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现在就要”时,你的回答很重要
前两天,听闺蜜慧慧讲了这样一件事。
当天,慧慧带着老大老二从姥姥家回来,弟弟在回来的路上睡着了。
慧慧刚把弟弟放到床上,姐姐兴奋地说:“妈妈,我们去楼下玩儿吧,多米和甜甜都在外面玩儿呢。”慧慧轻声说:“弟弟刚睡着,等他醒来我再带你俩出去玩。”
姐姐有些失望说:“妈妈,我现在就要!”
慧慧温柔地哄了几句,没想到姐姐开始歇斯底里地哭,甚至把玩具扔向慧慧,让慧慧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不禁让我想到,当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要求即刻满足时,父母该怎么办?当孩子说“妈妈,我现在就要”时,又该如何回答?
当你告别“自我中心”的小世界,
才能登上成长的大舞台
《爸爸去哪儿》有一期,刘烨和儿子诺一来到房间,诺一兴奋地爬上了床,屋主爷爷进屋后,贴心地帮他们打开电风扇,随口问诺一一句“几岁了”,诺一低头摆弄着什么,没有回答。

这时,在一旁的刘烨有些失望,对诺一说:
“你以为你是谁啊,大人跟你讲话你就不听,爷爷在这里跟你讲话呢,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要求你做的,教育你的,这是必须听的......”。
这话虽然简单直接,却道出了问题本质:过于自我的人,很难顾及别人的感受。
经过刘烨这一番教育,诺一有所改变。
隔天,小伙伴夏天一个人靠墙低头站着,诺一好奇地走过去,主动和夏天聊天:“你怎么不说话啊?你在这里干什么?”。
当得知夏天在罚站时,即使他很想和夏天一起玩儿,也没有继续干扰夏天,而是默默地走开了。
罗素说:“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自我中心”是指任何事情都要以他为中心,什么都要听他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
研究显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对长辈不尊重,和同学合不来,在家王子病,公主病,在外面性格骄纵,不懂规矩。
当一个人懂得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所有人都要迁就他时,才是成长的开始。
孩子,当你舍得告别自己的小世界,才能登上成长的大舞台。
小时候太自我,长大后没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两三岁时,经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表明主权的词语,是因为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
随着社交和认知的提升,孩子会逐渐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孩子4-5岁的时候,他们不仅理解自身的行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也能够理解自身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如果孩子已经四岁多了,甚至已经上小学了,还是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有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让郭京飞不断被黑而上热搜。
他饰演的苏明成,从小就只想着自己,仗着妈妈对自己的宠爱,处处为难妹妹,甚至妹妹临近高考了,还被他使唤去洗他的衣服。更让人生气的是,父母给安排了工作,他却总找各种理由借父母钱,也从没还过。
长大后的苏明成,干啥也不成。
因为太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听老婆劝,盲目投资,最终亏的血本无归!
工作上,和领导关系处不好,被裁,还找不到新工作;
生活上,原本通情达理的老婆,终于对他忍无可忍,离婚。
最后,他落魄到只能在出租屋里吃盒饭。
明成在老宅哭着“妈,我什么都没了。”

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说:
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过于自我的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不容易结交知心朋友,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过于自我。
孩子,人的一生也得多为别人着想
为别人着想,不是指勉强自己,盲目为他人付出。而是指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迟满足自己的利益,从而成全别人。
推迟自己即刻满足的欲望,是一种高级的自律。这将给孩子的一生,带来诸多礼物。
第一份礼物,是让孩子更优秀;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一个房间里,坐着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个人有一块棉花糖,规则是,如果可以等15分钟再吃,可以再获得一块棉花糖。
有的孩子拿起棉花糖看了看,忍不住就塞到了嘴巴里;有的掀起自己的上衣盖住眼睛不看棉花糖;有的则静静地坐在那里耐心的等待着。
研究结果显示:没吃棉花糖的孩子,适应力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成绩竟比吃棉花糖的孩子高20分。
而吃棉花糖的孩子,容易固执,易受挫,有优柔寡断的倾向,成绩差,甚至其中有不少被毒品、酗酒、肥胖等问题困扰。
第二份礼物,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
张德芬说:“任何人的生活都有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
当孩子能够理解人生无常,谁都有眼泪和笑容,就会学着尊重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而尊重是良好社交的前提。
第三份礼物,是铸就孩子好的教养。
很多人谈论教养,说教养是见多识广,是儒雅随和,是懂得倾听,是懂得控制情绪...
其实,真正的教养是为别人多想了一点。
为别人着想,父母的培养很必要
教育孩子为别人着想,并不简单,但是也不难。
1、父母放弃“自我意识”,尊重“孩子意识”;
经常看到父母追着孩子说“宝宝,再吃一口,乖”,孩子一个劲儿地推搡,父母还是摁着把饭喂到了孩子的嘴里。
有时候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太自我,其实父母应该反省一下,是否以爱之名,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2、夫妻第一,孩子第二;
前几天昆凌在采访中提到,在她心里,周杰伦第一,孩子第二。
昆凌说:“我们一向把另一半放第一,他(周杰伦)就曾经这样跟我说,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日本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和睦的夫妻关系和愉快的家庭氛围,才是给予孩子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这笔财富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当代家庭中,孩子很容易成为家庭的核心,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幸福的家庭的排序,是伴侣第一,孩子第二。
3、带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
《妈妈是超人》中,胡可的儿子安吉尔和小鱼儿在军队参加集体游戏时,两个人都变得更独立,变得更自律。
集体游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有限,和别人的需要。
为别人着想,温暖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
每年春节前后,刘烨都会发这样的一条微博:媳妇儿带俩娃去做公益,坚持好多年了。

刘烨的妻子安娜虽然很忙,但每年都会带着两个孩子去看望贫困户和孤寡老人。
一年又一年,诺一从一个跟在妈妈身后的小Baby,长成了一个可以帮老人提东西,和老人聊天的8岁大男孩了。
看着诺一阳光般的笑脸,突然明白了言传身教的力量和帮助别人的幸福。


没事带孩子去做些公益吧,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思考自我,收获幸福。
帮助别人,将温暖传递,爱心的火焰也会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图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