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持久的热爱,王啸峰新书《不忆苏州》《浮生流年》发布
写作是持久的热爱,王啸峰新书《不忆苏州》《浮生流年》发布

近日,作家王啸峰做客南京万象书坊,与评论家何同彬、作家李樯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王青一起,与读者分享了他的两本新书,小说集《浮生流年》和散文集《不忆苏州》。

因为热爱故乡所以不忍回忆苏州,王啸峰散文集《不忆苏州》是他对故乡苏州的深切爱恋,具有鲜明地个人体验。但《浮生流年》也是作者走出苏州的标志性文本,因为在写作上,他一直满怀激情,不困顿于已有的创作风格。就像川端康成所说:“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王啸峰大部分的时间应该就是写作了,虽然他是一位跨界作家,但生活中,随时随地的一件事物都有可能感染到他而不由得去写作。
王青评价说:“王啸峰的小说语言散文化,笔下常是小人物。自从由苏州调到南京,也在题材上不断尝试新的转变。”可以说,苏州是作为一种精神原型和气质存在于他的小说中,这些从《浮生流年》里的《米兰和茉莉》《独角兽》《剃刀》等篇幅中都可以找到痕迹。

王啸峰认为,“时间对于写作者而言并不是一条直线。”他讲述故事的时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三世纪,跨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家汪政曾评价:“空间不是环境,空间在王啸峰的作品中是一种叙事动力。”这就是苏州叙事到大众视角的转变。不论是《卡瓦萨基》《鼠的迷惑》《漂白》,还是《双鱼匙》《冰岛》《镜像世界》等,都是期空间转变的收获。
王啸峰也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他说:“小说不是拘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迷宫。”文字写到纸上是二维的,但“它们传递给读者的,可以有色彩,也可以有气味。”
谈及创作,“少年视角”是王啸峰钟情的一种方式,在王啸峰看来,少年视角可以让作者发掘出成年人所感觉不到的多维世界。有关情节的构造中,梦境、中国书画,电影成为王啸峰搭建结构的三种维度。“梦可以创造性的认识一些东西”“中国书画重在写意,格局开阔,意味深长,关键在‘不真’。”它区别于新闻稿,报告而产生别样的魅力。电影带给了作者一种玩魔方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艺术观念中的“游戏说”,玩起来才会自然而然的创作出优秀作品。至于王啸峰书中出现的小人物与真实和虚构,用他自己的话解谜——小说应该写得普通,看得懂,回味无穷。他的小人物,写时代的印记,由小见大,体现了大时代。
在时间和空间的迷宫里,也许王啸峰的写作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不同和惊喜,从苏州到南京,从少年到中年,他一直保持着体察这个世界秘密的持久热情。相较与小说,其散文则秉持了一份平淡与自在,正如作家邱华栋所言:王啸峰可称为“当代汪曾祺”。
分享会上,多位“蜂蜜”还现场朗诵了《不忆苏州》的精美篇章,分享了阅读两本书的体会。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