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行因吹丝挺
查看话题 >为什么身边优秀的朋友,都去卖保险了?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那么几个卖保险的人。如果你和他们不熟,可能很轻易就给他们贴上“低学历”、“传销洗脑”、“low”的标签。
但是如果你去问问这些保险代理人的学历背景和从业经验,可能会大吃一惊:原来,现在卖保险的人,背景都这么优秀了?
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身边总有朋友讨论:“我们公司那个某某某,居然去卖保险了!”
这里的每一个某某某,都可能是曾经那个“学历不菲、工作背景也出色”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把眼光重新聚焦在“保险行业”上。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整体提升,曾经让人“听闻色变”的保险行业,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次行业洗牌。
【声明】本文为“土土土槽”与“腾讯职场”合作稿件,独家首发于腾讯新闻客户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为什么高材生要去卖保险?
“转行卖保险前,我一直觉得保险比较low,没工作的人才会去做。”
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温文,在一家全球500强车企工作了7年后,决定踏入那个她曾经觉得“low”的行业。
观念的转变来自多方因素的考量。那一年,她在车企的工作进入了瓶颈期,又正逢家里的父亲身体出现变故,她想给父母买保险,却发现已经买不了了。
她开始关注保险,也因此认识了一位正在做保险代理人的校友学姐,出于对学姐这个人的认可,她开始系统了解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从业人员的背景。
意外的是,她发现那家公司的从业者,学历和背景都不低。卖保险前,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外企高管、个体创业者、律师、公务员……
大多数人转行保险的原因也比较相似:原来所处的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职场发展遇到瓶颈,个体创业失败……
这些人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原来的企业里不再发挥价值,就会想办法跳出来,另谋出路。
和温文同一家公司的崔明,转行的原因正是如此。
“不管是外企还是国企都有天花板,同样的事情不断重复,劳动报酬却没有提升。”
在国企工作5年后,她发现自己没有一项能力可以当跳槽的敲门砖。由于工作的倒休性质,她甚至连可以交流的朋友都变得越来越少,人脉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那段时间,她的一个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朋友,建议她去保险公司看看。带着考察不同行业的心态,她去那家公司听了一场关于性格的分享会。
“那个时候才发现,我工作不开心不是因为我不好,或者这群人不好,而是我被放错地方了。”
很快,她又去听了第二场分享会,那是一个高学历海归的分享,他在转行进入保险行业前,刚好和崔明在同一个领域工作。
“他也是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国企模式,考察后去了保险公司。第一年赚了50万,第二年80万,第三年100万。”
崔明说,真正打动她的不是那个人的收入,而是“我知道他没有撒谎,因为我就在这个行业,我很清楚他说的都是真的。”
那次分享会以后,崔明下定决心去保险公司工作。
进入那家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层层筛选,其中有几项硬性指标:大专以上学历、工作三年以上,年薪高于10万。
除此之外,还要经过一套性格测试,测试应聘者的逻辑能力、沟通能力、性格特征和对保险行业的了解等。
真正进入保险公司后,崔明发现同事里还有2类人特别多:已婚职场女性和全职妈妈,像她这种还没有结婚就进入保险行业的女性几乎是异类。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已婚已育女性在职场中遇到的某种困境:“外企的女精英一生孩子就面临着职场职位被替代的问题,她们就算生育后重新回到职场也会被区别对待。”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时间自由、不用坐班的保险代理人一职,恰好弥补了这部分女性在事业上的缺失,使她们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
“卖保险相当于创业,需要自己缴纳五险一金,收入纯靠业绩提成,不做就没有收入。虽然做得好收入会不错,但也存在0收入的可能。”现在已经晋升为一名宝妈的温文说。
毋庸置疑,保险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卖的产品之一。因此,大部分保险公司的销售策略是从员工身边的人脉圈入手,毕竟关系最亲近的人,信任感最强。
大部分保险新人的第一单,也都是通过熟人卖出去的。崔明的第一单卖给了住在对面的邻居,和她同一家公司的温文,第一单则卖给了家里的亲戚。
保险公司卖保险大体有3个方向:
一种是找认识的人销售,行话叫缘故;
第二种是缘故的转介绍;
最后一种就是开发陌生市场。
这个是最困难的,对保险代理人的能力要求较高,开发时间也较长。
因此从事保险行业的人都非常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结交朋友。几乎每一个从事保险行业的人,从业几年后,朋友圈的好友数都会呈倍增长。
但至于采取哪种销售方式,不同的保险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每天要见7、8个客户,有的人一周则只见2-3人,节省时间在10万起步的大单上。
保险行业的淘汰率高达60%,有的公司每个季度都要考核员工的业绩,几个月不出单就面临淘汰。
保险业虽然迎来了黄金二十年,但也是行业大洗牌的二十年。传统寿险业的百万大军即将迎来不转型,就会被淘汰的现实。
能够在保险行业做得好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从事保险行业前,就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
“这个行业纯粹靠关系不行,还要求很强的专业性。大家都是半路出家,需要学习的保险知识特别多。”
崔明说,在保险行业的高压之下,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人。如果从业者自己还没学透彻就去向客户介绍产品,承诺不足就会变成人脉消耗。

这也是部分比较专业的保险公司越来越挑剔从业者的原因,毕竟要成为一名专业的保险代理人,仅有人脉不够,更重要的是有足以支撑起人脉信任的背景经历和人格魅力。
目前,国内对保险行业的认知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部分保险公司的入行门槛依旧很低,导致这个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鱼龙混杂。
正因为如此,新一代的保险人才更需要用自己的专业去净化这个行业。
“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提升行业的行格,净化大家对保险的误解,让这个行业更清澈。”温文说。
保险行业到底有多赚?
“我卖保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赚得多。”某个工作日下午,有着三年保险从业经验的丽丽直言不讳地告诉我。
转行卖保险前,她是一名国企的工程师。三年前,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购置一份保险,她找了三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咨询,结果都失望而归。
“我觉那些人根本听不懂我说的话。”
“怎么说呢?”
“我说我要给小孩买保险,他马上发一个产品过来,我说我看过这个,你们还有其它产品吗?结果他又发了一套一模一样的给我。”
一气之下,丽丽搁置了保险购买计划。一年后,她觉得还是需要给孩子上一份保险,才在公司同事的推荐下,在一个保险代理人手里买了份保险。
没想到,自从加了保险代理人的微信,她的转行欲望就彻底被勾起了。
丽丽说,那个代理人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四处旅游的照片,看上去一副“很会赚钱的样子”。

“我完全就是被钱吸引,这就是我进入保险业的初衷,很俗。”丽丽直白地告诉我。
“所以保险行业很赚钱是真的吗?”我问。
“是真的。”丽丽回答得很干脆。
转行保险业第一年,她的收入就翻了三倍。她还记得自己签约的第一笔大单,首年保费30万,佣金6万,客户是一家公司的女高管。
虽然签下这一单并不容易,她需要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还面临着在一个人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却随时被拒绝的风险。但是这份工作,相比她做工程师时的时薪,还是高出了很多倍。
转行保险行业第一年,她赚了60万。她更加确信:保险行业赚钱,是真的。
丽丽是一名保险经纪人,经纪人和代理人的区别是,可以卖市场上的大部分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相比于保险经纪人,他们更喜欢介绍自己是“财富管理师”。相比于卖基础保障型产品(重疾、大病、医疗等),他们更喜欢经营一些高收入客户,提供财富管理和财富传承的服务。

“我是做财富管理的,也是做家族传承的,我还是中华遗嘱库的义工,现在很多人在财富传承上会有一些误区,比如大家都很关心的,以后想把财产留给独生子女,很多时候这样做合情合理,却不合法…….“
在一些场合,保险经纪人会这样介绍自己,没有一句话提到“保险”两个字,击中的却全是有钱人关心的话题。
所以一名优秀的保险经纪人,收入相当可观。但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做这一行,对于性格外向且能说会道的丽丽来说,转行的过程没遇到太多挫折。
她喜欢与人打交道,也拥有很快与人熟络、滔滔不绝的本事。最重要的是:不惧怕向陌生人销售产品,也不怕被拒绝。
从事保险行业后,她身边的朋友都说“丽丽,你入对行了。”
相比之下,丽丽的同事困困的转行就比较曲折了。从日企转行保险行业三年时间,她胖了35斤,头发也白了不少。生性内向的她不喜欢与陌生人说话,但成为保险经纪人后,她不得不逼迫自己多去认识陌生人。
“这给我来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几年来一直在内耗。”
虽然,她在转行的第一年就赚了60万,并且没有一单是卖给陌生人的,但与人交往至今仍给她带去很大的心理压力。
“很多人接触保险,都是抱着兼职赚钱的心态来的,这种人如果不相信保险,就会熬不下去,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困困说。
从事保险行业的人首先要有一个信念:相信保险。相信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相信它能给更多人提供帮助。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别人眼中的“传销者”。
没有这个信念的人,大多半途而废了。
而每一个坚持下来的保险经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销售方式。
有的人专攻高收入人群,以10万以上的大单为目标;有的人精简社交,只做企业主的保险单,然后再通过企业主转介绍的方式拓展新的客户;还有的人擅长开拓陌生市场,每天密集地社交。
曾经有一位前辈告诉丽丽: “你朋友圈里五个朋友的平均收入,就是你将来卖保险的收入”。
“现在我的朋友圈,互动多的都是年薪百万以上的人。”丽丽说,“我现在人脉的圈子是以前的几个层级,而且我以前的朋友也都没有拉黑我。”
说到人脉消耗,丽丽认为只有一直做“人情单”才会消耗人脉。如果能真正推荐对客户有利的单子,每年帮他节省30%-40%的保费,不仅不会消耗人脉,还会让客户对保险经纪人更加信任。
其背后的道理是:靠专业能力吃饭,产生真正对客户有价值的保单,而不是靠忽悠赚钱。
“财富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工程,保险作为一个法律性工具,帮助客户解决财富保全和财务传承的需求,到了这个层面,单纯靠人情就无法成交了。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困困补充道。
90后,主动购买保险的一代
一直以来,人们之所以对“保险”两个字那么排斥,是因为90年代保险行业曾经出现过失控的乱象。
“是个人都可以忽悠你买保险。”
“签了A保单,投保的却是B保单。”
“今天在亲戚那里买了保险,后天对方就离职了。”
种种乱象导致人们从此戴起来有色眼镜看待“保险代理人”这一职业。
直到现在,除了一些曾经接受过保险理赔的家庭,大部分平安健康的家庭,对保险仍然抱有一种“敌意”。

“任何一个国家从初期来说,保险都是金融工具。以前中国的保险业还不成熟的时候,它允许保险业有一些乱象,我必须先要有这个东西我才能慢慢进化。
今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里,有一条重中之重,就是保险业要进行一个高质量的发展,包括寿险产品的高质量,从业人员的高质量。
所以你会看到这个行业在大洗牌,今年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总量都在锐减。”丽丽说。
保险的接受程度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人民越有钱,保险意识也越高。
过去,国人买保险更多关注财富增值,现在,更多人开始关注财富安全和财富传承。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多数民间资金都集中在保险业,或者与银行业持平。
但是在中国,银行业集聚了94%的民间资金,只有6%的资金在保险业里,发展极度不平衡。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极速发展。从前那些不相信保险的人,现在也都想给自己买个重疾险或医疗险。
这几年,丽丽也明显感觉到:随着80、90这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家庭支柱,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咨询并购买保险。“90后的保险意识比80后还要好,很多人都有网购保险的习惯,他们会主动研究保险。”

丽丽的团队曾经研究过90后买保险这一现象,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成立家庭的概念,就已经有了给自己买保险的概念。
这也许与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和恐婚恐育等社会现状密切相关。
当未来越来越难以预料,保险也许是最后一剂镇定剂,可以抚平年轻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
几天时间里,我前后和5位保险行业的从业者聊了聊保险行业的现状,听说了不少被疾病和意外拖垮的家庭悲剧,也知道了保险行业真实的发展现状,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对保险从业者的固有认知偏见。
就像曾经热衷公益事业的温文说的那样:公益做的事情都是事后补救,保险却是未雨绸缪,避免进入悲剧。
我们需要正视的一点是:保险本身并不坏,坏的是曾经的行业乱象。但现在,有一群人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消除人们的偏见,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清澈。
也许有一天,这群人也会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我是林安,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
在公众号“土土土槽”后台回复关键词“100个不上班的人”,可以获得往期全部采访文章。
新书《只工作,不上班》已经上市,可在当当、京东、天猫购买。
视频更新于b站和微博:林安爱拍照
-
Snow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1-31 16:47:50
-
比卡丘的比卡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7 11:09:25
-
And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9 18:12:15
-
你来印逗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6 21:01:57
-
秋日阳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2 13:06:33
-
suns 转发了这篇日记
卖保险不适合刚毕业的人 因為你會太过功利而沦丧 卖保险不适合沒有一定知識积累的人 因為需要了解核保醫学 法商 婚姻法 理财等等等等 卖保险不适合耐不住寂寞的人 因為你會浮躁到心态崩掉
2020-04-06 00:00:43 -
橙小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5 15:45:54
-
小可爱蛋⚈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01:22:23
-
无事小神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7 12:34:09
-
冉小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22:27:08
-
思宇本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9 12:28:23
-
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7 11:04:05
-
小菜君不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15 20:29:59
-
刘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28 14:37:57
-
理赔锐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05 11:53:54
-
长岛冰茶不是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8 23:35:56
-
ruob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10 15:16:25
-
第一排没人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09 08:22:37
-
ruob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07 18:28:40
-
小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06 08:30:54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06 01:01:10
林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多做见效慢的事——聊聊自由职业的复利效应 (183人喜欢)
- 从互联网“消失”,是为了好好生活 (8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