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新北京大学347应用心理考研 在职备考经验
最近很多工作的宝宝来咨询,年龄大是否可以考研,会不会被歧视之类的,我想说事实胜于雄辩,来一篇学姐的经验压压惊,以下为原文(删掉了部分经验,如果有想要看完整版可以私聊我):QQ/微信:1413523226
2014年,双非院校本科毕业之后,我参加了工作。工作三年的过程中,我逐渐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选择考取北大应用心理学。关于考研,每个人的动机不同,收获也不同。我聊聊我的心得和我走的弯路,如果对你有哪怕一丝启迪,那也值了。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开始之后不停止,停止之后不悔恨”。关于考研的决定,我做的都有一些“鲁莽”,可这种“鲁莽”反而让我没有太多顾虑。复习过程中也了解到:有的人在10月份报名前,都没有定下自己到底要报哪所学校;有的人选择了学校之后经常焦虑,觉得考研难度大,上岸机会小……这样往往白白浪费了时间。
所以,认真衡量自己的能力--既包括学习能力,也包括经济能力,还有自己目前的实力(对专业课、政治、英语、数学的掌握程度),不高估,也别低估。
如果学习能力、自制力差,那就多去自习室,别在寝室窝着;如果财力一般,就别选择一些学费过于昂贵的来为难自己,因为一旦凑不上学费就必须要去打工,别在开学之前让自己太焦躁;如果公共课差一点儿,那就要尽早开始公共课的学习,别到最后不过线,那太可惜。
确定学校和专业之后就只有一个信念:舍我其谁。如果这个专业只招收一个人,那就是你。有多少人报考,最终录取多少人,都跟你没有关系。
当时我学习管理心理学,想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笔记。管理心理学内容琐碎,每本教材上的内容都不是非常全面,所以我同时参考5本教材,每天打字将近一万字,既有思维导图,又有详细内容。整理完之后,感觉自己做了一项大工程,自己感动了自己。整理的时候,感觉自己都挺会的,于是整理好之后便马上开始学习其他科目了。
过了一个月,我再想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就像我没学过一样。所有的概念和理论我都不能很准确地表述出来,跟刚集训之后几乎没什么区别。我向来对自己的记忆力有很大信心,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状态还怎么去考试?这时已经将近9月份了。我本以为自己已经背完一轮了,但可怕的是,啥都没真正记住,还是只能记个大概。
但好在我没有太慌。上网找一些其他考验人、学习者的记忆方法。我了解了一款辅助记忆的软件,叫“Anki”,它的原理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会把你背记的知识点,在你快忘记时再次呈现给你,亲测好用。
在了解Anki的过程中,我偶然在知乎发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把我的困惑解决得明明白白:我为什么没记住,为什么进展慢,为什么学习成果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好。这篇文章叫做《你记住的才能变成你》。文章的核心是:你理解的然后牢牢记住的,才是你的,才能成为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
那篇文章我当时读了两遍,考研后期,时常会看。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偶尔翻看那篇长文,常读常新。这篇文章触动我,让我正视自己的实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去学习。当我明白了,自己记住的、真正掌握的内容其实并不多之后,我反而静下心来。再也不纠结于整理漂亮完善的笔记,再也不画精美的导图,而是配合Anki,结合文章中的学习理念,理解记忆每一个知识点,复习每一个知识点,老老实实默写。
这是我考研路上最大的财富。
我懂得了,学习不一定非要看到结果,而是求真求实的过程。认清自己,踏踏实实,想要的结果自然不会离你太远。
四、稳住心态
都说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你不能像备战高考时,和很多人一起进行模拟考试,了解自己的水平和位置;考研路上关卡重重,初试、国家线、院线、复试、调剂,不一定就倒在了哪道关卡上。
备考期间,听到过其他小伙伴心态崩了的消息;在复习到最后关头,自己也曾觉得吃力。但有一点我很明确:心态崩掉不该是考研落败的借口。我们只能让自己的基础更加夯实,知识掌握更加扎实,才不会在备战后期因为心态问题太吃亏。
考研是让人成长的过程。考研之前,我坚信单打独斗就可以;但这一年多以来,我明白所谓“上岸”,所谓“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来自别人的鼓励和支持,有时会成为有力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