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竟界与庄子的人生三竟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与庄子的《逍遥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庄子的《逍遥游》也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不学蜩与学鸠控于地,向往鲲鹏飞于天是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是过程,庄子的三种境界是结果。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寒风中,在人生的道路上寂寞的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方知那条路最平坦、最好走,可以最快的到达目的地。放眼望去,不断寻找,艰难探索,选定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寻目标要瘦身十斤,憔悴十分,全神贯注,努力拼搏,吃尽天下苦,方能走完天下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众里寻的“他”就在眼前。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一种理想,我们可以达不到,但我们不能不想。它是我们追求,是我们的理想。庄子用夸张、寓言、神话给我们描述了理想境界。不学蜩与学鸠控于地,向往鲲鹏飞于天,必须足够的大,大的翅膀凭借大的风才能飞得高。“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宋荣子、列子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的人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无穷”,这是最高境界也就是“掌握并驾驭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和自然规律完全吻合,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即把自然规律完全内化成精神意识,把自己对客观规律的遵从转化为自觉和自然。 这是一种理想,是没人能达到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能否达到,还很远远很远,也许遥遥无期,甚至不能。宇宙的奥妙,自然的规律永远是个谜。 有了王国维的人生追求过程就有可能达到庄子的逍遥的某各层次,我们不能到达最高境界,但我们努力可以实现自己人生某一阶段的逍遥自由。 我们都在人生的不同领域追寻着自己的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上要达到逍遥,就必须努力学习。把所学的知识都学会,就能在学习上游刃有余。把所有的数学题都做完,还怕数学考不好吗?把《红楼梦》背的滚瓜烂熟,各个人物事件等都清楚明白,不就是红学家吗?以此类推,各行业的人都把自己该做的,该掌握的东西都会了,就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