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天鹅
(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李湘涛 )
疣鼻天鹅又叫哑声天鹅、瘤鼻天鹅、赤嘴天鹅等,是一种大型游禽,也是天鹅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为130—155厘米,体重7—10千克。它比前面介绍的2种天鹅容易区分,虽然全身的羽毛也是洁白色的,但嘴是赤红色的,嘴基和嘴缘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于肉桂色,嘴甲为褐色,嘴基和前额交汇处有一个黑色的疣状突起,十分明显。头顶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为黑色。虹膜为棕褐色。尾羽较长而尖,明显与其他天鹅不同。跗跖、爪和蹼均为黑色。雌鸟的体形比雄鸟略小,前额的疣状突起也小一些。另外,它在水中游泳时,脖子常常弯成“S”形,如同身披庄穆白纱、涂着红唇的新娘。
疣鼻天鹅没有亚种分化,主要繁殖在瑞典、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我国新疆的中部和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内蒙古等地。越冬在非洲北部、地中海东部、黑海、印度北部、朝鲜、日本和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一带。迁徙时经过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山东等部分地区。现在它还被引入到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疣鼻天鹅主要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开阔湖泊、河湾、水塘、水库、海湾、沼泽和水流缓慢的河流及其岸边等地,也经常到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的水域中栖息。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机警,视力亦强,颈伸直能远眺到数公里以外的动静。游泳时翅膀常隆起,颈向后弯曲,头部向前低垂,姿态极为优雅。游泳的速度非常快,能用一只脚划水,也可以用两只脚同时划水,并且不时地张开和煽动双翅。飞翔时不鸣叫,两个翅膀振动有声,与其他天鹅明显不同。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因此有“哑声天鹅”的称呼。性温顺而胆怯,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常在开阔的湖心水面游泳和觅食,晚上亦多栖息在安静而少干扰的湖心岛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和干的芦苇堆上,仅在没有危险时才上岸。起飞时常用双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50米左右才能徐徐离水飞起。飞行时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常呈对或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和换羽期间。
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芽和果实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觅食活动在白天、晚上休息。觅食时主要是用嘴撕裂植物,但有时也能像一些鸭类一样头朝下、尾朝上,将头伸到水底下去挖掘水生植物的根为食,偶尔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
疣鼻天鹅通常3岁时达到性成熟,少数雌鸟2岁时就开始繁殖,也有迟至4岁时才开始繁殖的。新对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配偶较为固定,一旦形成,一般终生不变,仅有很少数因繁殖不成功而中途解体。求偶行为首先是雄鸟和雌鸟彼此进行频繁的头部浸水运动,头部在后背和翅膀上来回摩擦,然后一起游泳,雄鸟用颈部缠住雌鸟的颈部,然后爬到雌鸟的背上,进行交配。雌鸟的身体则完全沉入水中,仅有头部和颈部露出水面。交配之后雄鸟和雌鸟还要一起游泳,双双贴胸仰头伸直颈部,同时发出独特的沙哑叫声,然后是疏理羽毛和水浴。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僻静的,难于接近的水塘和湖泊岸边芦苇丛或水草丛中。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或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巢是用干芦苇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的,结构极为庞大,呈圆形。它的巢还有主巢和辅巢之分,主巢供雌鸟产卵使用,辅巢则是供雄鸟夜宿用的,通常距离主巢40—60米远,也是由芦苇、蒲草茎和叶堆集而成,外形极为简陋,像个草垫子。为了出入方便,通常在主巢和滩缘之间的芦苇丛中形成两条70—150厘米宽的“通道”,通过从根部咬断或踩倒芦苇形成,而咬断的芦苇又可以作为营巢的材料,通常由一条道进,从另一条道出。
疣鼻天鹅的领域性极强,巢域面积也比较大,但所占据的领域面积的大小,一般随着营巢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适合营巢的宽阔湖区,领域面积很大,在受营巢条件限制的河岸地区和高种群密度的地区,领域面积就比较小,有时甚至会出现数个巢集中在一起的现象,每个巢之间的距离仅有几米远。它通常不利用旧巢,只有极少数喜欢利用上一年的旧巢,特别是繁殖成功的巢,但仍然需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才可使用。巢筑好后旧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9枚,通常为5—6枚,每隔1天产1枚卵。新鲜的卵为乳白色,孵化后逐渐变为污黄白色或蓝绿色。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的附近警戒。如果遇到危险就向湖心游去或迅速起飞,当经过主巢上空时,用力煽动两翅向雌鸟示警。雌鸟立刻将巢盖好,然后沿着通道离开巢。通常在每天中午最暖和的时候,雌鸟也要离开巢去觅食,但时间不长,离巢时用巢边的材料将卵掩盖好或者由雄鸟代孵,雌鸟的恋巢甚强,特别是在孵卵后期,当有人接近巢时,它不仅不离开,而且还会迎上几步,拱着颈部,发出“嚯,嚯”的恐吓声。孵化期为35—36天,如果第一窝繁殖不成功,通常还要产1窝进行补偿,但窝卵数明显减少,通常仅为1一2枚卵。雏鸟为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下去游泳。但雏鸟生长的速度极慢,通常需要120—150天才能够具备飞翔的能力。在雏鸟生长期间,成鸟也开始换羽。亲鸟和雏鸟一起在水中生活,对雏鸟极为爱护,不时地让它们爬到背上玩耍。在育雏早期,它们晚上大多回到巢中过夜,雏鸟长大以后,就不回巢中过夜了,而是栖宿在飘浮于水中的物体上或芦苇堆上。
疣鼻天鹅通常于9月底至10月中旬迁往南方越冬,迁徙时常呈6—20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春季则多在2月中下旬开始往北方繁殖地迁徙,也常常成小群和家族群迁飞。迁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在有些地方,特别是通过引种而有分布的地方,如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疣鼻天鹅已变成了留鸟,不再迁徙。在英国迁徙的距离也很短,最远一般不超过50公里,而且是沿水域进行的。但在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鹅,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作1000公里以上的往返迁徙。
疣鼻天鹅由于姿态优美、又易于驯养,早已被引种到北美、澳洲和南非等不少国家的城镇公园和城郊湖泊,和人类关系密切。由于长期受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大量吞吃人类废弃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和疾病,致使种群数量在一些引种地区曾一度衰亡,尽管多次引种,目前数量仍然有限,在我国和整个亚洲地区,由于狩猎、生境破坏和人为干扰,种群数量也一直在减少。它是野生天鹅中数量最多的种类,全世界总数达50多万只。但在我国它却是数量最少的一种,繁殖于西北地区,越冬在长江流域一带,总数不超过5000只。
天鹅的肉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说它“腌炙食之益人气力,利脏腑”,但天鹅肉的味道并不鲜美。虽然我国民间常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形容某些愚蠢的人,但不论是在天鹅的繁殖地、越冬地还是迁徙途中,这样的蠢人还是大有人在。1980年12月冬天,在北京玉渊潭的湖面上,飞来了2对野生的疣鼻天鹅,这是近40年来所罕见的,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京城,人们争相观赏这个冬日奇景。但是,好景不长,几个无知的青年向它们下了黑手,枪声响过,一只悠然自得,遨游水中的疣鼻天鹅应声毙命。它的情侣不断地在它的周围盘旋飞行,哀鸣2天之后,才黯然离去。这一震惊全市,甚至全国的事件,使人们意识到了大力宣传保护珍稀鸟类,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