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双升,又名池一理论
一种基于豆瓣的个人发展理论
One, is a system.
“偏体灵明耀太虚”——《全真教武学总纲》,《神雕侠侣》,金庸
“The mental aspects can come in degrees. We can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intelligence, varying degrees of creativity, varying degrees of reasonablenes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ability to communicate.”——《Death》, OYC, Shelly Kagan
在人类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想实现其个人价值,而体现其的选择标准,立基于整体层面的增益上。其本质,是人类整体把握资源的能力与效率。不管何种时代,勿论之于个体,过上其理想生活,抑或之于整体目标的实现,皆脱绞不开个人能力。然而,无需讳言,现存人类世界,国家、社会、组织体制,个人所处处境,千差万别,这导致人的能力在发展机制上存在着形形色色差异性外部现实条件制约。这未必是个人或整体之主观意愿,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之于人的能力发展机制而言,现实是一种主要且常规途径,但然而却不是唯一方式。此理论旨在建立一个个体可不受其现实环境或条件约束,可持续发展与提升能力的理论。
世之人杰,其生成过程可能五花八门,然究其结果,皆为各式各样人脑以其特定结构、知识专业类型、经验、记忆、偏好运行着的。因此,就本质而言,人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完备、且可运用自如的人脑。从这个角度而言,个人所处现实环境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当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的话,即各式各样内外部信息,最终以“块”(chunks)的形式,以及一些pattern,存储于人脑。个人自我实现与成就的最大化,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个人能力的最大化。一个人类个体在人类世界中实现其个人或整体价值过程,可抽象总结为:对的人脑,对的能力,对的表现,对的结果,对的成就。
现有人类世界存在着浩如烟海的信息,因此一个人的真实处境,是其所处现实环境,与其可以联接到的所有人类信息的虚拟环境。人脑的注意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着生理限制,与此同时,最有利于个人能力实现的机制,有赖于环境提供其恰适的信息与结构。于是,信息的系统化,之于个人,就有着不同个人现实、不同程度的必要性。据此出发,个人选择与组织的虚拟信息系统,即为池。池一,虚升实,即对的池,对的作用方式,对的人的发展过程。
池
个人的池是个人选择与组织的之于自身的外部性的信息矩阵,与一切人类存在并持续生成的信息相连。它本身由个人选择与组织,亦受个人筛选与检验。池的设计、形式、内容,主要取决于何之于个体本身最为有效、有利的能力发展信息,即虚。
一个人的过去,是一个人能记得起的过去。从现实生活或虚拟情境中经历感受的无数点点滴滴,连接至当下,这个特定的人脑中想得起的、记住的,就是个人实际的过去。这不意味着记住的必然是现实或真实的感受或体验。如果,虚构的记住的之于个体的价值超过了真实常规记住的,那么选择虚构记忆化,在某些情形中,就是一种理性。就像李安的《Life of Pi》,“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这里还有另一个层面,是内对外讲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虚构自身的过去,是主观选择,也是允许的。从无穷,到被记住的,这个机制,决定了个人当下的实际过往。从过往某个点,到现在,是一条线。同理,从当下某个点,到未来,亦是一条线。这些连线,选择与记忆的愈有价值,愈深湛,人自身的能力亦越强。据此,不适合的连线,就应逐摒淡化乃至消弥遗忘,而好的连线,则需加以深化或以特定形式铭记。之于个体,好的过去,对的现在,好的将来。
幸福可以是个体主动式的认同与感知,跳脱于环境。为什么发生过与可能发生的好与对,要随人的生理遗忘机制或在负面环境的作用下流失与消逝呢?池,聚拢着一个人主观的感知、认同,强化着记忆的广度与深度。当有一种机制可以让重要的不被遗忘,该遗忘的不被记起,那就更接近于理想的人的存在形式。池之于个人即为实现此目的。在本文中,形式为文本。与此同时,池的存在也可辅助个人,探索、实验、形成更为广大的、持续存在的、自主的、生命圆整性的guiding pattern.
虚
人脑发散与拓展的极限实现模式,只会是虚拟情境或抽象化的实践方式。理由在于,某些虚拟情境中瞬时可提供给人脑比现实情境更多有价值相关要素与更多维澈路的有价值讯息。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陷溺或耽溺于虚拟世界。信息高度压缩与澄澈有效化的虚,比现实更纯,更浓烈。另一方面,现实中林林总总的关系,有其现实性从属边界,现实环境的建立与改变本身,亦需多方折衷,在相当程度上是政治问题,虚拟环境则不需要,方向、强度、压力、形式,由人主观决定。这既不是现实的问题,也不是虚拟必须着眼的问题向度,而是两者分属不同系统。虚,更本质来说,是一种空间。虚拟情境可跳脱现实法则不受其统概的特性,能带来更广的真实,与现实的扩穿。此即,异想,天开。据此,虚拟情境在恰适的情况下会比现实情境更适用于纯粹式的人脑发展一途,不管是智力上,还是情感方面。虚拟情境本身的素养越高,抽象的水平越精湛,人的能力发展方面的增益也便越大。同时,这依然不意味着人应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在本文中,是在某些现实条件中不满足人的能力发展目标时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虚拟情境都适用于这种方式。从目的结果关系链的角度衡量,哪些匹配于人的发展目标,能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价值要素,哪些也就是合宜的虚拟情境。
虚可以是实的永恒的优的梳导。虚的优势在于,可抽象化为生命的一种整体视角,与价值观的极珍视野。一个人未必可以完全彻底循膺于虚的情境中认同的轮廓,但,持有这个视角,意味着一种圆整性意识的加持,可以让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境遇之中,彼此有相同的恰适于主体自身的主观专注的整体性平衡。这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返局部,经验性、积累提纯性质、更优的存在式循环校定。
人脑记忆容量有限,此一事实对标现实,意味着个人可抵达最优个人之头脑结构模型。这是一个永远达不到最优却值得不断进取的目标。把握、凝聚、生成更好更优的虚,是个体切实可行的一种实践方式。虚最光耀的时刻,就是记忆从假变真的一刻。虚的无限与无极,对应的终极目标,是好的个体的实的存在。反过来,这也是筛选、校验虚的终极存在式的一种标准。在本文中,虚本身的存在目的,不管是个人选择抑或生成,皆以个人发展、时间精力收效最大化为宗旨。
虚可以作为人的一种后备通路。人本身可实现的表现,取决于人的创造性能力,等同于无穷,然而形式与现实条件的制约,会导致也必然会逐渐收敛。有效对应人的特定实的虚的存在,意味着一种后备,日常虽非显性,然而在恰适的契机、情境,个人会有应用于表现的可能。没有特定的虚的存在,此过程不具备现实实现的即时操作性。此亦即,虚与实常规情境的非对称关系,也是虚可以不必隶属于现实常规或即时有效价值准则的理由。整体的虚与整体的实亦可属于此种关系。
虚可以是跳脱现实条件之外更优的存在形式的一种主观设定,可以是个人与其现实不存在的对的关系的一种想象性认知拟合联结式的确切存在。一个人现实中没有,然而经由特定的虚的存在构成,致使一个人处在有的存在式位面(position and direction)。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组,等位对称或非等位关系互合、联结形式存在的pattern.
实
人的记忆总量大体不会变,于是,人脑实际记忆的内容、形式与结构,也大体决定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池的存在并不改变人本身的实质发展进程。一个人能力提升的速率,本质上决定于人脑内部改变的速率,而其一方面有赖于个体所处环境提供其不多不少恰适的信息与结构。虚,或实,皆然。另一方面,取决于主体认知与熟化有价值信息簇的数量、准确性与速度。个体可在多大的程度、多广的范围,理解、掌握、与利用特定的池。高度整合与高效运用本身亦是一种能力。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现实是一种方式,虚拟亦是,因而重点不在于虚或实的方式有何不同,而在个人可选择可操作的条件下何种方式提升的相对收益更高,何种方式可以与更为有效地达成目标。
人在现实中常规发展过程,是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功,逐步累积与提升。本文中人的发展过程与世之常规区别在于没有外部回馈、确认,也因此,此种方式导致的是主体内部自我确认与肯定,并非依赖于外部。
Tree of Selves <——>优绵蔓态(The state of being conscious, comfortable, with action or anything out of one’s-self)
虚实双升
虚升实
虚升实过程,不受现实环境以及条件制约,可高效地专注、执行、利用,自身与外界资源,以实的发展为旨归。不受现实条件制约,意即,可自由高度设计。设计这项活动是价值观与具体存在形式间整合、精梳与固化的必要发生进程。现实中个体受种种条件制约导致的可供操作的选项因人而异相对或极其有限,而这种有限与缺乏实践又进一步缩减个人能力。在虚拟情境中,不存在现实制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就耽溺于幻想或白日梦,它可以是与个人能力发展的种种虚拟化情境与手段,而实的发展的目标,又恰好可为虚的存在提供方向与意义。这是一种双向匹配。虚升实的发展机制,与个人自身所处现实之间消耗与收益间的动态平衡,本质上是混交两种模式,宜于现实时,主体以现实目标为中心,现实无宜或个人开销较低时,切换为池一发展提升,甚或双通路模式。
虚拟情境中认知到的,或设想到的,更好的自身存在形式、行为方式,通过个体主动式的人脑内部注意力调动机制(framework of attention of specific choice-situation),以习惯、技能等形式内化于主体本身。主观价值选择,客观形成规律。
虚升实过程并不与现实实践相冲突,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是个人在现实情境中个人发展的“一种”提升方式。当个人所处现实环境不能或较少实现其发展目标时,此时就是池与人间发生交互作用。此种情境下,虚是促进人本身成长发展的非现实性媒介,而这些改变,直接生成于人脑内部。亦即,在个人现实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个人依据自身价值观、需求,设计、收集的虚的池,发展自身的过程。个人的改变亦非绝对式池至一单向度,在某些时候是池对应于一,在某些时候是一的经历、积累、逻辑反过来校验、更新于池本身。这里的一主要是但未必一定是个体自身。长期来说,池与一两者皆在动态更新中。两者根本性的共同目标,是好的人的实现。反过来也可以说,个人主观价值观选择的个体形态,最终决定池与一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最终”是因为,现实情境中某些时候可能需要某些折衷。
人一生可支配的时间精力可视之为一个总量,虚升实意即人的发展的高效达成。它并非要求个体无限穷极追求此一目标,而是在恰适的时候,以恰适的方式,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时间、精力投入的有效化。这亦不是个人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混一天下的池,而是以自身为中心,从主观价值与发展进步的方向考量何种虚适配于自身。理论本身受限于形式、规则,个人主体并不。
实生虚
实升虚的过程,可以是个人处在现实之外,虚拟化的主体位面(position and direction),通常是但未必一定是其自身,通过想象性的认知视角,以虚拟存在式的方式,设计或生成适宜于其现实的虚的存在。也可以是,个体凭借想象与认知,抵达可抵达的实的虚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在特定的实的认知性真实基础上,可加以虚的变幻特质,添增丰盈多彩的风姿。因此,既不是个体自身、亦不是个体想象的虚拟主体,而是这一系列过程其生成的产物,虚本身,辉耀于现实中的个体。后者即虚升实。两者系整体进程中不同阶段性过程。此产物如若适宜除个体外其它个体,即个人的生成亦对整体中的部分有益。本文中,虚指代文本。
实升虚过程,可不受制现实环境与条件,因此可高度提纯与设计,以虚对应实的理想存在方式,选择性转录。文本的生成过程,亦可以是个人层面的整合、精梳性活动,让价值沉淀化,让主观客观化,让珍重持续存在化。
实升虚的虚与实的关系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联接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是联结的神性。
虚与实的关系的极致不是对称的共向,而是对称且确定的反向。
文本
人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有组织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也可以是不同阶段、不同类别,适时组装式的积累拼贴。对的时间,对的确认,对的形成,累积为广阔与深湛。整个进程可以是,每一段特定时间间隔,有一个核心的最适发展方向,深入并带动相应内容于个体内部形成。于是,不同阶段对应的实升虚的虚,即文本的质量与水准,就至关重要。有价值的文本、知识、记忆、技能固化的越多,理解的越透彻,应用方式越灵活,个体的能力就越强,在现实中发挥更出色表现、实现更大成就的可能性就越高。虚的层面的文本的生成,与经由实的层面具体实践习得的能力,是复杂的多重对应关系。从最终实现更优个人的目标的结果来说,两者方式上存在差别,本质却是一样的。反过来也可以说,两者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不同。
文本可以启拓人的探索与经验性结果的辨识与确认,也因此,它的形成过程可以促进人的适应性的提升。每一个文本的生成,都可以是个人往更圆更好方向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与此同时,重要的人的生命体验、感受,持续性存在亦成为一种可能。人自身的记忆会生理性衰减、散失,文本不会,因而其可以承载珍重、真实,亦是个体生命完整性或局部或整体统概的生成与具体实现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是个人有效持续性自我完善的进步式记忆补丁,也可以是,人之优的基因代码。
池的形式(豆瓣)
一个人豆瓣上的记录,之于其本身来说,是一个信息分门别类的池。个体自身头脑,是另一个池。不管在存量,应用方式,准确性上,前者都要高于后者。它们两者的关系,应依循个体本身可抵达的理想的自身的存在形式的价值标准衡量与设计。两池相较,豆池可以由个人主体选择、设计与生成。人在现实中有些境遇里是被动没有选择的,豆池却不同。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经历,可不由其现实环境百分百掌控与决定。因此,前者与后者,并非一定是附属或辅助关系,也可以是后者一种相较于个人自身之外的,更好的存在式的外挂进化池,此即,池化一。这不是说,个人豆瓣的整体性作用关系必然为此,而是其可以实现的一种功能。人脑自然记忆不断添增与散失中,而豆瓣上的池却是不变的。
个体豆瓣之于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于世界、他人、文本、过去、现在与未来,无穷连接的indexing device. 在池一理论中,豆瓣是一个个人自主选择的与其本身最好存在形式共生的联结池。其之于个体,可以是,最有价值联结,乃至,联结之极光。据此,个体豆瓣具有两面性,既是生成个人好的联结的发生器,亦是个人与好的联结相交的存在池。于是,这个池的水准、质量愈高,个体能力便亦越强,生命感受也愈丰盈。到目前为止,豆瓣是这个世界之于个人最优的池的存在形式。
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个人的池是个体选择的自组织,范围是一个人可以连接到的全人类范围的虚,而其中,也会包括个体本身的自生成。个人生成之虚,从属于个人的池,亦从属于整体的虚;个人具体的实,亦是整体实的一部分。本文中,个人生成的虚的目的是让个体自身变得更好,然而它亦是整体的虚的一部分。个体经由变得更好的过程创造个人更好的实,亦是整体的实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也是整体变好过程的一部分。如果,个人生成的虚亦对其它个体有裨益,那么此亦即,一个人可以在个人发展的进程中让自己与整体同时都变得更好。因此,个人持续性自我发展提升与现实实践与整体向的任何促进提升性活动,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这一理论的目的,不是池化约为一,个体并不受限于池,也不是池混一天下,整体的真实并不受池的限制,因为整体本身亦是一个更大更广的池,有其自身的组织与价值标准。这就好像个人的豆瓣是整体豆瓣的一部分。池不改变现实,而是个人于现实中的活动以及生成的虚可能会改变现实。个人的池的存在目的是帮助个体成为更为卓著与出色的人,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与成就。
本文每年十一月修订、更新一次。
2022年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更新。不是不想,而是我目前的能力水平不足以完成架构式更新。
2023年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更新。部分原因是我的状态不对,部分原因是我深陷他人的算计,无暇顾及。
24年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更新。我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不过,我认为它的基底本身仍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另外,我还是觉得,现实不应是唯一的源。之于当下的我个人,更倾向于把现实放在应用对象的位置。困境、难处我就不想提了,我想的是,什么是这个世纪比上个世纪的优势呢?那就是自由地对与好。这个是可以存在的。
We are free to be good, not all the way to the end of the bus, but in somewhere, sometime, some psyche. The very existence of this is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