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

我会选择告诉孩子是假的。第一,因为你不告诉,别人也会告诉。第二,我自己想说出事实。
但是,我选择“告诉”并不代表我认为“告诉孩子”才是对的。告诉与否,没什么对错之分,这只是一种自由选择,因为有了选择,生活才有了多样性。
大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口口声声说的都是“为了孩子”“这样才对孩子好”,这个时候我们偏偏忘了那个做决定的自己。
“该不该告诉孩子是假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常常忽略了主语是“我”,我们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宾语“上,认为孩子就是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在教育上,大人们一致地喜欢寻找标准答案,可惜并没有。
在弄明白“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之前,大人们应该先明白“为孩子好是假的”。“为孩子好”是大人给自己编的“父母话”。大人最喜欢在孩子面前编造了,他们清楚地知道为孩子编的童话是假的,却根本意识不到为自己编的“父母话”也是假的,就像孩子弄不清童话是假的一样。
孩子不知真假是无知,大人“认假为真”是以为自己明白了,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若有人问我该不该告诉,我第一反应就是,做大人真的好累啊,为了孩子不断攻克是非题、哲学题。
我们这么努力地去想“该不该”是为什么呢?为了让孩子能以最好的方式成长吗?可是我们所以为的好对孩子就是真的好吗?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你给他不同的信息,他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你能确定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最有利于他成长的吗?
为什么我们无法承认做“该不该”的决定本身就是自私的行为?我们为任何人所做的决定都只是局限在小我思考里的决定,我们不是上帝,不会宇宙的算法,做不到绝顶的对。每个人的任何决定都是他私自赌下的决定。
在世界的大环境中,我们都是被动的,我们被周围的人和事所牵制,所做之事不一定会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与其让孩子长成我们所期待的模样,不如我们就尽情努力活出自我。简单点,别问“该不该”了,就问自己“想不想”“愿不愿意”,这不就简单多了,愿意就是愿意,不愿意就是不愿意,没有什么对与错。
不用考虑那么多“该不该”,不用告诉孩子那么多“该不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人们就爽快做自己,为孩子做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孩子的“接收”能力是很强的,你教的他们能学到,不教的他们照样能从别的地方吸收到。
那些我们从世界接收到的让我们成长的信息,不论是好的坏的,是我们能选择的吗?
我们没办法选择信息,但我们能选择如何对这个信息做出反应,如果连这个权力都要试着去站在非己的角度去思来想去一番,活得就太纠结了。
“该”与“不该”出现的时候,氛围总没那么好,少用为妙。
你要你觉得,我也要我觉得。我们都要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