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
那一次去芜湖,我心血来潮特意去看了一下长江,并花了40元的过桥费在芜湖长江大桥上走了个来回。芜湖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比如我所知的作家阿英(钱杏邨)和作家艺术家王莹就是芜湖人。我是第一次到芜湖,就一天时间,要参加一个婚礼,还要会亲友,放着众多景观不走,偏要挤出时间去看长江,着实令一些朋友费解。
我非常清楚内心深处萌动的一个情结,那就是长江情结。在绵延数万里的长江中,芜湖段对我有另一重意义,记得当年有一篇新闻范文,即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的电讯稿《我军横渡长江》,全文不长,从事新闻专业都曾熟读:“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消息简洁明快,透出一股豪迈气势给人以一往无前的感觉。学新闻的人都清楚新闻要客观,从这篇新闻看,传播者的主体意识在选材上、表现上却如此明显,让人对媒介对事实的传播有了深入了解。同时这也让我记住了芜湖。
天高云淡,车子在芜湖大桥上缓缓行驶,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芜湖长江大桥号称我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于2000年9月建成通车。在大桥中间段俯瞰,江水从西面滚滚而来,又浩浩荡荡向东奔去,在阳光下江面就像流动的绸缎闪烁着耀眼的光斑。此时江中的舟船,岸边码头的塔吊显得那么渺小,江南江北辽阔的大地似乎也成了长江雄伟的陪衬。可让我有所不知的是芜湖江面并不是长江中最宽的。一般想象中长江越往下游,江面越宽。我查了一下资料,重庆的长江水面平均宽度为1200米,武汉段平均宽度1300米,南京段平均宽度1230米。芜湖在武汉到南京之间,江面自然不会比武汉更宽,私下揣测,这大概是当年解放军选择在这一带渡江的一个理由吧。尽管如此,从大桥上眺望长江,依然让人叹为观止,遥想60年前江舟齐发,直取对岸的场景,那会是怎样一种波澜壮阔的场面。如今,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化成了对长江的一段记忆。
是的,这只是对长江的一段记忆。
可能生来就与水有缘,从小到大,沿着老家的溪水,顺着钱塘江到西湖,再归入茫茫的大海。这是一种亲身亲历,是一种生活的感受。在成长的年代里,我却没有对亲历的水产生特殊感觉,就像对亲人的感受一样,我们对父母给予的爱往往没有特殊感受,感到很平常,以为再自然不过了。可有一天当亲人离你而去时,才会突然感到那种爱的强烈和宝贵,为自己当年没有珍惜而感到愧疚。当我离开小溪大海,当这些亲历的小溪大海渗入我的记忆之中,我才渐渐感悟到这些水对我人生的影响,才慢慢体会到这些水的特别。
长江不同,因为我从来没有在江边生活过,我是在文学作品中才结识长江的。这个认识最早来自于《三国演义》,在小学初中的一段时光里,曾经看“三国”入迷,确实当时也没有什么书好看。书中叙述 “三国”一些著名战役大多发生在长江边上,从四川到南京,来来回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此我对长江有了初步认识。至于卷首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当年阅读时倒没特别感觉,仅仅知道这首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世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被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放在了卷首。许多年后当这首词在电视剧中成了主题歌并在全国流行,长江和人生终于在我脑海中牵起了手,对这首词产生了共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人生有了一定阅历,在长江边望着东去江水,自然会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文学作品中,围绕长江展开叙述描写的并不只有《三国演义》,在其后多少年间,我不断接触到和长江有关联的作品,不少作品还带有某种传承,说明长江在不同年代人的心目中有着相同感受。比如杜甫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种兴奋劲便是寄托长江来实现。亦既是李白的《朝发白帝》的那种感觉:“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后来我在《水经注》中又读到了李白的那种感觉:“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些来自文学作品的感觉让我对长江有了种隐隐的向往,在阅读中,长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对长江的感觉也越来越亲切,当然这不是自然的长江,而是人文的长江,但我的长江情结也由此而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