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的纪念性想象:华沙大学图书馆
理论家把这座充满了所谓标志性语言的建筑归入了后现代主义之列,我今天只想谈谈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屹立于城市中的。虽然我对主义本身并不感兴趣,但Marek所处的后现代时期导致他对历史要素的回归和场所精神的考虑,大学图书馆在许多建筑师眼中都被想象成相当神圣的场所,浩瀚的知识在此汇集,智慧的火花也在此碰撞,这也是华沙大学图书馆的精彩之处。

图书馆地处华沙中央商务高层建筑区的东侧,临近波兰母亲河维斯瓦河,所有建筑被控制在30米以下的高度来保证天际线的完整性,这成为华沙重要的形象,从中央区向维斯瓦河,不仅是地势在逐步降低,建筑也在强化这个印象,这个背景奠定了建筑一定是低矮但覆盖面较大的形态,尺度几乎覆盖了一整个街区,由于对中央阅读区神圣性的营造意愿,建筑师没有选择把体量打散来匹配周边的尺度,而是采用了地景建筑的手段,把图书馆屋面和城市公共绿地相连,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延续性,变成一个逐步升高的标志性地景。

作为图书馆,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建筑师对纪念性场所的新理解。也许是后现代时期对整体构图美感的不屑,整座建筑从轴侧上看似乎有些支离破碎,比例也并不协调,但是每个面都处理好了各自的问题,比如临街西立面,虽然我依旧认为它细分后的尺度仍然过大,沿街空间很消极只用来停车,(西立面照片)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师希望保持完整的图底关系和街道立面的延续性,一张张巨大的书页浮雕形成街道的韵律,将入口设置在墙的两侧,形成了横向的轴线,这里非常巧妙地借助一个小的内庭,兼具展陈、通行、售卖等相对嘈杂的功能,建筑师没有让纪念性的图书馆轴线直接对着街道,而是通过日常性的转化,拐弯之后才看见四根承载着伟人雕塑的高大立柱,这似乎是现代主义极力反对的对称性,但是这种日常和神圣的切换关系让空间有了戏剧性。



作为地景存在的图书馆,它的建筑师希望植被作为时间的载体在建筑上被清晰看见,还有花园的黄铜扶手也印证了建筑师的想法,时间将它打磨得光滑温润,而藤蔓将爬满整座建筑这种内外不同的呈现太让人着迷了,图书馆中央仍然可以透过一些圆形窗抬头看到屋面的花园,大学生们或许会突然发现,他们其实被包围在更巨大的自然之中,这种被升华的神圣性显然超越了任何专制式空间带来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