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方法
2019年还有最后一个月,想写一写我读书方法,顺带捋一捋自己的思路。2019年大部分的时间不是拿来看书的,而是把大约70%划分给阅读的时间,拿来刷B站(10%)、知乎(15%)、抖音(5%)、网易音乐视频(5%)、段子(5%)、打游戏(30%),其中游戏是大头。我利用时间的方式,应该在绝大部分年轻人具有代表性。
和前几年不同,今年我的明显感觉是:没有进步,脑袋始终是一种混沌的状态。
智力,被各种短视频和段子摁在地上反复摩擦,但奇怪的是,我他么居然特别舒服!这怎么搞?简直是地狱模式嘛!哪有那么多的人,能成功撇过诱惑,过上看枯燥无味书籍的生活?
我的第一个方式是采取隔断效应,没有因,就没有果。所以,我将所有的短视频、游戏软件全部都删除了。每次拿起手机,刷了微信、豆瓣、股票然后就不知道干啥了,前后大约10分钟左右。
我的第二个方式是制定目标,比如今年年度计划是96本书。在14-17年,这四年,每年大约都是在110本以上,当然40%书是娱乐性质的闲书。今年因为一些变故,人有些颓废,截止19年12月2日,阅读量陡降至45本书。希望今年的阅读能够突破55本。
近年来,我的阅读范围大约在股票投资、商业模式、思维认知、学习方法、写作技巧、沟通方法、情感学习、英文原著等方面。杂,但不乱。比如思维认知和商业模式对投资体系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有助于思路和思维的整理,同时有力的输出自己思维体系。英文原著有助于学习还没被中文化的外籍优秀书目。
我的第三个方法是随时检查自己的进度。前几年,用的是多看系统,每看完一本书都会统计阅读总本数、总阅读时间,这极大的激发自己想把数字往大了搞。所以总是一有时间就刷书,把数据刷上去。同时每年年终就会贴年度阅读总本数,也激发了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下图所示。如今换了新的kindle,多看系统也越来越不行了,所以转战豆瓣,每读完一本书,必须马上标记和评价,不然不知道今年到底读了几本书。

我的第四个方法是将阅读笔记文本化,同时豆瓣加上阅读标签和短评。阅读笔记文本化,指的是将所有的笔记统一摘抄到word中,目前大约有24万字,A4纸242页,这里面没有图片,完全为文本。虽然如此,但大部分知识没有系统化、归类。通常我们说的,先建立树干,然后在添加树叶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实际上,这种方式具有马后炮或者后视镜的嫌疑。我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如何在读了该领域几本书之后,就能建立起知识树干?这很难。我觉得,有些弯路,可能还是需要走一走。毕竟还剩下几十年的时光,怕什么?

我的第五个方式是同时开工几本书,比如我喜欢看思维认知类的书,但总是看这类书,读上一小时,就会倦。此时,若打开第二本读几首诗,不是美滋滋?或者打开第二爱好股票投资,也是完美衔接。说起读诗,我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比较喜欢,累计写了大约1000多首,发表过校报啥的,但也仅止于此,毫无作为。有时候,坐火车时间非常的长,一本书读一天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一般同时读三本或者更多,换着读。时间也基本上过去了,运气好,半天可能会完工一本书,当然这本书多属于闲书类的那种。
我的第六个方法是吹牛逼,换个方式表述就是输出。这是我今年开始尝试的方法。以前基本是与别人聊天的形式,输出自己的认识。如今尝试文本化、图表化等形式,输出自己的观察、阅读和思考结果。
写公众号或码字,是比较难受的事情,所以这事儿,老是断断续续的。这是未来努力的方向。田志刚在他的书《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中,提到知识学习分为五个阶段: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知识的利用、知识的创新。

这分别对应读书工作的第一个十年,此时工作中心放在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以及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上,此阶段主要去探索自己的优势、特长,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性,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知识保存习惯,乐于并善于分享,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
在工作的第二个十年,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通过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建立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形象,通过知识转化为专利或者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直接提供给市场,通过知识创新引领一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我的体会很深,因为我在16-17年大量阅读了股票和基金投资的书籍,应该有100本上下。所以,平时大家也愿意和我讨论和询问股票投资的事情,当然我的投资业绩也不错,今年大约有40%的收益,同伴们也基本上实现了稳定的盈利。
我的第七个方法是尽可能读优秀的书籍,我在去年制定了尽量读8分以上的书籍。在豆瓣,这个功能十分不错。但要注意,刚上市的书籍,出版商和粉丝存在刷分的嫌疑,所以在评分人数少于100位的时候,要慎重,仔细分辨评论中是无脑夸、仅讲阅读感觉而不讲内容或者是言之无物的评论。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在如何在豆瓣的评论中判别一本书是不是好书。第一评论介绍自己的阅读背景,第二看是否涉及内容的点评,第三看情感优劣倾向。基本上可以过滤那些一句话点评的,无脑黑或者无脑夸的人。
我们来检验下,在经典好书: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评论中,我们来看看。

随便截取首页的评论,看到圈出的“有用”没有,那么高的点赞数,实际上却没有读完本书,胡乱给出低分,所以不要太迷信豆瓣评分。第一个评论,满五分,但评论言之无物,你甚至可以把这个评论粘贴到任何一本书下,忽略。第二个是对书目内容评价,中立无情感,可以作为参考对象。第三个你可以忽略,凡是喜欢阅读并且心智成熟的人,都不会这样评论,所以忽略就是了。于我来说,这本大部头书确实啰嗦,但瑕不掩瑜,如果不坚持读下去,你不会体会到本书的优秀之处,本最好的东西,我认为是对主题阅读的阐述,对我帮助极大。
看到这里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如何开始阅读一本书,如何做笔记,如何写书评。都是十分不好写的话题,毕竟能力有限,而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不好于一篇文章就能搞定。所以此时就要多读书了。
这里首推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机会我还要再刷一遍,优化自己的阅读方法。像其他的书需要读一读印象笔记、时间规划、方格笔记法、思维导图类等等。但我觉得《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建立读书方法体系的唯一一本书,其余的大多是补充叶子,枝干等。
这里提一句,很多人不会体会到有一个kindle是多么方便的事情。特别是在坐车,等人的时候,不像实体书的累赘。此外,kindle做笔记也是十分的方便,手指一划,便做好了笔记。
至于书籍资源,那是见仁见智了,如果有能力支持正版,就去买。没有的话,那就采取其他手段了,反正这些资源是能够保证你一年免费读一千本就是了。
写于2019年12月2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