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外婆),一路走好

2019年冬月初八参加完外婆的葬礼,舅舅们用一场原始的民间葬礼宣告外婆最终的离去。我们知道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只是这一天比我们预想的迟到了许多年。



01
余光中先生说长寿的代价是沧桑。确实,这一路沧桑下来,外婆在我的心中最终活成一个“念想”或者活成了一个名词叫“嘎嘎”。只要有时间回家,都会抽空去“看嘎嘎”,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问平安的时候,都会顺便问一句“嘎嘎怎么样了”,父母都会回答说“嘎嘎还是老样子”。而今后心中只是一个念想的外婆再也不存在了,过年时那个拄着竹杆拐杖,散着满头银发、穿着黑布棉袄,远远望着我们的老人再也不存在了,以后给家里打电话时再也不用去问那一句“嗄嘎怎么样了”。所有失去的补偿只是嘎公(外公)的坟边多出了一座黄土堆成的新坟。


02
外婆今年虚龄90岁,很难想象,一个出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经历过建国初期的贫困时期,饥荒年代,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的老人能活到九十岁。更难能可贵的是,外婆一辈子与医院无缘,就是在她生命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她都没有病痛,只是她自己拒绝进食而一天天老去的。外婆去世这几天正好是南方寒流,到处是阴雨交加,唯独在她老人家出殡的这两天,阳光普照。众人都说这个老人命好,一辈子干干净净的来,清清洁洁的去。这也正是外婆带给儿孙们的福气。


03
几年前大舅妈因病去世了,外婆她老人家非常自责,自认为是因她还活着,折了晚辈们的寿,不止一次找到舅舅和我妈妈说,她已经找人买好了药,等过年时这些儿女们、孙子们、外甥们都在家里时候,让她死了算了,办丧事也不耽误儿孙们的时间。这就是中国嗲娘的伟大,一生都为了儿女,就连怎么死、什么时候死都在为儿孙们考虑,更不愿意后辈们死在自己的前面。外婆也是这千千万万中国嗲娘中的一员。

04
上小学时,几乎每个暑假都是在外婆家渡过的。一是小舅舅大不了我几岁,正好有个玩伴。小舅舅带着我去放牛,在山岗上偷花生挖红薯,到堰塘里玩水洗澡,天干时下到抽干水的池塘里的去抓鱼,到新堰里用灰面坨坨钓鲤鱼。另一个原因是,那时我家那没有牵电,在外婆这儿每天可以到对面领居家看电视,一到晚上差不多全队的人搬着凳子聚在一起看《乌云山剿匪记》,下午还有小孩子们的动画专场《小龙人》。那个时候,外公外婆就已经是老人了。外婆于我没有太多的说教和指导。只是一个人里里外外为我们忙碌,摸菜园,一日三餐做饭、洗衣、铺床,晚上为我们赶好蚊子放好蚊帐,我们看完电视一回来就可以睡觉。

05
每年寒冬腊月闲睱时,外公会到我家小住几天,奶奶就非常羡慕,说一定要有儿有女,老了的时候可以到女儿女婿家去住上几天,因奶奶自己只有儿子老说自己是半边孤老。外公来时,妈妈总会准备鸡呀鱼呀平时吃不到的荤菜。但外婆从来没有来住过,因为到外公过世后,家里还有两个舅舅没有成家,外婆还要为家里操劳。
外婆桥

06
长大去外地上学工作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少去外婆家。待自己成家有了小孩后,才每年回家过年,只有去给舅舅家拜年时才能看上一眼外婆,这时的外婆已经老得只能管自己的一口吃喝,做饭菜有舅舅舅妈她们。我们几大家子聚在一起轮流到几个舅舅家拜年,吃饭时一围桌都坐不下里里外外站满人,打麻将都要开几桌。这时外婆就拄着竹杆拐杖,飘着满头银发,穿着黑布棉袄,远远的站在外围看着我们,经常在口中轻声感叹:就一根滕,发这么多人!看到儿孙满堂也许就是外婆最开心的时刻。
但随着时间流逝,舅舅舅妈们逐渐老去,身体疾病等情况不断出现,就成了外婆继续沧桑活下去的心病。


07
外婆一辈子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但身体健康,到老了都没有给子孙们添太多麻烦,让儿女们能尽终尽孝,善始善终。此乃为人父母的典范,也是人生榜样。
嘎嘎(外婆)一路走好!

后记
自奶奶过世后,已经十多年未在老家参加农村原始葬礼,老套路整体没变。只是劳动力外出打工后,现在左邻右舍很难找到劳动力扶重,因此一些专业的丧葬服务团体出现了。摆酒的桌椅板凳,搭的棚可整体出租,扶重的人、乐队只要给钱都有现成的。但做为民俗文化的“打丧鼓”,没有看到任何创新与发展,看到的是混时间,偷工减料,钱到位了随时可停。唱了几十年的呼家将调调没变。因日子不对要摆上四五夜六七夜的传统累死孝子孝孙。

END
比较会装傻会卖萌
比较想你关注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