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粗略读书笔记
时间:2019年12月5日5点36分
地点:家
第一卷 群体心理
一、群体概念:
1、定义:许多人凑在一起(可以不在同一个场合),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二是他们的思想与感情都在关注同一件事,其行为体现为精神的统一律。
2、群体心理: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是不可靠的,暂时的。其影响因素有: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同一种族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同种类型的刺激强度不同。
3、群体共性:(1)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2)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3)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4)群体同时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
4、导致群体共性的因素:(1)本能;(2)传染;(3)暗示。
5、群体中的个人行为特点:(1)自我人格消失;(2)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3)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4)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6、群体的行为特点:(1)在智力上,群体的表现远不如构成这一群体之中的个人;(2)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但其表现极不稳定;(3)群体的行动是受感情激起并主导的,感情的强弱程度直接决定群体的行为能力;(4)群体会表现出更好还是更差,完全取决于周边的环境;(5)群体行为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的性质;(6)群体往往会构成骚乱,但更多表现为英雄主义。
7、群体的特性:(1)冲动、易变和急躁:①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表现在群体所追求的目标无法持久;②群体不承认障碍,是引发冲动的导火索。(2)易受暗示与轻信:极端排斥理性与逻辑。
二、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构成传染性暗示的起点。
2、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
3、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1)第一阶段:自我意识模糊→(2)第二阶段:独立思考能力下降→(3)第三阶段: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向一致;→(4)第四阶段: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吞噬。
4、群体的谎言及群众杜撰的历史:(1)三人成虎;(2)群体的想象力会改变一切,不论这件事是真实还是虚构,历史会最大程度地背离它的本原。
5、群体的极端情感:(1)群体中的个人无从分辨事情内部的、事情与事情之间的细微差别,而是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无法看到其中的过渡状态;(2)群体情绪的夸张也会受到另外一个事实的强化,它所造成的效果都会成倍加强;(3)群体只能接受简单而极端的东西;(4)群体渴望强权,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而对强权者却低声下气;(5)群体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
6、群体的极端情感特点:(1)摒弃了温和、教养;(2)丧失了对自己性格缺点的基本认识;(3)不愿再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有所约束;(4)乐于以原始人的心态生存。
7、对群体极端情感的利用: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打动群体的手段。
8、群体的道德:在某些一时间表现出来的品质,比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勇于献身和对平等的渴望等等,群体常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三、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的观念:第一类是时髦的观念;第二类是基本观念。所有的群体都很难被动摇。
2、群体的伪推理能力: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仅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群体没有理性的思维过程,虚构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几乎比现实因素的影响还要大。
4、对群体想象力的利用:(1)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2)不做任何多余的解释;(3)辅以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
四、群体的偶像崇拜
1、偶像崇拜的五大标识:(1)偶像凌驾于信徒,起决定性作用;(2)信徒盲从偶像命令;(3)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4)信徒有着把偶像信条广播的狂热愿望;(5)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2、利用群体的偶像崇拜:(1)激发群体的妄想与偏执;(2)激发群体宣泄。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一、群体意见
1、间接因素(群众运动的导火索):(1)民族;(2)传统:传统不仅稳定,而且支配着人们的行动;(3)时间: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是由时间酝酿起来的;(4)政治和社会制度;(5)教育:应试教育在最底层创造了一支随时想起来造反的无产阶级大军,在最高层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阶层。
2、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1)形象;(2)词语和套话;(3)幻觉;(4)经验;(5)理性:非理性。
3、对群体非理性的利用(演讲):(1)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感情,并伪装出自己也具备这种感情;(2)利用暗示性概念;(3)密切注意群众的情绪变化;(4)必须遵循听众的思路。
二、群体领袖
1、领袖特点:(1)强烈的信仰;(2)精通巧言令色之道。善于用取悦,说服众人;(3)往往握有非常专制的权威。
2、领袖的分类:第一类领袖往往充满活力,但是只拥有一时的坚强意志,比如法国内伊元帅;第二类领袖具备持久意志力,影响力非常大,比如法国雷赛布。
3、领袖的利用:(1)领袖的名望:先天名望(来自于称号、财富和荣誉,如贵族)和个人名望(接近于个人魅力),成功是最重要的因素。(2)断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就越有威力。(3)重复。(4)传染:传染来源于模仿。
4、社会下层对社会上层的反作用: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是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三、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群体的信念和意见分类:第一类,重要而持久的信仰;第二类,短暂而易变的意见。
2、特点:群众的意见确实会改变,但那只是暂时的现象,一切与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违背的东西,都没有持久力。
3、群体易变意见的原因:(1)昔日的信仰正失去影响力;(2)群众的势力再不断增长;(3)媒体不断地把完全对立的意见带给公众;(4)现代人的历史观正在逐渐消亡。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1、异质性群体:每一位成员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性质,决定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民族。
(1)无名称的群体:犯罪群体:①它们容易受到怂恿、轻信、容易变化,容易走极端,习惯把正面或负面的感情予以夸大,表现出平时未有的道德等等;②残忍的本能并不妨碍它们表现出一些相反的感情,它们的善心常常和残忍一样极端。
(2)有名称的群体:①陪审团:对陪审团这个群体的特性善加利用,足以令它起到好的作用。②议会:总是将意见简单化。③选民。
(3)对选民群体的利用:①候选人一定具有名望,其超越其他因素,能够取代个人名望的因素只有财富;②享有名望的候选人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讨论就接受自己;③保证取得成功,除了名望,还需要在选民面前表现出爱走极端的特点;④面对诋毁,任何表面证据都无效,必须使用斩钉截铁的断言否认传闻;⑤文字纲领不能处理得绝对,但是口头叙述可以夸夸其谈。
2、同质性群体:它们的成员都有着同样的性质。
(1)分类:①按照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②按照身份:军人、僧侣、工人;③按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
(2)特点:①比起派别,身份团体是最容易组织起群体的一个因素;②比起前两种群体,由阶级因素而结合成的群体最为特殊。
© 本文版权归 Serendipit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