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韵传千载,诗书耕读润万家——从徽州楹联看文化自信的根源
徽州古韵传千载,诗书耕读润万家——从徽州楹联看文化自信的根源
小石头
新安风韵作何处?徽州堂上一楹联。
漫步徽州宏村,白墙黛瓦马头墙给人印象深刻,然而最吸引我的是宏村关于读书的楹联,浓郁且有内涵。楹联不仅为家族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也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入了鲜活能量,让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影响愈加深远。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古色古香的楹联镌刻在堂屋前的两根立柱上,让人看到“立德”和“读书”的重要性,时时提醒家人修身、治家、处世的关键。潜移默化的影响,悄无声息的砥砺,对家族后人的警悟作用不言而喻。古语云:富不过三代。许多富人留给子孙后辈无数金银财宝,却成为败家的根源,个中例子深深影响着当地富户家族的财富传承观念。教训让人们认识到了读书进学和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积善是最好的家风,这种美德代代相传,家族就不会重蹈“富不过三代”的覆辙,而读书明礼,则是传承美德、家族繁衍生息的必备条件。
“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出类拔萃之人,成长在重视读书的人家。古徽州人非常重视教育投资,书香门第在徽州比比皆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南湖书院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蒙童愿意在此读书学习,书声也让家人在劳作之余感到欣慰。书院私塾多由村民捐助,还有无数的会所、蒙馆、义塾、家塾,浓厚的耕读氛围,造就了徽州在明清历史上进士及第之冠,徽州一府六县中进士者,多达一千多名,清徽州本籍状元居全国第一。古徽州繁荣发展,并不仅仅靠徽商在商业上的成功,更有教育结硕果之说。
“好书不厌百回读,古砚微凹聚墨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阅读的意义就在于温故而知新,所以好书要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作为笔墨纸砚的盛产地,徽州古砚闻名于世。古砚由于长时间研磨,砚池会凹下去,说明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乃读书做学问的根本。知识需经年累月的积淀,成功需有韧性的打磨,此联言志之情跃然而出,内涵丰富,启迪后人。
徽州自古宗法制保存完整,薪火相传意识浓厚,古徽州重商,徽商曾在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徽州人受新安理学影响,耕读文化尤重。“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你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大小。要子贤孙孝,则需要代代传承的良好家风,培养子女爱学习的优良品性。“言传身教育美德,吃苦耐劳牛精神”。父母是子女启蒙教育的第一人,言传身教是父母对子女最直接的影响,所以徽商巨贾往往捐资助学,为家族培育无数德才兼备之才。
“看尽奇观莫如书卷,尝遍滋味无过菜根。”走南闯北,行万里路,看遍天下奇观异物,还是书卷中的内容更加丰富,一卷在手,世界万象尽览其中。尝遍世间美味佳肴,回过头来,还是粗茶淡饭的滋味更绵长,看透世态,返璞归真是关键。这皆源于徽商行走天下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罪,皆是切身体会。“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就一代徽商传奇,史册留痕,也为中华商业文明发展提供了蓝本。
“竹亦醉人何必酒,花虽香我不如书。”酒香能醉人,却不及翠竹摇曳般令人心醉的深沉;花香虽能袭人,却不如书香持久,韵味无穷。古徽州读书风气醇厚淳朴,耕读人家遍及各村落,可谓朗朗书声传千古,户户藏书进万家。徽州人喜欢读书、藏书,更喜欢写书。读书之风盛行,更是带动了徽州笔墨纸砚的发达。
徽州楹联,或由名家题写装裱,或于竹板木板上雕刻做漆;或以书画烧制成陶瓷,无论何种,皆精细研磨,题作考究,耕读传家的家风族训成了传于后世的杰作。工整精炼的楹联,提供内涵丰富的怡情教化的精神食粮,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徽州人,更以独特方式展现了当地人崇尚学习、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贾而好儒的的精神风貌,成为徽文化源远流长的载体。时至今日,楹联内容依然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在迈进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提倡耕读传家,传承优良家风,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