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1
谁能想到,我最初和自然长江接触是在长江的入海口,上海。也许是地域的关系,工作以后我去上海比较经常,那时我们那儿从陆地到上海交通不方便,费时多加上买票难还要转几次车,所以一般都采用坐船的方式,这样就和自然长江有了初次亲密接触,可惜在这段旅途中,长江仅仅是一小部分,从东海进入长江再到黄浦江,长江就几十公里。混浊的黄浦江是长江末段支流,著名的外滩就在黄浦江边上。我多次徜徉在外滩,当年的外滩是上海的地标,凡是反映上海的电影都离不开外滩的镜头,著名的南京路,延安路的尽头就在外滩,这里拥有近150年历史的十六铺码头,是上海对外商贸交流的重要门户,曾经也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从外滩凝视狭长弯曲的黄浦江,我可从没有想到它与长江的联系,有的只是对江边高楼林立豪华气派的感叹和乡下人对大城市的景仰。准确地说,几次坐船从上海到沿海城市,你不可能对长江没有感受。
已经好多年不走这条航线了,当年感受的细节和片断在脑海中也荡然无存,可是那条航线的大致概貌依然清晰。从外滩十六铺码头出发,沿黄浦江北上,不久就到吴淞口。吴淞口是黄浦江与长江的汇流处,也是黄浦江的入海口,船经这儿江面霍然开朗,水色也由黄浊转淡清。到了吴淞口可以看到那个著名的灯塔,它不仅起着领航护航的作用,还有调节管制的任务。吴淞口从古到今都是军事要地,即便在和平时期,那些大船要进出也得在这里候潮。不过,相对现在动辄10几万吨、几十万吨级的巨轮,长江根本容纳不了,上海港现在一边在东海嵊泗列岛绿华深水洋面上划出了一块锚地,巨轮就在那里锚泊卸载,再由小一点的船舶装运进来,一边则在洋山岛兴建了深水泊位。从吴淞口出去绕过崇明岛,长江就走完了最后的30公里,迎面而来的是波涛汹涌的东海。
我去过崇明岛,那也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浦东开发刚开始启动。登临崇明岛,发现没有像一些海岛那样礁石嶙峋,非常平坦,人走在路上除了房屋遮挡,可以说是一望无际。崇明岛既不是大陆山脉延伸到海上断裂铸成,也非水底火山形成,而是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全岛面积有1041.21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是自然和人工结合的产物,这里的海拔只有3.5米到4.5米,放眼望去,岛上河成行地成方,行道树整齐划一,岛的四周染成一抹绿色,芦苇飞扬,鸥鸟穿梭,从空中看,崇明岛更像漂浮在长江上的一片莲叶。当年这里是上海知青的集聚地,他们在这里围堤造田,建设家园。后来足球名教练徐根宝在这里建立了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就是那次我听说了当地负责人对当上海市领导的不满,说原来改革开放特区选点时,并不只是深圳等五个城市,还有上海崇明,那位市领导看到中央文件后生气地说,我们不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把文件往抽屉一塞了事,结果使崇明失去了改革的先机。如今想来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崇明岛的开放对上海来说只是一个点,后来浦东开放则是一大片。
在崇明的那些日子,白天我们沿江堤漫步,身上披着暖洋洋的阳光,面对浩瀚的江面鳞鳞的波光,眼前一片明亮,此时阳光和波光交织,水天一色。我感到长江会有那么宽,好像无边无涯,若不是脚下坚实的大堤,真怀疑自己是行走在水上。那次在崇明,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地米酒,略带酸味,口感很好,大家喝着喝着就不知不觉地喝醉了。还好,没上头。晚上,醉酗酗的我们坐在江堤上闲聊,迎面吹来的江风让人心旷神怡,夜色中明月当空,星光灿烂,黑黝黝的大江上时有忽明忽暗闪动着的波光,加上岛上稀疏的时明时暗的幽幽灯光,面对此情此景,我对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的意境有了更深切地理解,人在大江面前是多么孤寂和渺小呵。这个印象可能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了,即便后来轰动全国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也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除了那首歌和主持人陈铎、虹云的解说。
-
Farolit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02 15: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