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写给即将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自己……
时间只是一个用来让自己知道活了多久的工具而已。
我就知道有豆瓣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我心情愉悦的写下这些东西。
前两天刚过了人生第24个生日。不知是不是因为中国有12个生肖,所以身为中国人的自己格外在意24岁这个年纪,因为24岁意味着“两轮”。但“两轮”具体意味着什么,我说不上来,总之就是,我绝对绝对绝对是个成年人了。但成年人又意味着什么?哈哈,我还是说不上来。
只是时间这个东西很奇怪。它对整个宇宙来说,或许“啥也不是”,但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每个鲜活的生命来说,时间看似是生命的全部。人生要靠时间来确定每个年龄阶段要做什么事;要靠时间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要靠时间来规定自己的睡觉和饮食时间;甚至有很多人要靠时间来确定自己是不是要选一个人共度余生。在还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存在的年代,那里的生物,会不会觉得我们这些人类很荒谬?
我其实也希望自己能够跳脱出“时间”,但我不能,很大程度上,我做不到。所以我今天想说的话,还是局限在“时间”这个框架里。但有的时候,我发现,尽管“时间”像个拿着皮鞭的赶羊人,但它还是能带给我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或者说,至少我自己发现了这些东西。
1995年,起源于美国的 Internet成为连通全世界的超级计算机互联网络,JAVA语言被发明出来,马云爸爸也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并回国创造了中国黄页。这一年,中国的央视才开始创办各种特色频道,把全国大大小小的家庭集中于一个小小的黑匣子之前。 5年后,整个地球进入2000千禧年,那年我还是个5岁的小女孩儿,只知道芭比娃娃怎么打扮好看,后来发现爸爸妈妈手中一部诺基亚手机里的贪吃蛇也很好玩。但那个时候,没有人告诉我千禧年意味着什么,或许身边的大人也不知道。再后来,乔布斯的智能手机时代(2010)突然就来了,大家都很新奇,每个手拿苹果的人都没有裤兜儿。接下来的十年,高考、四六级、恋爱、考研、工作等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而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观察一下世界,和自己。
10年后,我终于觉得,我应该坐在电脑前好好想想,21世纪20年代、人生24岁,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也想、更想走出去亲眼看看,而不是坐在电脑前想,但在我走出去之前,我要写下来这些想法。或许我写不出来什么,想不出来什么,但我应该、至少,先写下来。
【谈谈我所经历的教育和工作】
我出生于一个西北县城里的工薪家庭,父母站在三尺讲台上从教了20多年,祖辈从军从政却没有很大建树,家族也没有出来过出类拔萃的人物。从小到大,我都被浸泡在宗族制度很浓烈的文化环境中,我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自己是谁,作为一个独生女孩儿,也没有人告诉我自己未来能走多远,需要走多远。我从小性格比较偏执、孤僻、懦弱,很少有想过和有勇气给人温暖,跟当时的我爸妈如出一撤。为什么说当时呢,可能因为后来,至少我和我妈,通过去外界学习和接触,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这么看来,第一次当妈妈也没有关系,以后还是有和儿女一起成长的机会的,比较欣慰。
在我现在看来,我小的时候,那个年代的教育氛围没有现在这么高压,没有那么多“虎爸虎妈”,没有那么多教育辅导机构,也没有那么多以升学率为标准的学校。跨度再大一点,那个年代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们、80后们,尽管赶上了计划生育,背负着很大的赡养压力,但也没有现在这么焦虑和迷茫。所以我感觉进入千禧年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我们进入了最“好”的时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而除非再来次宇宙大爆炸,世界因此而毁灭,否则魔盒便关不上,我们也回不去。
为什么谈到教育和工作呢?因为我这几年一直觉得时代发展的太快,大部分地方、大部分人都被甩在了后面,包括我的家乡、我的学校、我的父母和我。我所受的教育在现在这个时代看来可能是断层的。小时候松快的学习氛围中,父母很少给我压力,我的童年是泥土味的,我很喜欢和大自然待在一起,我很少被强制要求去学习什么东西,这很快乐,因为我会去学那些我喜欢的东西。但并没有人告诉我那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东西对人生、对世界有什么意义,比如对我来说就是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也没有人告诉我去铭记那些在我现在看来被修饰过的历史知识有什么意义。但学校通过“考试”这个东西,还是强迫你把这些东西塞到脑子里了。这种应试教育,被大家批评为“功利主义”。但恰恰是这种功利主义下练就的“功力”,让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失去了能力,变成了焦虑。
因为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是,面对不喜欢的东西,你可以不用理解它的意义,不用了解它的“原理”,你只管把它们写在试卷上,拿到分数就可以。但在工作中,不喜欢的东西你可能根本就搞不定,但你还是需要跟它死磕,你简单粗暴的对待它,它批评你没有创造力,你好不容易学会跟它相处,发现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你变得殚精竭虑。你以为熬过高中三年,未来的大学在向你挥舞着友好光明的双手;而浑浑噩噩熬过大学,你却突然发现工作和教育就是断层的,很多人被甩在了后面。怎么办呢?这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很多人鼓吹:“可能断层是因为所受教育不够多,去提升学历!国内学历不够就出国深造!”,你被裹挟其中,走得踉踉跄跄。
可能是我不够优秀,我其实挺痛恨那些贩卖“焦虑”的人的,或者组织。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遗忘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和期望。小时候想当室内设计师,但目前相关的知识水平也只局限《交换空间》综艺节目上,我不知道我的空闲时间都去了哪里。我也不是想解构“焦虑”,告诉大家不要焦虑,焦虑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我知道或许这个时代鼓吹“焦虑”只是因为时代需要、国家需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例如中国复兴、东亚崛起之类的。最近这段时间遇到焦虑的事,我都会拿“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句话来宽慰自己!我觉得还挺有用的。
所以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说,解构焦虑是徒劳,实力配不上野心是事实,脱发逐渐成常态,暴食厌食忽走忽留……但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一做的,这个美丽的世界还在,还没有被人类彻底毁灭。
【谈谈我这个24岁的“女孩儿”】
或许我该拿“女人”来称呼自己了,但我心里觉得,“赤子之心”这种东西还是和“女孩儿”更配一些。
我没有百度过“赤子之心”到底是指什么,但我现在觉得,它是善良温暖、永葆好奇、乐观豁达和追求自由。哦,还有不惧未来。我希望我永远是这么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女孩儿。
我觉得如果我们说一个人有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一定是在说这个人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可能你觉得不是性格变了,只是外表变了,那我还是想说,是性格导致外表变了。
我的体重从高中起就一直处于三位数刚刚冒尖儿,到现在还是如此,我很庆幸,因为我在读大学期间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研究饮食健康和体重管理,并且做到了。不是出于危机意识,就是爱美吧。也可能因为少年时期学过舞蹈,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形态。皮肤状态不如二八年华,水分流失,细纹黑眼圈渐渐出现,但好在神态还是可以可爱起来。哦,唯一不足就是,从高中开始,我便开始斑秃,加上精神压力,我久久处于治愈、复发、再治愈、再复发的轮回中。除了这一点,我暂时对我的外在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这不算什么,我觉得如果我能培养好我的内在状态,我的外在可以更让我满意。可以说相由心生,也可以说自信由内而外吧。这也是我想说为什么性格的改变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改变。
我想永远保持的这种“赤子之心”,我称之为的性格的改变,虽然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我有的时候会拿一些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思想。比如,我会觉得,现在24岁的我,是被“驯化”了的。
可能这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吧。曾经叛逆期的我,还是非常令父母感到头疼的,我也不是故意想去叛逆,只是脑袋中总有那么多的不理解和不愿意。而我也说不上是什么时候,那些不理解和不愿意都渐渐消失,我真的变成了大人的样子,学会和大人相处,甚至开始批判有些大人的“不够成熟和不够事故”,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会品尝人情冷暖,知晓春夏秋冬。
我开始渐渐的消磨自己的“坏脾气”,让自己由内而外的成为一个有涵养、有素质、有学识的人,对身边的人都充满了爱,学着以德报怨。我开始渐渐和自己和解,以前所有的“幼稚”想法渐渐被我抛弃,那些执拗的观点被无数个毫无意识到的思想碰撞所擦破流走,那些想扮酷耍帅的个性也被日渐繁重的学习和工作所消磨,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也在与优秀的同龄人对比竞争中逐渐被我抛到一边……
我毫无意识的就被融入一种“努力工作”文化,日不读书就倍感落于人后,努力的去追赶那些优秀的人,努力的去接触他们所熟悉的东西,努力的不想被时代突然就抛弃。身边的所有都在让你努力做事,媒体鼓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亲朋让你做一个会赚钱的人,好友更想和有趣又自由的人交朋友,男朋友想让你成为一个永远单纯但又成熟美丽贤惠的女人。有的时候,我想停下脚步,我不太敢,也不知道不努力那么还能去做什么。有的时候,如果真的没忍住停下了努力,去追了剧或者去干了别的,就会忍不住焦虑,忍不住想去暴饮暴食。在知道了暴饮暴食是个社会现象之后,还觉得这个标签贴给自己是贴对了,说明自己多多少少有在努力,才会焦虑。
总之,从千禧年5岁的我,到2020年代24岁的我,有被社会“驯化”,很大程度上,已被“驯化”,但赤子之心犹在,也还向往自由,同时向往婚姻和美好的家庭生活。
【谈谈目前所做的事和对未来的想象】
未完待续
转眼时间已到2020年2月20日,上一年的年终报告还未结束,我这个拖延症患者。
世事变得真快,岁末年初之际,国内竟然突发瘟疫,从武汉弥漫开来的恐怖气氛不久便笼罩了这个新年。全国上下的防御状态,可堪比战时,万人空巷。再加上澳洲山火、非洲蝗灾,原本皆在祈愿的新年代,瞬间被冠以“世界末日”的恐慌。可叹岁月,世事难料。
难料的还有我的心事。
明明农历新年前还在向往婚姻,可是新年一过,我又缩回了自己的“舒适圈”,只想和自己常伴一生。说难料也不难料,我发现了一些规律。屁股决定大脑,环境决定心态。我若一旦远离男友的甜蜜“辐射圈”,投入父母的原始生活中,再遍历他俩的争吵始末,一般我都会收回我想要结婚的勇敢心态。最怕的不是生活的琐碎,而是在二人世界中的日渐疏离。是因为三观么?是因为性格么?是因为什么呢?
写未来的构想,我写不太出来。想法太多变了。我又想孑然一身,又想育有子女;想远游他乡,又想陪伴父母。我想,现在可能还不适合写下未来,只做好眼前事罢。
在读《中国文化的展望》这本书之前,我对自己目前所做的事很有底气。我并非开始怀疑研究文化传播的意义,也并非觉得研究城市形象建设很落俗。只是开始自省,像殷海光先生所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真正具备做学问的逻辑思维,很长时间以来也没有受过做学术的科学训练。而我也需要一再的问自己,自己所做的事,到底是学问吗?除此以外,这本书也给了我太多别的方面的启迪,关于自由主义、关于民主政治、关于知识分子……以致我无暇自顾,只得遨游其中。
故此篇总结就写到这里吧,希望未来的十年,我能泰然接受这个世界:日日新,时时变。希望我能更加了解这个星球之外的东西,关于宇宙,关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