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鲣鸟的近亲:褐鲣鸟和蓝脸鲣鸟
( 北京自然博物馆 李湘涛 )
褐鲣鸟是大型的海鸟,身体粗壮而细长,呈流线型,体长为64一74厘米,但身体各部位的颜色与红脚鲣鸟完全不同。它的嘴为黄色,十分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嘴的基部的内侧和眼睛周围都有裸露的皮肤,雌鸟为黄色,雄鸟为淡蓝色。头部、颈部、胸部和整个上体为黑褐色。胸部以下包括翼下的覆羽和尾下的覆羽为白色。翅膀窄、尖而长,上面为黑褐色,下面为白色。黑色的尾羽呈楔形,较为尖长。脚粗短,呈淡黄色。
褐鲣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岛屿上,全世界共有5个亚种,我国仅有1个亚种,即西沙亚种,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偶尔还见于台湾省的淡水、兰屿和基隆通往澎佳屿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东青岛等地。
褐鲣鸟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海岸,有时亦出现于海湾、港口及河口地带。常成群生活,飞翔能力很强,常常在鼓翼飞行一段距离之后又继续滑翔,两种方式交错进行。也善于游泳和潜水,休息时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边岩石上。性情较为大胆,叫声响亮而粗犷。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动物等。觅食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常常一边游泳一边不时地潜入水中追捕鱼群,有时也通过在海面上空飞翔、发现猎物后则双翅往后一收,突然俯冲扎入水中,再潜水追捕猎物,有时在海上追踪猎物达数百公里之远。
褐鲣鸟主要为留鸟,营巢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筑于悬崖边的地面上,有时也营巢于小块灌丛间或珊瑚岛上。常成群在一起构成松散的巢群,通常2-3个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树枝和干草构成。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各衔一根树枝放在脚上,彼此面对面地站着,然后用颈部互相缠绕。每窝产卵2枚,偶尔为3枚。颜色为淡绿色或淡蓝色。卵的大小为61×40毫米。
褐鲣鸟过去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地是较为容易见到的,但由于人类的猎杀、拾卵等原因,致使数量减少,现在已经难以见到。
蓝脸鲣鸟也是大型海鸟,体形比红脚鲣鸟和褐鲣鸟还要大,体长为80厘米。嘴长粗而尖,呈圆锥状,翅膀较为狭长,脚粗而短。它的身体上的羽毛也均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尾羽有14枚,呈楔形,也是黑色,与红脚鲣鸟的白色尾羽不同,而且嘴、脸、眼睛和脚等的颜色也都与红脚鲣鸟不同。雄鸟的嘴为亮黄色,雌鸟的嘴为暗黄绿色。脚为灰色,眼睛为金黄色,在黑色的脸上显得极为醒目。
蓝脸鲣鸟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热带海洋地带,共分化为6个亚种,我国仅有太平洋亚种,数量非常稀少,至今仅见于台湾的钓鱼岛和赤尾屿。
蓝脸鲣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海岬和岛屿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活动。善于飞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飞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有时为了追觅食物飞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主要以各种鱼类,特别是飞鱼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类。
蓝脸鲣鸟营巢于大而平坦的海岬和与海岛上,成群在一起营巢。领域性较强,通常每个小的群体所占据的巢域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窝产卵2枚,通常在产完第一枚卵后,相隔6天左右才产第二枚卵,因此当第二枚卵孵出时,第一枚卵孵出的雏鸟已经长得相当大了,如果它发育正常,就几乎霸占了大部分食物,使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无法成活,所以只有当第一枚卵孵化失败,或者第一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未能成活时,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才有机会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孵化期通常为43天左右。雏鸟为晚成性,虽然生长很快,到1.5-2个月时体重已经接近成鸟,但还不能飞行,一直要到大约4个月以后翅膀才能长成,离巢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