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台
轩后地渐高,去冶城渐近,脩竹数千,森然玉立。中一小台,傍为朱阑阑之。当三伏,鸞稍逗风,畏日不下,又足令人忘暑矣。——焦竑《冶麓园记》
“循墙以西,为达生台,朱栏临水,台上古柏二株,亭亭相倚,花卉点缀,倒影参差,游鱼跳跃水中,小有濠梁之致。——《荪园记》
最近在研究冶麓园山坡上台的形式。“鸞稍逗风”,“鸞”一义为铃铛。但是并未见过悬挂铃铛的台。多数铃铛都是悬挂在佛堂或是砖塔的檐角。所以试图从明人的绘画中找寻线索。但是完全没想到台作为一种建筑形式,竟然在明人山水、园林、人物绘画中都极少出现纯粹的台。因为发现自己读豆瓣笔记比读论文用心很多,所以记录在这里。
下面就主要是各种绘画的类似形式的截图。感谢中华珍宝馆
1.台上大多都放置了遮蔽的构筑,或者说很多构筑下都有台作为防水硬化的基础。

台上建草堂,这也是最多的。不仅保留了最有价值风景的完整,而且建造也很简单,轻巧实用。


仙山楼阁图为了表现建筑的高,所以大多都用了很高的台基,这幅其实整体构图(未截全)和建筑形式很吸引我,左边的尖顶在画卷中时常出现,现在没有实例。


赵孟頫作。台不太明显,栏杆样式有些价值。

可以算是台上台,但其实已经不是园记中的意思了
2. 没有增加其它建筑物的台

小路在这里延展为台。适合观对面瀑布的景。有过一个猜想,就是硬化地面的台,如果不建造遮蔽物,就很容易变得脏乱。因此台的建造才很少。这里在瀑布附近,或许相比山中会干净许多。

此台看不完整,但似乎是架高处理,意向上依旧是高台的延伸,与一般硬化一块地面的意思不同。

晴绮楼前伸出的平台是春晓台,深入水中,此图现在台北故宫。

这里其实不像人造台,但是也达到了台的效果。事实上,园林绘画中很多都用这种一片平整的石面作台,想来也是,专门硬化一块土地反倒成为了无稽之谈。
3. 台的栏杆形式

朱阑通常使用在园林这种游憩性的空间。日常空间并不常用。

第二种朱阑形式

这里就不是朱阑了,是更高的栏杆,空间迅速严肃了许多。
以下是正在尝试复原的冶麓园和荪园的园景

冶麓园这里是一个小土山上的小台,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竹林。猜测台应该朝东偏北,面对园林中心。想象夏天傍晚,阳光从西边将水面照得波光粼粼,台上可以听到松涛、冶城的人声。如果能解决蚊子问题,这里应该是个好去处

荪园这里台旁边有两株古柏,台临水,同样是朱阑。东南方向对岸是园子另一部分的出口,出口面对的同样是两株古树。自然环境很好,古柏投下的阴影让这里在酷暑也能有些阴凉。
最后是一些看了非常有趣的无关图卷。也记在这里

这里的小亭房顶硕大,但看起来也很轻盈,占据了观景的绝佳位置

同一张长卷的另一个局部,这个小亭的屋顶就低平了许多。让人想起倪瓒的容膝斋


这个塔的形式感和位置都很奇特。相比之下鄂州现在的观音阁就普通了许多

这里梦到的仙真的飘在空中,周围什么也没有,太可爱了

荪园衡门、万里桥逍遥座,其实都类似这里的空间形式。古人非常喜爱在古树下打坐休息。查画的时候,也记得看到过一幅,人倚着卧牛在树下。好像更加舒适

这里房顶上几个不知是花还是人造物让我十分好奇......鸱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但也猜不到还会是别的什么东西...
发现了古代山水画中许多有趣的东西 ,画册可以买起来了。古人对意象和奇特的追求,其实和现代人相差无几甚至高出一筹。古代画家的观察力、整体感和抽象能力令人惊讶。但这又引出下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人在园林山水方面有那么敏锐的观察力,却始终忽视建筑、佛像作为一个美学对象和设计对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