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记员
今天开会,被布置写会议学理报道。得知雇有速记员,在大会场后排座位上的阁楼里(类似于电影院的放映室的位置)。去阁楼,是一个略作打扮,穿得极多的年轻姑娘,面带青涩。我说我是老师,会议结束要一份速记稿拷贝,她略尴尬,但又职业的说,“不能给你,你去找你们会议S老师(会议会场负责人)问问吧”。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唐突,时下社科会议记录自然不能随便外传,何况她是职业速记员,连忙说好的,便下楼。走到楼下,反应过来,那位姑娘穿了极多的衣服,外面是一个灰蓝牛仔样式的皮袄。阁楼出于主体建筑之外,并没有空调系统。今天大雪,苏州的冬天一向湿冷。
下午换场地闭幕式,我做小组发言。室内空调十足,看到那位姑娘还穿着鼓鼓的衣服,坐在会场前方角落里,就盯着自己手指上巴掌大的墨水屏幕,咯咯咯打字。
会议结束时,S老师便传给我速记员整理的笔记。极少出现错误,基本上所有的话都被一字不落的记录了下来。仅就我发言的部分,还被清晰的分段,因为方言发音不准的专业词汇,还被黑体字标记出“有可能出错”。我好奇,速记员是怎么记录的。我用电脑记录自己专业的发言,也只记下一些精要。
回到家后,搜索一下速记员及其机器。发现这样的描述:
“它和平时打字一样,用的是汉语拼音作为最基本的编码规律,同时整个键盘分为上下两排,这两排键盘是镜像对称的。在录入的过程中,左右手同时输入但是独立工作,一只手同时敲击几个固定的组合键为一个字,双手左右开弓可以在一瞬间完成一个两字单词的录入,突破了传统打字数次敲击才能完成一个字的限制。”
“...要保证极高的正确率,基本上还是取决于速录员的素质。培养这样一位专业人才所花费的时间往往都是数年,而且长期使用会造成速记员严重的肩周劳损。”
会场上,很多人对讨论的议题,含含糊糊,暧昧不清,唯唯诺诺,仿佛每说一句话都是道德和勇气的考验;速记员小姑娘不懂这些,虽然打下了所有发言,但是是靠体力和技术吃饭,没有暖气就多穿几件衣服... 坐在每个空间的角落里,不说话也不观察,听然后记下,没人在意她,会议结束她就交稿。晚上可能还要找闺蜜或男友去观前街吃酸辣粉和湖南炸臭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