,在基因层面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但在生存方式上,今天的人类已和200万年前的智人,已然“判若两人”。
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的进步,我们已经越来越不依赖通过交配、繁衍,延续基因来获得进化。
恰恰相反,由于医疗科技的发展,新生儿存活率的上升,人类道德和法制的健全,一些在自然界中本可能会轻易被淘汰的基因,反而会被保存下来,并延续下去。
与此同时,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压力增强,导致父母无法充分参与育儿,又将思维的劣势凸显了出来:
思维能力越强,心理需求越高。
但社会的迅速发展,却无暇满足一代代日益增强的心理需求。
这会让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日渐稀薄。
性、爱分离,就会逐渐成为趋势,对婚姻、家庭的渴望,也就会越来越淡薄。
综上,随着人类越来越发达,人们对婚姻、生育的欲望越来越低可以说是自然趋势。
纵观世界各国生育率,越发达的国家生育率越低,这一现象也佐证了这个结论。
但照此趋势,人类是要自取灭亡了么?
我认为不必过分担心,因为人类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如体外繁育或技术进化),将物种延续下去。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一天人类真的灭亡,我认为也无可厚非,必然这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人类太渺小,根本不可能与之抗衡。
与其无谓地抗争,不如坦然接受。
我是抑郁症康复者李谊,
科普抑郁知识,分享治郁经验,郁友报团取暖
请关注公众号“李谊之帮”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