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耿苏志:关于戏剧的时间长度之问

看完了波兰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和王学兵主演的实验话剧《酗酒者莫非》之后,内心里最纠结仍然是:为什么需要五个多小时演绎这样一个酗酒者的故事。
戏剧时间长度问题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思考。长时间的戏剧表演,它放慢了叙事的速度,也考验观众耐心,比如通过静默、冷场和停滞等手段,它迫使剧情在缓慢的进展中发生奇异感,它给观众留下了解读和思考的缝隙。故事中人物和情感,在时间中再次经历了空间的过滤和感应,会产生强烈震撼和深入骨髓的纠缠。它同时也对应了人们在真实情景下感受状态事物的疏离性,并建立了新的理解和行动动机。
在我们面对现实生活困境时,真实的情景却是,当我们遭遇难以理解和承受的悲剧之时,最容易变得麻木和迟钝,仿佛时间停止了。陆帕的戏剧正是延伸了真实悲剧发生时的情景,人类陷落于停滞和拖延时间状态间,情绪的空白和思考的无助都在时间的流失间显现出没有变化的特征。内心世界的挣扎和情感意识,在时空中完全处于陌生和疏离的情景。
酗酒者莫非——始终都处于这种生命残缺的样态。他在伤残闭锁的时间里,伤害了所有他最亲近的人。他的独白与疯狂、酗酒与清醒、流浪与妄想都停留在自我世界中。戏剧的长时间几乎就是通过停止和静默,成功的表达真实社会生活,在所爆发悲剧时人类正在经历的那种情感经验和体验。可能在今天快速变化的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无数次的经历这种内心深处疏离和缓慢的真实戏剧。
所以,关于戏剧时间长度之问,我试图回答了自己内心质疑,也触碰了当代戏剧为什么会发生更长时段演绎变化的难题。虽然,导演加入了其中的影像会加速度改变延续的戏剧,可生活本身的悲剧性却永远处于停止的定格这一事实,却决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艺术的力量和智慧,正是在穿越过了我们的灵魂时暂且表现出来的疏离,带给人们更多体验和感受,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