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再提笔写字,繁体字就迎来了春天
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日前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首先,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应当便于使用。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其次,有数据表明,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再次,根据相关法律,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目前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活字印刷术,然而真正影响世界并改写人类历史的,却是德国的古腾堡印刷术。那么中国的印刷术为什么没能肩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呢?答案出乎意料,因为中国的文字数目太多太难写了。
众所周知,欧洲的文字主要是表音的拼音文字体系,而中国文字则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这种差别反映在印刷术的输出效率上就产生了巨大差距。试想一下,欧洲的文字只是几十个字母的排列组合,雕版的时候只需要批量雕刻出几十个字母就可以了。
然而汉字却不是这样,数以万计的汉字各不相同,需要大量地雕刻出来,然后还要根据印刷品的内容进行排列,这就非常地耗时耗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工匠们就发现,与其搞活字印刷还不如继续搞传统的雕版印刷省时省力。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和汉字的输出效率不匹配而被放弃了。
讲述活字印刷的历史其实就是想说,中国的象形文字尽管意涵丰富,但在输出效率上却存在很大的短板。所以汉字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个简化的历史,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易懂。在五四时期,曾经有一篇文化学者走得更远,提出中国的文字要罗马化,简体字都不要,就直接拼音了,罗马字来拼音。
当时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因为太颠覆了。但学者们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文字简化势在必行。所以文字的简化工作并不是从新中国才开始的,早在1936年就简化了200多个汉字。而如果你去看明朝的小说话本,就会发现很多现在用的简体字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当然,力度最大的文字简化工作还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这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扫盲。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文盲众多,然而繁体字的教学太困难,推广简体字就成了一个有效的办法。
除了简化文字之外,国家也借鉴了五四时期学者提出来的文字拼音化的主张,汉语拼音作为给文字标注读音的方式被开发和推广开来。这一方法无疑提高了人们的识字能力。而且无心插柳柳成荫,汉语拼音在当今时代成为了我们在互联网上交流最重要的输入法。
这其实也不算是我们的发明创造。在我们的邻居朝鲜半岛,历史上李氏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李裪发明的“训民正音”就是一种拼音文字。正是这种拼音文字提高了民众的识字率,打破了贵族对于文化的垄断,而李裪也被尊称为“世宗大王”。
所以从现代中国的发展来看,简体字的推广无疑起到了文化普及加速器的作用,它的规模效应毋庸置疑。而规模这件事我们无法忽略,如果说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因为规模小人口少,繁体字的学习和普及还可以推进的话,但在广大的大陆地区,简体字作为普及知识的工具功不可没。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走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字时代。人类的绝大多数文字输出,不再通过笔墨纸张,而是通过键盘。这在极大提升输出速度的同时,也意味着简体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因为当我们使用键盘输入的时候,笔画多少就不再影响速度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科技的帮助让我们能够走上一条由简入繁的逆向文化之旅,而我们也终于有机会重新找回那些承载于繁体字之中的文化传承。我想这也是这份提案出台的初衷。
初衷自然不错,但我们也得考虑成本问题。和新中国时期急于扫除文盲不同,如今的繁体字识读教育并没有那样的迫切性,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们重拾繁体字,会极大地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倒不如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为原则,让热爱繁体字的人们去掌握和钻研就好。
作为工具,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拥有掌握繁体字的迫切需要。但作为文化,因为输入法的根本性变革,让不再麻烦的繁体字很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而且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使用繁体字的人多了,繁体字也就“复活”了。
贝果在唱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大学招关系户,多学学美国先进经验 (2人喜欢)
- 英国女王不吃全熟牛排 (3人喜欢)
- 特朗普为什么背叛了他的偶像?
- 泽连斯基就不该和特朗普在直播间连麦 (6人喜欢)
- 酒店开房洗衣服?这事儿我干过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